我國經濟面臨“四降一升”難題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為“四降一升”.所謂“四降”,第一,經濟增速下降。 2015年我國GDP增速6.9%,但在分析時要注意,統計數據不是會計數據,統計數據是表明事物發展的趨勢和規律,而不只是單獨孤 立 的 數 字。如2015年 增 速 是6.9%,2014年 是7.3%,2013年是7.7% ……分析規律時,要把這些數字 連起來看,就是一條經濟增速下行的曲線。從生產角度看,經濟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是工業增速下降。 2015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只有6.1%,相對于前些年兩位數的增幅明顯回落,原因是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從需求角度看,經濟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包括工業投資、房地產等,2015年房地產的投資增速只有1%.正是由于經濟增速下降,帶來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和財政收入增幅下降這“三降”.第二,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下降。 PPI連續48個月負 增長。關于這一點目前有不同意見,一種意見是要防止通貨膨脹,但是筆者認為,更多的要考慮通貨緊縮問題,即物價持續下降。俗話說,買漲不買跌。在通貨緊縮情況下,物價持續下行狀態會導致投資者不投資,消費者不消費,進而導致整個經濟的萎縮。第三,企業利潤下降。 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2.3%.而且,越是上游企業下降幅度越大。第四,財政收入增幅下降。 2015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速同口徑增長僅5.8%,是自1988年以來我國財政收入最低增速。財政收入增幅回落,但財政支出是剛性的,因此這種狀況也會給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空間和環境帶來一定約束。
所謂“一升”,是潛在的經濟風險上升。如2015年資本市場出現大幅波動,從3000點升到5000點,又突然回落。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部分銀行出現不良資產,呆死壞賬率有所上升。然則,“四降一升”等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不是周期性原因,是結構性問題。而結構性問題必須要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即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根本上把握“三化”引領新常態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必須統一思想、深化認識,從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三方面把握。
速度變化。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前35年平均增長速度是9.8%,位于世界第一。 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全國城鎮居民收入343元,農村居民收入只有133元,我國還沒有擺脫貧困,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溫飽問題。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是讓人民吃飽肚子,所以速度問題至關重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經濟增長內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發生了變化。就如同中國人這些年“吃”的變化一樣,30多年來,中國人對“吃”的要求由“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也從速度、數量問題,轉化為質量和效益問題,從過去追求規模、速度的粗放增長模式轉化為追求質量、效益提高的集約增長模式。從經濟規律看,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的時候,速度都會回落。就像一個人一樣,無論他身體何等強壯,也不可能長時間保持高速奔跑的狀態而不換擋,換擋是為了可持續。所以速度換擋是規律,具體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二是排擋式消費不再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