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中國民航客運機票價格一直實行政府定價。1974年前實行統一票價;從1974年起,對境內、境外旅客實行兩種票價;1984 年實行公布票價,同時對中國公民給予折扣票價,境內、境外旅客實際仍是兩種票價;從 1997 年境內、境外旅客乘坐國內航班實行同價。之后,為增強航空的競爭能力,中國民航總局推出“一種票價,多種折扣”的票價體系。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市場規范機制,航空公司最終陷入無序競爭和價格大戰中,加之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 1998 年民航虧損高達 24 億元人民幣。為此,民航客票又重新回到統一票價的政策上來。但是,隨著中國民航客運的迅速發展和自費乘坐飛機的境內旅客越來越多,統一限價政策必然會使民航客運的客源受到影響,并抑制客運市場的發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客運機票定價策略顯得尤其重要。
一、現行機票定價模式及其機理分析
各種暗折暗扣不僅使禁折令無效,而且還帶來了其他弊端,如航空公司按全價交稅,卻讓代理點賺了利潤;也使旅客折扣購買的機票全價報銷,滋生了腐敗等。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弊端,最深層的原因就是中國民航沒有真正的走向市場,沒有建立真正的市場定價機制。目前主要有兩種定價模式:
(1)聯動票價。2001 年,民航管理部門以國際燃油價格上漲過快,超出航空公司所能承受的極限為由,提出票價必須與油價聯動,從而調高票價。但是在國外,油價不是影響票價的主要因素。在石油市場與乘客之間,航空公司完全可以起到消化和緩沖的作用。2001 年底,漢莎公司儲備的油料,能夠滿足當年 70%的用油,從而使公司較為順利地度過了上一輪石油漲價風潮。反觀國內,如果中國民航真的建立油價與票價的“聯動機制”,就意味著石油市場的風險都要轉嫁到每個乘客身上,航空公司卻似乎與此毫無關系。
(2)卡特爾模式的聯盟票價。自 2002 年 4 月 1 日以來,民航堅持規范票價,在 108 條國內航線上實行聯營。航線聯營是由民航總局組織,全國 22 家航空公司共同參與的。該方案“主要是針對航空公司不正當的削價行為……經過兩個多月的運行,效果初步顯現,達到了規范市場、穩定票價、提高收入的目的?!钡^的價格聯盟,歸根到底還是各個航空公司實行聯合,集體操縱價格,后果是使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 ,資源達不到有效配置。
當前實施的民航所謂的價格聯盟的負面效應 :
1. 由于消費者與各公司信息不對稱,且消費者容易受到欺騙。
所以當航空公司達成卡特爾協議時,民航總局應該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保護消費者的利益。然而,民航總局不僅沒有制止,還組織各公司簽訂協議,根本沒有體現市場經濟和消費者主權的觀念。
2. 由于產權不清,民航總局直屬的 10 家航空公司的目標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收入最大化。各航空公司為多占市場份額,傾向于盲目擴張,導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因為預算軟約束,占領市場份額是公司自己的,所以不計成本地擴大市場份額,而自主經營的地方民航公司卻沒有這樣的問題。所以,票價惡性的暗折暗扣是由骨干航空公司挑起和進行的,而他們也因此成為虧損的主體。
3. 民航總局要判斷一個公司的機票打折行為是否屬于不正當競爭標準不當。不能說價格低就是不正當競爭,要制止進行聯營,還要看它在客觀上是不是有可能造成競爭對手的消滅。然而,在中國根本沒有一家航空公司有這樣的能力,而且就是存在不正當競爭的行為,一般都是由受害公司來控告這家公司,然后進行調查取證,而不是由民航總局向社會公布機票價格太低,有不正當競爭行為。
二、民航業市場化路徑思索
1. 進行民航國有資產的產權改革。機票價格放開的前提是要有真正的市場競爭,而在政企不分的現有體制下,競爭的代價由政府承擔,政府不能讓某個直屬航空公司破產,只能對票價實行管制。因此,民航必須依照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增強企業活力的原則進行產權載體價值化、產權內部結構的相對獨立性和可分離性、產權經營的經濟性、產權的可交易性等一系列的產權改革。確認航空公司真正獨立的、受法律保護的法人財產權,進行組織結構調整,使其隔離與民航總局的關系,撤消民航總局一系列原有的干涉各航空公司自主經營的不合理權利。
2. 改革公司管理體制,引進經理人員市場機制。按照國家所有、分級管理、授權經營、分工監督的原則,建立民航國有資產管理、監督運營體系和機制,建立與健全嚴格的責任制度。強調對經理人員的激勵機制與形成經理人員市場的競爭機制,充分發揮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和經理人員市場的競爭機制作用。公司董事會、經理等公司領導人選舉或招聘產生,改變傳統的由黨政組織和人事部門委任制度,由市場選擇有能力、合適的管理人員經營、領導公司,謀求長遠利益;放開管制,改變領導人員對上級部門負責的現象,轉向只對資產所有者負責,為其資產保值、增值負責。
3. 放松市場的進入、退出限制,充分利用民間與國外資本。
在民航國有資產改革的同時,還必須注重健全民航市場規則體系,建立市場新秩序,用法律規范民航業的安全問題;制止各航空公司間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維持公平交易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維護各航空公司的正當權益,努力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民間和外來資本的限制,積極有效地利用民間和國外資本,讓其參加民航的產權改革,參與航空行業的競爭。
參考文獻
[1]張維迎。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2]吳德慶,馬月才。管理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6.
[3] 梁馨 .1999 年民航客運市場淺析 .
[4]陳曉寧。關于我國民航戰略性結構調整的幾個問題[J].民航管理 ,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