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基本假設到無差異曲線理論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前,西方經濟學界普遍把新古典學派的市場價格決定理論作為流行的或者說是主流的微觀經濟學說。市場價格決定理論的基本觀點是:把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作為假設前提,經濟人被假設為具有完全的知識,也就意味著能夠完全按照理性人的原則做出經濟決策,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因而市場上的供求的基本狀況可以通過經濟人的解讀釋放出關于各種資源稀缺性和可替代性之間的所有信息,以便于保證實現當前條件下的資源的最優配置,最終實現經濟的一般均衡狀態。毫無疑問,這種經濟理論融合了完美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的追求,然而現對于經濟現實來講,卻使得這些假設前提過分的脫離了實際,尤其是理性人的假設,基本上把參與經濟活動的主體概括為機器人,而非有血有肉的現實人。這種狀況直接帶來的新古典經濟理論的不可抗擊打力和實際應用的局限性。
因此,隨著人類認知世界能力的不斷進步,以及各個學科門類的不斷發展,從二十年代中期左右開始,經濟學家們開始逐漸突破傳統經濟理論假設前提束縛,采取更加貼合經濟現實狀況的假定和命題,并且在分析方法和模型工具上更加大膽,采取了很多跨學科的理論,推動了微觀經濟思想的不斷創新。
在這一時期,微觀經濟理論的重要進步就是引人了無差異曲線這一分析工具,相對于無差異曲線應用到對于市場經濟中需求行為的分析而言,以往微觀經濟理論中對于效用無法確切計量和產品效用比較的難題從而迎刃而解,這對于突破經濟人的理性假設的刻板解釋,增加理性人假設的人性活力,使之更力口符合經濟現實,具有重要意義。
在馬歇爾的價格理論中,需求分析中的一個假設就是效用可以確切計量。但是,這種分析方法忽略了效用概念本身的主觀性,效用這一概念本來使用來解釋人的偏好程度的,確沒有充分考慮到人性的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同經濟個體之間的效用的比較問題。雖然如此,馬歇爾還是盡量對于效用概念給出了盡可能符合現實經濟狀況的解釋,其效用遞減的理論就是無差異曲線分析工具的一個理論基礎。顯然,人性的不確定性是價格理論面臨的一大難題,這也是經濟理論發展中人類自我認識的一個重要過程。
可以說,這一效用比較的難題由于無差異曲線的發明和運用而獲得了暫時性的解決,.無差異曲線最初的概念是用來解釋市場競爭中兩個相互獨立的主體之間交易的不確定性的問題,埃奇沃斯首先在其1881年出版的《數學心理學》中提出來。后來,帕累托進一步把無差異曲線與需求理論結合在一起,用無差異曲線來代表不同的效用水平的產品的組合,以每一條無差異曲線表示能夠給經濟人帶來同樣滿足程度或者說同等效用水平的兩種物品的不同數量組合,同時提出了無差異曲線理論的兩個支撐概念序數效用和偏好。帕累托以后的經濟學家中,巴羅內、斯拉茨基等人雖然把無差異曲線這一工具結合圖形和代數方法運用到具體的經濟問題的研究之中,但是他們還是對于這一工具解釋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過于迷信,故而在價值理論的發展上沒有取得太多進展。直到1934年,《價值理論的重新思考》一文的發表,??怂购桶瑐惱^續在帕累托的研究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闡釋無差異曲線這一分析工具的內涵,豐富它的經濟思想,才使得價值理論更加完善。
??怂沟热藦娬{,效用不是準確給出絕對的基數意義上的概念,而是基于序數意義上,能夠進行比較確定偏好次序即可的概念。因此,??怂沟热擞闷玫慕忉尫绞教娲笋R歇爾運用效用函數來解釋不同效用之間關系的方法,并且在xoy平面上建立了一種具有一般解釋力的無差異曲線模型,依然堅持了不同數量商品的組合可以給經濟主體帶來相同的效用水平這一觀點,通過一條凸向原點的負斜率的曲線來代表某一條無差異曲線,同時體現出不同商品組合在提供相同效用水平過程中對于經濟主體而言的替代效用和效用遞減性。進而又引人了市場對于不同商品的評價,即不同商品的相對價格表示市場所反映的對于兩種商品的一種偏好,消費者均衡就是建立在消費者個人的偏好與市場表現出來的集體偏好的最終博弈的結果,表現在圖形上就是無差異曲線與消費可能線的切點表示消費者在約束條件下的最優選擇。??怂沟热说哪P完U述了替代效應和收人效應,從而動態的解決了馬歇爾的經濟理論中收人水平不變的假定對于貨幣邊際效用的限制,解放了邊際效用遞減的思想。這樣就為邊際效用理論進軍生產成本分析領域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和模型基礎,促進了完全市場競爭條件下微觀經濟思想在生產消費等環節上的全面發展。
二、對基本假設的進一步修正:不完全競爭理論
如果說無差異曲線的運用和推廣在完美的古典假設基礎上推動了微觀經濟理論創新,那么這一時期中微觀經濟思想中的另一重要成就則可以說是引起了整個微觀經濟理論的革命,這就是不完全競爭理論的出現。
不完全競爭理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眾多經濟學家中,古諾就曾在具體案例的研究中提出了不完全競爭和壟斷問題,尤其是著名的古諾模型,指出了在簡單的市場競爭中規模收益遞增和成本遞減可能會同時出現,這將會導致較大生產規?;A上壟斷廠商的出現,壟斷廠商之間均衡的條件就是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本質上來講邊際方法論也是遵循了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和理性經濟人的基本假設。然而,這些基于不同假設前提的論述在當時并沒有吸引到許多經濟學家的關注。馬歇爾在建立其市場價格理論的時候還是跟古諾的經濟理論做過一番爭論的,但是最終由于他陷人到完全競爭原則的假設之中,又對收益遞增的條件的說明不夠充分,最終給自己的經濟理論設置了一個無法克服的矛盾。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隨著經濟理論和經濟現實的發展與交流,人們的關注的內容逐漸從完全競爭的理想世界轉向不完全競爭的現實世界,于是打破馬歇爾經濟理論的壟斷,客服完全競爭市場的約束,拓展微觀經濟理論的研究領域就成為了微觀經濟思想發展的新任務。1926年斯拉法首先在《競爭條件下的收益規律》一文中對傳統價值理論提出了挑戰。他通過對日常經驗的研究指出:現實經濟中往往存在著規模經濟的這一效應,這會使得許多廠商可以具備成本遞減和收益遞增的經營條件,這就意味著廠商可以在生產領域進行無限制的規模擴張和生產成本的不斷下降,單個廠商將會對市場的完全競爭性產生影響,因為它有可能面臨的是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不再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而是市場價格的有力影響者。因此他認為傳統的供求定價機制不再適用,壟斷將會取代自由競爭。其實,反觀斯拉法的經濟思想也可以發現其中閃爍著理想主義的光輝,即對于壟斷形成過程的真空假設推斷,過分引人了不完全競爭的思想,最終顧此失彼。不過,斯拉法的經濟思想還是影響了許多經濟學家的進一步研究,可以將他們的研究概括為兩大類:其一是以英特馬為代表的一派,繼續以古諾的經濟思想為基礎,目標直指壟斷的市場,激進的放棄了供給曲線,單純把市場描繪成單方的市場;其二是以哈羅德為代表的一派,采取了保守主義漸進式的研究方法,通過逐步放松完全競爭的假設前提,不斷引人經濟現實,構建日益貼近現實的經濟模型來解釋現實經濟發展狀況。具有戲劇性的是,兩派的研究結論最后竟然趨于一致,當然這與經濟發展現實的佐證是分不開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兩種理論方法的成功,只能說明現實與理論研究存在著契合。而到了三十年代,這一任務最終是由英國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和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張伯倫完成的。
一九三三年,羅賓遜發表《不完全競爭經濟學》一書,第一次用一種嚴密系統的理論體系闡述了新的價值理論,與此同時,張伯倫獨立地在其《壟斷競爭理論》中進行了同樣的工作。這樣,便在英美兩個國家同時實現了價值理論的變革。
新的價值理論的基本內容簡單說來是這樣的:在生產同種產品的各個廠商的成本狀況相同的條件下,單是由于消費者方面偏好的差別便將導致各個廠商面臨不同的需求條件,從而廠商的需求曲線不再是彈性無限大的水平線,而是呈現為負斜率的曲線。因此,價值理論逐漸把廠商作為研究的核心,引人了“廠商”這一概念而拋棄了研究中模糊不清的“行業”這一概念。由于廠商是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目的的經濟實體,它的均衡原則必然與傳統的供求均衡原則具有本質差別,這樣以市場清潔為目標的供求曲線定價機制將宣告失效,要解決廠商均衡問題就必須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來建立新的解釋膜型:邊際成本是總成本對產量的導數值,邊際收益是總收益對產量的導數值,運用這兩個變量便可以求得單個廠商的最大利潤均衡條件,這就是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在短期中,供給曲線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了,最大利潤的實現基本來源于不完全競爭市場,即從兩個變量的均衡點可以直接得出均衡數量,借助于需求曲線則可以推知均衡價格。而在長期中,市場的博弈過程更加趨向于完全競爭,通過廠商數目的變化和每個廠商產量的變化最終會導致凈利潤等于零,從而單個廠商乃至整個行業達于長期均衡狀態。因此,長期均衡條件不僅有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而且有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至此,一種新的不完全競爭的價值理論便系統地建立起來了。
不完全競爭理論對于經濟學的意義是巨大的。它明確斷定不完全競爭是事物的正常狀態,這就使微觀經濟學向現實主義道路邁出了重要一步。不僅如此,它還為隨后發生的宏觀經濟學領域的變革奠定了某種理論基礎,并為自由放任政策的終結提供了某種準備。
三、簡短的結語
從文章所述可見,所考察的這一時期確實是西方經濟思想史上非同尋常的一段時期,用西方經濟學家的說法,叫作“理論發達的年代”.在這樣短的時間內不僅僅是理論創新的領域中有如此多的經濟學家前赴后繼,并在其他眾多的領域里這些經濟學家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盡管這種現象在西方經濟學發展史上是非常罕見的,但是這種現象的產生并不是一種偶然的。任何一種理論的創立、突破和發展都是有著現實的誘因的,或者是原有理論的解釋能力的危機,或者是現實生活的對于精神支柱的需求。正如文章所述,盡管新古典經濟學統治了十九世紀后期到二十世紀初微觀經濟領域的思想發展,然而由于它的理論體系在現實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凸顯出了基本假設的解釋力危機,并且更新的經濟理論研究中對于假設前提的改進也日益凸顯,這就自然不能不引起新的一代學者的懷疑和思索。另一方面,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整個西方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蕭條,嚴酷的經濟現實既沖擊了舊的理論,又要求經濟學家去作出新的解釋和說明。這樣,最終便必然導致一場西方經濟思想創新的浪潮。西方經濟學在上述時期所取得的重要發展和成就,有重要意義。
首先,不完全競爭理論對于完全競爭理論的取代和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出現,使經濟學的研究重心和發展方向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即從自由競爭的經濟學轉向壟斷或國家壟斷的經濟學,這標志著西方經濟學的一種進步。其次,這一時期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的轉變也是意義非淺的。經濟學家在對現實問題的實證分析中,不再熱衷于依據空洞的前提假定進行抽象推理,而是注重對實際經濟現象的經驗式考察和研究,于是對未來的預期和不確定性等因素被引進經濟理論,貨幣的性質及其對經濟波動的作用得到重新估價,其結果使經濟研究中的現實主義得到了拯救,經濟理論的實用性重又恢復,而原先人們所一味追求的那種理論的統一性、完美性與和諧性卻不復存在了。這種方法論的革新既導致了三十年代經濟理論的創新浪潮,同時也對后來的經濟學發展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對于所有這些是應當給予適當的肯定性評價的。
參考文獻:
[l]馬歇爾經濟學原理商務印書館,2009,6
[2]陳良璧馬歇爾的經濟思想田內蒙古社會科學,1981,2
[3]賈根良,李黎力淺議經濟思想史觀與經濟思想史研究方法論田當代經濟研究,2010,4
[4]張鳳林。從馬歇爾到凱恩斯田遼寧大學學報,1989,4
[5]劉滌源略論凱恩斯對馬歇爾經濟思想的背離與繼承關系田經濟研究,1989,1
[6]張日波重讀“馬歇爾沖突”田浙江社會科學,2013,2
[7]張彬琳馬歇爾的經濟理論與現代微觀經濟學相關理論的比較田東方企業文化,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