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西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不斷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大幅增加農業投入,深化農村各項改革,有力推動了山西現代農業的迅速發展。對于山西這樣的中部欠發達地區而言,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推動農業微觀經濟運行向更加有序化方向邁進,使農民生產經營的“小群體”同農業企業的“大龍頭”和“大市場”深入對接與融合,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是使農業生產經營水平向更高層次邁進的根本途徑。
1 山西農業微觀組織創新現狀
近年來,隨著“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快速發展和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順利實施,山西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不斷加快,農業微觀組織形式不斷創新,以“農戶 + 專業協會”、“農戶 + 公司”等模式為代表的一大批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形式多樣化、類型多層次、服務多職能的發展態勢。農業合作組織的迅速發展,有效地推動了山西農業生產經營規?;?、標準化、集約化水平的提升。
1. 1 山西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創新主要模式
一是“農戶 + 專業協會”模式。這種模式的典型是永濟市蘆筍種植協會。農戶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生產技術條件和市場潛力,根據個人意愿,采取多樣靈活的方式,成立各類農產品生產經營專業協會,如蔬菜協會、水果協會等。各專業協會在生產技術、市場信息、購銷中介、倉儲運輸等農業生產銷售環節發揮行業服務、行業自律、行業協調、行業代表的作用,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在維護協會會員權益和行業整體利益的同時,推動當地農業優勢產業做強做大。
二是“農戶 + 公司”模式。這種模式的典型是豐園食品有限公司對忻州玉米產業發展的帶動。有實力的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通過簽訂協議的形式規定雙方在生產、銷售、服務及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攤等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從而建立互惠互利的固定供銷關系,使企業與農戶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這種模式的核心是通過簽訂契約建立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分配機制來規范公司與農戶交易關系。其中企業負責投入資金、技術與管理,農民提供土地、勞動力和其他資源,通過種殖養植加工一條龍、生產供應銷售一體化,提升區域內農業生產資源開發和生產要素組合與流動的科學化水平,有效規避市場風險,提升農業經營效益。
三是“農戶 + 股份合作”模式。這種模式的典型是祁縣西六支村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戶將所承包的集體土地使用權和其他資產一起折價,依照股份合作制的章程入股到以土地股份合作社為主的各類農業合作社,將分散的農村土地以股份形式集中起來進行統一生產或經營。合作社的股份計算方式一般為一畝土地為一股,入股社員選舉代表擔任合作社理事長,農民作為股東,股份的收益為土地入股保底金加年底分紅,但其土地承包所有權仍歸自己所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這種模式的實質是農戶作為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土地承包主體,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農村土地資源分享農業規模經營的增值收益。
1. 2 山西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成效
一是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業主導產業的形成。由于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是依托一批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農業產業重點骨干龍頭企業將從事某一類或幾類農產品生產的農戶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和經營,這一方面更容易推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優勢農業發展格局的形成,實現特色農產品的區域化布局,加快樹立當地農業產品的特色品牌,以名牌農產品為龍頭,帶動山西優勢特色農產品開拓國內外市場; 另一方面可以推動形成一批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進而形成涵蓋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農業生產技術標準、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和檢驗檢測標準,增強農業核心競爭力,進而推動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的快速形成和集聚規?;l展。例如豐園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忻州當地玉米產業,與忻州市忻府區、五臺、定襄、原平、五寨等地近 40 個鄉鎮80 多個村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有 70% 以村為單位建立了合作組織,目前已形成包括糯玉米品牌在內的系列小雜糧產品數十個品種,部分品牌成為“山西特色農產品十大名牌”,其“農戶 + 公司”的模式在發展過程中有效帶動了忻州玉米產業的發展。
二是進一步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形式靈活,產業多樣,其發展有效拓寬了農戶增收的渠道。以左權縣“公司 + 農戶”的形式之一“生態莊園”為例,其農戶收入主要包括種養殖收入、土地租用和入股收入、勞務收入三類。左權生態莊園經濟普遍種植矮化核桃,一般三年開始掛果,5-8 年進入盛果期,按每畝地種植 33 株,盛果期每株每年生產 15 斤核桃,每斤核桃 12 元計算,每畝可收入 6000 元,如果種植 100 畝矮化核桃樹,一年就可實現收入 60 萬元。左權生態莊園經濟開發依托的土地使用權是從農民手里租賃或購買來的,通過搬遷后原有住房出讓和土地流轉可為搬遷農民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使農民實現了“離鄉不丟地、不種保收益”.生態莊園經濟開發還為搬遷農民和搬遷村周邊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實現了“農民變‘工人',就近能打工”,搬遷農民從中得到了可觀的勞務收入。
三是進一步提升了農業集約化規模生產水平?,F代農業發展要求通過提升農業產業規?;图s化水平,充分釋放各種生產要素的潛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單位生產要素投入收益,進而提升產業效益。山西通過各類農業合作經營組織的發展,特別是通過“農戶 + 公司”和“農戶 + 股份”等合作經營模式,以農業龍頭企業引領,由合作組織統一經營管理,大力發展農產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產業,推動農業一、二、三產相結合,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不斷促進農業發展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從而有力推動了農業生產規?;?、集約化水平提升,形成了現代農業產業規模經營和規模效益。以左權生態莊園開發為例,就是以生態農業為起點,堅持從實際出發,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在發展核桃、大棗、板栗等干鮮果種植的同時進行豬、羊、雞、兔等畜禽養殖,以牧養林、以林促牧,形成“豬-沼-果”循環,一業為主、多業并舉,通過“種、養、加”的相互利用、相互促進和相互支撐,使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發展的循環經濟。在此基礎上,采取產業一體化的經營模式,拓展農家休閑度假村開發,將民風民俗、自然風景與現代時尚相融合,讓賓客在濃郁的大山村落中,盡情享受田園生活情趣,從而構建起了特色農產品開發和鄉村民俗旅游相結合的產業框架,顯著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經營效益。
2 山西農業微觀經濟組織創新的必要性
山西作為我國中部欠發達省份,農業自然生產條件基礎較差,雖然近年來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但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農村經濟中以農戶分散化經營為主的小生產與同農業規?;?、市場化、現代化的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提升農業微觀經濟運行有序化程度,是解決山西農業農村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快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家庭為單位的農戶分散生產導致生產資料分配的小規模、平均化,不僅造成農產品結構單一與趨同,而且導致現農業生產難以實現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生產,特色優勢農產品聚集度難以提升,集中連片的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域難以形成; 二是農戶家庭經營缺乏市場行為能力,農戶市場意識不強,難以及時、準確地了解市場供求信息,對市場變動的反應遲緩,盲目決策,生產跟風,極易導致農產品供求的大起大落; 三是小規模家庭分散生產經營決定了農業生產基本只能以人力加畜力的手段為基礎,排斥資金技術集約,土地過于狹小導致大規模農業機械化生產難以開展,阻礙技術進步發展及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增加。組織化程度低下所造成的農業生產效率、經營規模分散化的現狀嚴重困擾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是生產、營銷手段的集約化、規?;?、現代化過程,同時也是農業生產經營微觀組織載體不斷創新、優化、升級的過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農業微觀組織的創新形式,可以變農民家庭內部的分工為經濟組織內部的分工,并通過農業生產經營的規范化和社會化分工,推動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進而提高農戶家庭經營性收入; 可以使農民成為有組織的大宗農產品供應者,提升農民在市場競爭中的談判地位,縮短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距離; 可以從更高層次、更廣范圍促進農業生產要素流動,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水平,從而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在當前山西省著力推動“一村一品”和“一縣一業”發展、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構建新型農村生產經營體系的大背景下,只有通過不斷創新農業微觀經濟組織形式,以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提升農民在生產和經營中的組織化程度,才能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配置和合理流動,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3 山西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對策建議
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業經濟運行的微觀載體。不斷完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加快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是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農村生產力發展有序化程度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水平已經通過農戶家庭經營制度的確立得到了一次大幅提升,而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則可以使農業生產要素優化配置與合理流動提升到更高層次,拓展到更廣的空間范圍。當前,為適應山西省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的實際需要,必須從加強自身建設和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兩方面入手,加快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進一步推動農業微觀經濟組織創新。
3. 1 完善運行機制,提升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核心競爭力
一是提升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規范化程度。要將現代企業制度和經營管理理念引入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健全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運行機構、內部規章、利益聯結、風險保障機制,使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組織機構更加健全,運作規章更加完善,決策監督機制更為科學。通過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念確立和普及,推動“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合作制原則在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運行中確實得以貫徹,使其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競爭主體。
二是通過多種途徑加強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合作。由于農村地區農業生產基礎條件不同、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不同,農業產業和產品生產也存在差異,因此山西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建立和發展也無法采用統一的模式。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可在自愿、平等、產業或產品趨同的基礎上,自下而上地組建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這種聯合會既可以是一定區域內的農業合作組織進行聯合,也可以突破地域限制進行跨地區聯合,既可以是同類農產品的合作組織的聯合,也可以是基于不同農業產業鏈進行聯合??傊?,要為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搭建平臺,推動形成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之間高層次的聯合與合作,并以這種聯合與合作為紐帶,擴大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覆蓋范圍、提升其合作水平,從更高層次上提高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市場競爭中的組織化程度。同時,基于山西現代農業發展區域性差距較大的現實情況,對于在不同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上發展起來的不同形式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只要是符合當地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有助于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的,應采取鼓勵與支持的態度積極扶持其發展壯大。
3. 2 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一是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山西省應當在《關于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實施意見》( 晉發【2013】10 號) 基礎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精神和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制定出臺《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章程》等規范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法律法規或相關指導意見,對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法律地位、經營范圍、管理原則、組織機構、分配標準等做出明確規定,從而將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一個獨立的法人來管理,確立其市場主體的地位,約束其活動,規范其行為,促進其發展。二是著力培育新型農民,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壯大提供智力支持。廣泛開展合作經濟理論、合作經濟組織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增強農民的合作經濟意識,把更多的農民培養成有較強市場意識和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重點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頭人,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壯大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 查金祥。 湖北農業微觀經濟組織運行現狀的調查報告[J]. 中國農村經濟,2001( 8) .
[2] 梅德平。 農村微觀經濟組織的制度創新與政府職能轉換[J]. 管理學研究,2004( 5) .
[3] 李曉峰。 在理論與現實之間---我國農村微觀經濟組織形式探析[J]. 河南社會科學,1999( 5) .
[4] 王蒲華。 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微觀經營體制的變革與思考[J]. 中國農學通報,2008( 8) .
[5] 于金富,胡 泊。 馬克思農業合作社理論與中國現代農業經營體制[J]. 社會科學輯刊,2014( 03) .
[6] 李 靜。 日本奶業合作組織體系剖析[J]. 中國農民合作社,2014( 05) .
[7] 梁 巧,黃祖輝。 關于合作社研究的理論和分析框架:一個綜述[J]. 經濟學家,2011( 12) .
[8] 劉 勇。 西方農業合作社理論文獻綜述[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9( 04) .
[9] 鄧俊淼。 基于組織協調的農產品銷售模式---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功能的探討[J]. 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論版) ,2008( 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