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要求農戶在生產過程的各方面、各環節降低碳排放,做到低碳生產。少數民族地區既是生物多樣性、自然人文景觀獨特的地區,又是生態脆弱、極易遭到破壞的地區。由于教育水平相對偏低、人口素質不高、資源短缺、自然條件惡劣、發展水平落后等原因,少數民族農戶農業生產中容易忽視碳排放,造成"高碳農業".研究少數民族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的影響因素,對降低少數民族農戶農業生產中的碳排放具有重要意義。
Schmalensee 等證實了人均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呈倒"U"型關系。[1]
Gao 和 Lei 利用 Logit 模型研究農戶生產性投資的影響因素,得出了家庭規模、非農就業的比例、平均教育水平、農田面積、家庭農業收入等幾個因素都對其有影響。[2]
Muller 等在介紹農業主要的減排潛力是通過構建有機物質隔離二氧化碳的同時,提出了一些現實的可以實現的農業減排措施。[3]
韓喜平是從農戶生產行為屬于利益誘導的角度出發,指出農業收入作為其生產投資的主要誘因,既是當前農業生產投入的直接動因,又是下一輪農業投入的限制因素。[4]
韓耀將影響我國農戶生產投資的因素分解成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兩個方面,并經過研究得出: 價格、成本、經營方式是主要的經濟因素,政治環境、文化傳統和戶籍制度是主要的非經濟因素。[5]
在找出哪些因素對農戶耕地生產利用行為的影響方面,余桂南等應用了多元回歸分析法和二元 Logit 模型找出了相應的主要因素,且提出了相關建議。[6]為調查山東地區的農戶對有機肥施用意愿以及影響農戶施用意愿的主要因素,劉梅等通過建立 logit 模型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證分析,最終得出了影響農戶有機肥施用的主要因素。[7]
馬驥在影響農戶施用化肥行為的諸多因素中,通過實證分析找到了對農戶施肥行為影響比較重要的幾個因素。本文在借鑒文獻的基礎上,以云南佤族農戶為例,運用 Logit 模型分析影響少數民族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的因素,提出降低碳排放的措施。
一、研究假設與模型選擇
(一) 研究假設
根據西奧多·舒爾茨的"利潤最大化理論"得出農戶是理性的,在多個方案選擇中農戶會選擇能給自己或整個家庭帶來效用最大化的方案。"風險厭惡理論"中引入了風險和不確定性等概念,又進一步拓展了"利潤最大化"這一理論。以此來假定農戶是追求期望目標最優化的經濟單元,并且引發了對風險和不確定因素的思考。根據"利潤最大化理論"與"風險厭惡理論",農戶生產行為是農戶理性選擇的結果,[9]
也就是農戶根據自身條件和周圍客觀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環境,努力獲取利潤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的理性行為。本文在參考了國內外學者相關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同時,又以利潤最大化理論和風險厭惡理論做為理論基礎,將影響少數民族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的影響因素假定如下:
(1) 政府在良種、化肥、農藥和農機具方面的補貼。這些補貼引導和調控農戶的種植方式、種植成本,決定著農戶在生產中化肥、農藥、農機具方面投入和使用的多少。
(2) 政府制定的制度規范。不同的制度環境會對農戶生產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而且這種制度對農戶生產行為的約束是不容忽視的。韓耀認為政治環境是影響我國農戶生產投資主要的非經濟因素之一。[5]
(3) 農業收入。農戶的農業收入比重大小決定了他們對土地收入的依賴性及在農業生產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如果農業收入的比重高,那么他們就會更愿意使用更多的化肥、農藥、農膜等來增加他們的農業收入。余桂南研究得出,耕地利用取得的收入多,農民自然愿意增加投入到耕地上,所以說耕地利用所取得收入與其對應的投入是成正比的。[6]
(4) 土地面積。它是決定農戶是否生產及生產多少的重要因素,對于農戶的日常生產行為而言,就是要以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利益,這種行為就是農戶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而衍生的"利益最大化".[10]
(5) 周圍人行為的影響。少數民族農戶的生活由于長期處于一種簡單、自然、自給自足的初級階段,具有較強的民族認同、較濃的血緣觀念,形成了農戶對群體的依賴性和集體導向的思維特點。在這樣的受群體影響和壓力的環境下,農戶害怕擔風險往往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選擇向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即形成從眾心理。這一點陶紅梅在論文中也分析過。[11]
(6) 農戶年齡。一般來說農戶的年齡越大,風險保護意識越強,其對傳統農業種植方式也越依賴,越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采用農業新技術、新產品。余桂南認為農戶年齡與投入成正比,也就是說隨著農戶年齡的增加,其外出打工掙錢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而對耕地的收益持有較大的期望,所以將全部精力放在耕地生產上,進而增加對耕地的投入。[6]
(7) 農業技術培訓體系。一般來說農戶的技能和知識水平與其生產行為效率有著密切的正相關關系,農戶技能和知識水平越高,越懂得如何進行科學種植,而農戶技能和知識水平的提高一般主要依賴于本地的農業技術培訓體系。馬驥認為農業技術指導對農戶施肥行為影響顯著。[8]
以上假設因素直接影響著農戶的生產行為,即影響農戶在生產中化肥、農藥、農膜、柴油、汽油、電的投入量,從而對碳排放產生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影響。
(二) 模型設定和變量選取
為了找出少數民族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影響程度、顯著性,檢驗上述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的影響因素假設,研究選擇 Logit 模型進行分析。Logit 模型是一種離散選擇模型,既簡單又實用。[16]
Logit 模型公式如下:
其中,因變量 y 取值為[0,1],x1,x2,x3,…,xk為自變量,β1,β2,β3,…,βk為自變量 x 對應的系數。
根據分析,建立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碳排放影響因素分析的模型。其中因變量 y 的取值為: 根據所調查農戶的碳排放量平均值,高于平均值 y 取 1,低于平均值 y 取0.自變量 x1為政府在良種、化肥、農藥和農機具方面的補貼滿意度,x2為政府制定的環境制度規范,x3為農業收入,x4為土地面積,x5為周圍人的行為方式對農戶產生的影響,x6為本地的農業技術培訓體系是否能滿足農戶的需要,x7為農戶年齡。模型變量選取及賦值如表 1 所示。
二、數據來源與結果分析
(一) 數據獲取
佤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到目前為止人數大約有 35 萬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佤族經濟以農業為主,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云南省耿馬縣四排三鄉居住著佤、布朗、傣、拉祜、彝族等群眾,全鄉社會總人口 13954 人,農業人口 13772 人,占總人口的 98. 7%,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 92%,佤族占總人口的 87%.農業生產以旱作物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旱谷,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課題組2013 年對該鄉 200 戶佤族進行了問卷和深度訪談,調查問卷發放 200 份,共回收有效問卷 192 份,回收率達到 96%.所調查的農戶年齡在 20 歲到 50 歲之間,基本都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是土地耕種的主體。而且農戶土地面積都比較寬裕,最少的有 10畝,最多的達到了 80 畝,20 畝及以下的農戶有 37戶,占被調查農戶的 19. 27%; 20 畝以上到 40 畝的農戶有 56 戶,占被調查農戶的 29. 17%; 40 畝以上到 60 畝的農戶有 75 戶,占被調查農戶的 39. 06%;60 畝以上到 80 畝的農戶有 24 戶,占被調查農戶的12. 5% ,而且所調查的農戶主要以種植玉米和甘蔗為主。
(二) 計量檢驗及結果
在進行計量檢驗時,首先運用碳排放測算公式E = ∑Ei= ∑Wi·Ci分別測算出 192 戶佤族農戶農業投入要素的碳排放,式中 E 為農戶碳排放總量,Ei為各碳源導致的碳排放總量,i 代表碳源種類,Wi表示第 i 種碳源的實物消耗量,Ci代表第 i 種碳源的碳排放系數,根據現有參考文獻,農業生產投入要素的碳排放系數歸納在表 2.然后根據碳排測算公式及相關碳排放系數所測算出的 192 戶調查農戶農業生產投入引致的碳排放量計算出其平均數,在運用模型分析時高于碳排放平均數的農戶因變量 y 取值為 1,低于碳排放平均數的農戶因變量 y 取值為 0.
運用 Eviews6. 0 統計軟件對樣本農戶進行 Logit回歸處理,通過模型可以分析出農業生產過程中有哪些因素對低碳生產行為產生影響。模型估計結果如表 3 所示。
從上表給出的估計結果來看,模型整體擬合效果較好,LR 統計量是 216. 0838,統計上顯著,P 值(LR 統計量) 為 0. 000000,表明模型整體上顯著,而似然比為 0. 889191,表明模型整體擬合程度較好。從上表可以得到: 調查的 192 戶農戶中 129 戶(占67. 19% ) 的農業投入碳排放量低于所有調查農戶碳排放量的平均水平,63 戶(占 32. 81%) 的農業投入碳排量高于所有調查農戶碳排放量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