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經濟論文 > > 我國通貨膨脹的特征及相關研究
我國通貨膨脹的特征及相關研究
>2024-01-24 09:00:00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通貨膨脹如影相隨,周期性地爆發,在一定時期內,對人民生活、經濟增長和資本市場等諸多方面產生了不良影響。積極探討不同時期通貨膨脹的特點,對于遏制當期通貨膨脹的蔓延并防范其反彈回潮是十分必要的。而正確辨析與通貨膨脹密切相關的方面,對在這些領域采取積極的應對舉措,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貨膨脹的特點

通貨膨脹是指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了經濟運行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國際上普遍認為,通貨膨脹的“警戒線”為物價指數的年均上漲幅度達到 3%,超過此線就認為發生通貨膨脹了。依據上漲幅度,可以把通貨膨脹分為溫和的(爬行的、適度的,在 3%-10% 之間)、奔騰的(嚴重的、疾馳的,在 10%-100% 之間)、超級的(惡性的、極度的,在 100% 以上)三種類型。

依據形成機制,可以把通貨膨脹分為需求拉動型、成本推動型、結構型和輸入型四種類型。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通貨膨脹以較快的速度和較大的幅度顯現出來,同時呈現出四個特點:

(一)通貨膨脹顯公開性且整體水平較高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通貨膨脹屬于隱性的即被抑制的通貨膨脹。據統計,從 1952-1981 年30 年間,我國通貨膨脹年均增幅為 1.24%,通貨膨脹控制得比較好。這與計劃經濟體制和國家直接干預政策有關,也與當時的“低工資、低物價、低消費”政策有關。但是,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 1985 年以后,國家控制和干預價格的體制被打破而逐步走向市場化,物價總水平持續上漲,而且這一時期通貨膨脹的整體水平也比較高。據統計,1982-2012 年 30 多年間,我國通貨膨脹年均增幅為 5.54%,明顯高于前 30 年的平均水平,甚至高于美國百年來通貨膨脹 3% 的平均增長水平。如果再以定比的方法觀察,這種高通脹的特征則會更清晰地表現出來(如圖 1、2)。

(二)周期性波動明顯

這一時期通貨膨脹呈現出周期性波動走勢,其中有四個年份還是負增長。改革之初的 1980年,由于經濟增長過快、投資規模過大、財政支出過高等原因,出現了 7.5% 的通貨膨脹,但很快便得到了遏制,周期比較短。我們仍以 1982-2012 年 30 多年間的走勢來觀察,可以看出共出現四次明顯的通貨膨脹周期。其四次的峰頂分別是1988年的18%、1994年的24.1%、2008年的5.9%和 2011 年的 5.4%。從 2012 年上半年 CPI 的走勢看,已出現逐月回落的態勢,這樣,第四次通脹的峰頂即可基本得以確認(如圖 3)。

(三)通脹走勢前高后低

雖然 30 年來的通貨膨脹整體水平比較高,但前后差異較大。我們把這 30 年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 15 年即 1982-1996 年的物價指數年均增幅為 9.37%,后 15 年即 1997-2012 年的物價指數年均增幅為1.92%,明顯具有前高后低的特征。導致這一特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根到底應該是體制轉型所致。在第一階段,計劃經濟體制的直接調控機制被逐漸打破,而市場經濟體制的宏觀間接調控機制的建立需要一個過程,二者在某些方面和環節產生出真空期,從而使投資、貿易、消費等無節制地迅猛增長,導致通貨膨脹在高位運行。在第二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并逐步走向成熟,市場調控手段不斷完善,使通脹水平在一個較正常的范圍內運行。

(四)四次通脹存在較大差異

盡管四次通貨膨脹都是在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轉型的大背景下發生的,但又存在著諸多差異。

一是通脹的成因或屬性不同。第一次(1988 年)是需求拉動型。在商品短缺的市場環境下,1985年的價格“雙軌”和 1988 年的價格“并軌”,使商品價格全面市場化,社會在恐懼和“買漲不買落”的心理支配下,爆發了“搶購風潮”。商品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引發了物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第二次(1994 年)是成本推動型。上世紀90 年代初,為促進經濟增長,貨幣政策全面放松,價格調控政策進一步放開。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后,更是掀起了大搞市場經濟的熱潮。固定資產投資猛增,生產資料性商品價格大漲,上游產品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幅提高,引起中下游產品價格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全社會物價的普遍上漲。第三次(2008年)和第四次(2011 年)都是結構型,同時兼有輸入型的屬性??偟目?,這兩次通脹的成因比較復雜,綜合性較強,有需求拉動,也有成本推動,但結構性和輸入性更為突出一些。比如,糧、油、肉、蛋、菜等食品消費類產品價格輪番上漲。受國際市場影響,一些初級產品和資源類產品的價格也出現較大波幅。但同期的一些工業產品如衣著、交通、通訊、家電、電子、汽車等,價格卻增幅緩慢、比較平穩甚至略有下降。二是通脹的上漲幅度不同。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漲幅都超過兩位數,特別是 1994 年為 24.1%,其中當年的 9、10、11三個月的漲幅都超過 27%,屬于奔騰的(嚴重的)通貨膨脹。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漲幅都在 6%以下,屬于溫和的通貨膨脹。三是治理通脹的措施不同。第一次主要是收縮政策,抑制需求。第二次主要是抑制擴張,控制成本。后兩次都是靈活應對,相機抉擇。當然,四次通脹的治理措施也有共同點,即控制貨幣發行量,降低貨幣增長率,使流通中的貨幣量與實際需要量大致相適應。我國通脹與貨幣供應的增長率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性(見圖 4)。

二、我國通貨膨脹的相關分析

通貨膨脹既是社會諸多因素在特定環境下共同運行的結果,又是引起社會諸多現象的前提和原因。與通貨膨脹相關的問題很多,這里選取三個關聯度強的進行分析。

(一)通貨膨脹與人民生活

通貨膨脹會對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產生嚴重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 導致勞動者實際生活水平急劇下降??v觀我國幾次通貨膨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與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相關的生活消費品價格上漲幅度遠遠高于其他類商品。由于我國恩格爾系數還比較高,普通居民家庭消費支出中用于食品類的比重還比較大,因此,普通老百姓會強烈感受到通脹壓力,生活水平也由此而急劇下降。在通脹期間,如果勞動者家庭收入不變,只能用同量的貨幣獲得更小量的生活資料。即便勞動者的名義工資提高,但通常其提高的幅度遠不如通脹的上漲幅度,因而其實際工資仍然是下降的。不管哪種情況,其結果都是生活質量的下降。

2. 促使居民儲蓄資產不斷縮水。受傳統觀念影響,特別是現實生活中養老、防病、教育等需要,我國普通居民家庭都有一定數量的儲蓄存款。但這部分資產在通脹中會被嚴重侵蝕。如 1994 年的銀行1年存款利率為10.98%,表面看起來,居民存款資產會增值不小,但這一年的通脹指數為 24.1%,居民存款一年不但不增值,還要損失 13 個百分點之多。再以 2011 年為例,通脹指數為 5.4%,而銀行 1 年存款利率最高為 3.5%,居民存款一年仍有近 2 個百分點的損失。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止到 2011 年底,我國金融機構住戶存款余額達到351957億元,若按上述負利率粗略計算,這一年全國居民的儲蓄存款資產被“蒸發”約 6687億元。從近十幾年的實際利率走勢看,我國多數年份處在負利率狀態(見圖 5)。

全無能為力。所以說,通貨膨脹使原本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結構更加不平等,富者愈富,窮者愈窮。這一點不會因為社會制度的不同而改變。如美國自 1970 年以來,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經通貨膨脹調整后的收入增長了 60%,而其他人群的收入卻下降了 10% 以上。我國近些年來貧富分化比較嚴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頻繁的通脹是其重要原因。

(二)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

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關系,是通貨膨脹引起經濟增長,還是經濟增長引起通貨膨脹?我們認為,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經濟增長的過程并不必然伴隨著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過程也并不必然伴隨著經濟增長。但二者之間卻有著偶然的聯系。就是說,二者既可以長期的分離,也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并存。當然,二者并存的過程存在多樣性。比如,“高增長—高通脹”、“高增長—低通脹”、“低增長—高通脹”、“低增長—低通脹”等。這種并存使二者之間有了一定的相關性或聯系。這種關聯的內在條件是當期的經濟體制、經濟政策以及各種經濟手段的運用等,二者的關聯往往表現為互為因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GDP)持續、高速增長。據統計,到 2011 年底,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 471564 億元,是 1978 年(3645 億元)的 129.4 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 224.9 倍。但是,應當看到,這種經濟高增長的過程,也是通貨膨脹高頻率甚至高幅度發生的過程,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并存(見圖 6、圖 7)。

我們仍以 1982-2011 年 30 年為區間,來分析這種增長與通脹并存現象。第一,經濟持續、穩定、高速增長,不同于通脹的前高后低。據統計,1982-1996 年的 15 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幅為 9.97%,與同期 5.54% 的通脹形成“高增長—高通脹”格局。而1997-2011 年的 15 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幅為 9.67%,與同期 1.84% 的通脹形成“高增長—低通脹”格局。第二,增長與通脹的先后或因果具有階段性特征,前 15 年呈不規則態勢運行。開始是經濟過熱引發經濟高增長又引起高通脹,二者同步向上。但在 1988 和1992 年,二者卻背離反向運行,即經濟收縮下行,通脹急劇上行。后來通脹才隨之下行。后 15 年則呈規則而穩步同向態勢,且增長在先通脹隨后(見圖 8)。

在“十二五”規劃中,我國把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目標確定為 7%,2012 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為 7.8%,堅持了八年的“保八”目標發生轉折。這意味著未來若干年,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甚至下行。從國內生產總值實際運行的季度走勢看,其速度是逐季回落,從 2010 年一季度的 12.1% 回落到 2013 年二季度的 7.5%。

而同期的通脹指數卻持續較高,雖然自 2011 年8 月以來不斷回落,但到 2013 年 9、10、11 月都處在 3.% 的警戒線及以上。在這種條件下,最重要的是防止出現“滯漲”局面,避免經濟增長下滑、通貨膨脹上行的反向運行,真正做到“穩增長”和“防通脹”并行不悖。

(三)通貨膨脹與資本市場

通貨膨脹與資本市場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性。資本市場的主要部分和典型形態是證券市場,而證券市場的主要部分是股票市場。因此,這里主要分析通脹與股市的相關性。通貨膨脹對股市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國家的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各種財稅及貨幣調控手段、企業的盈利狀況、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等途徑傳導的。但是,通貨膨脹的周期階段不同,對股市產生的影響也不同。

我們把通脹運行的一個谷底(有時處于負通脹中)到下一個谷底的區間作為一個周期,并把這一周期分為谷底到通脹初始期、峰頂前的高通脹期、峰頂后的回落期和再回落至谷底期四個階段。那么,在通脹周期的一、四階段,通脹對股市有助漲作用。因為,在第一階段,經濟不斷增長,企業利潤和資產價格也會隨之增長。同時,政府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流通中的貨幣量增多。

在第四階段,市場預期和現實運行都是宏觀貨幣政策由緊變松,同時銀行利率不斷下調。這些都有助于股市上漲。在通脹周期的二、三階段,通脹對股市有抑制或助跌作用。因為,在第二階段,政府會為抑制通脹而采取嚴厲的從緊貨幣政策,不斷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和銀行利率。這不僅使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急劇減少,也使企業成本增加,利潤減少。在第三階段,通脹雖有所回落,但仍處高位,政府擔心其反復,不會輕易松動銀根。這些都會使股市低迷甚至不斷下降。

當然,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通脹只是影響股市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因此,不能把上述分析作為一個教條或一成不變的“規律”。影響股市的因素很多,除上述外,還有諸如股票的供求關系特別是新股發行(IPO)的速度和規模,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世界市場的動蕩等。如果在一定時期內,這些因素中的某些因素抵消了通脹因素并成為影響股市的主導因素,那么,股市則會以另外的軌跡運行。

從我國通脹與股市二十多年的實際走勢看,與上述理論分析大致一致(見圖 9)。以 2008年 9 月為峰頂的這次通脹周期為例:通脹指數從 2006 年 3 月 0.8% 的谷底開始一路上行,到2007 年 10 月達到 6.5%,而同期的上證指數則從1298.3點上升到5954.77點,二者同向上行。之后,通脹指數繼續上行,到 2008 年 4 月達到 8.5%,而同期上證指數則回落到 3693.11 點,二者反向運行。再往后,通脹指數開始下行,到 2008 年10 月回落到 4.0%,同期上證指數也繼續回落到1728.79 點,二者同向下行。最后,通脹指數進一步下行,到 2009 年 7 月回落到 -1.8%,而同期上證指數則上升到 3412.06 點,二者反向運行。

其他幾個通脹周期的情況也大致如此,但某些階段的特征卻不甚明顯。比如 2011 年 7 月為峰頂的這次周期,在通脹初始階段的 2009 年底到2010 年,上證指數并未與其同向向上,而是橫盤甚至向下。其原因可能與新股發行的速度過快、規模過大,使股市供求關系失衡有關,也與“歐債危機”等世界市場的影響有聯系。

三、對治理通貨膨脹的三點思考

\\( 一\\) 通貨膨脹有害無益,治理必須毫不動搖

縱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多次發生的通貨膨脹,其客觀原因多種多樣,但主觀原因卻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對通貨膨脹的認識上存在著一些模糊觀念,從而在治理通貨膨脹的思想上和行動上存在著一些偏差。歸結起來,這些在理論上、思想上、認識上和行動上的問題主要有三點:一是通脹促進論。

認為溫和的、適度的通貨膨脹會刺激經濟增長,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好處,為保增長就應該有點通貨膨脹。二是居民抗通脹能力增強論。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觀念不斷轉變,有能力承受通脹帶來的壓力。三是無害有益論。認為適度的通脹有利于提高產值、增加利潤和稅收。正因為如此,面對通貨膨脹,有些理論工作者不時宣揚這些觀點,而有些決策者和管理者則對治理通脹不積極、不主動,甚至還有消極的應對策略。這些都會加速通脹的發展,給治理通脹帶來困難。

事實上,在我國現實的經濟運行中,還找不到一個有利于經濟增長的所謂適度通脹區間,即便能找到,通脹的擴散性、沖動性和慣性,也會很快超出這一區間,使適度的通脹轉變為嚴重的、惡性的通脹,通脹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往往與其自身的高低成正比?!盁o論通貨膨脹的近因是什么,通貨膨脹都是一種疾病,一種危險的有時是致命的疾病,一種如果不及時治理,會毀掉整個社會的疾病?!?/p>

所以,對治理通貨膨脹必須信心堅定,毫不動搖。

(二)通脹類型多種多樣,治理必須對癥下藥

一般而言,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和措施主要是:消除經濟過熱、壓縮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大社會總需求、擴大內需增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等。但由于條件和國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國每次通貨膨脹的原因和類型各不相同,這就要求在治理通脹時,應對措施也應該多種多樣,要找準原因,對癥下藥。

這種對策的多樣性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不同類型的通貨膨脹必須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我國三十多年發生的通貨膨脹,幾乎每次的類型都不同,因此采取的治理辦法也不同。二是每次治理通脹的應對措施應當多種多樣。因為每次通脹不管何種類型,都不是由單一因素引起,而是多種原因造成,只是主次不同而已。因此,應針對每次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對策。治理通脹應對措施的多樣性,必須建立在兩個平衡的基礎上并為之服務:一是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包括總量的平衡和結構的平衡;二是全社會貨幣供應量與需求量的平衡。

(三)通脹過程變化莫測,治理必須常抓不懈

貨幣(紙幣)產生后,就始終隱藏著通脹產生的可能性,只要具備了適宜的條件,這種可能性就會隨時轉化為現實??梢哉f,通脹是貨幣流通過程的孿生兄弟,只要存在貨幣流通,就必然有可能產生通脹。從這意義上講,治理通脹不可能徹底而永久性地根除通脹,而只是把它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因此,預防通脹與治理通脹同樣重要,或者說,預防本身就是治理的題中之義。

在通脹的上升階段,生產者和銷售者會通過商品加價來提高收益,既快捷,又省力。消費者擔心價格會一漲再漲,而不顧高價急于購買,極端情況下會形成搶購現象。投機者則忙于囤積居奇,倒買倒賣。這些都會促使通貨膨脹像脫韁的野馬,如不及時控制,則后患無窮。在通脹的回落階段,如果出現貨幣政策的量化寬松現象,或財政政策的投資積極現象,都會使通脹反復或反彈。因此,不管在什么時候,治理通脹都要常抓不懈。

當前,通脹在經過短暫的回落后,又開始抬頭,2013 年 10 月的 CPI 達 3.2%,未來或將延續抬高,所以,對防通脹決不能掉以輕心。

參考文獻:
[1] 馬 洪,高尚全 . 中國通貨膨脹研究 [M]. 北京:改革出版社 , 1990.
[2] 王志文 . 通脹時代 [M]. 北京 : 經濟日報出版社 , 2011.
[3] 李 妍 . 別說你懂通貨膨脹 [M]. 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 2011.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