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狀況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進出口貿易都受到嚴格的管制,對外貿易發展緩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迅速起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中間,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從建立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開發區等特殊經濟區域,到進出口管理與經營政策、外匯政策等方面試點實行更靈活、更優惠的特殊政策,再到正式加入 WTO,中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成就。接下來將分析近兩年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現狀。
(一)全面恢復進出口,繼續改善貿易平衡的狀況
2011 年我國外貿運作呈現了以下的特點:一是進出口全面恢復。近期同比增速逐步回落。2011 年全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727.6 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 34.7%;其中出口 15779.3 億元,增長 38.7%;貿易順差為 1831 億美元,同比減少 6.4%。這既得益于國內外環境整體有所改善和穩出口、擴進口政策效應繼續顯現,更與我國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結構符合國際市場需求恢復路徑密切相關;二是貿易平衡狀況繼續改善,結構性特征明顯。2011 年以來,我國經濟回升向好勢頭進一步鞏固,國內需求持續增加,國家積極采取擴大進口措施、組織開展貿易投資促進活動。加上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反彈等因素,前三季度我國進口增速比出口增速高 8.4 個百分點。進口快速增長使我國的貿易平衡狀況進一步改善。受現有國際分工格局和我國加工貿易比重較大等結構性因素影響,我國的貿易順差在貿易方式和國別地區方面表現出明顯的結構性特征。
(二)進出口增速趨于穩定,相應措施成效顯現
2012 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主要特點:2012 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總值 18399.4 億美元,同比增長 8.1%,比上年同期回落 17.7 個百分點。其中,出口 9545 億美元,增長 9.3%,比去年同期回落 18.4 個百分點;進口 8854.5 億美元,增長 6.5%,比去年同期回落 17.3 個百分點。進出口增速在較快回落后逐漸趨于平穩。上半年我國進出口貨物量 16.9 億噸,同比增長 10.4%,其中出口貨物量為 6.5 億噸,同比下降 0.3%;進口貨物量為 10.4 億噸,同比增長 18.2%。其中,6 月份出口貨物量下降尤為突出,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8.6%。2012 年上半年我國出口額增速的快速回落主要受出口貨量的下降影響,而進口額增速的快速回落更主要的是受進口價格的下降影響。由此可以看出,嚴重的萎縮的國際市場需求和部分進口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成為上半年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速放緩的兩大推手。
二、對通貨膨脹的簡述
狹義的通貨膨脹通常定義為在一定時期內,社會物價總水平全面的、持續的、公開的上漲。這一定義將通貨膨脹等同于物價上漲。它包含三個基本要素第一,物價上漲是指社會物價總水平的全面上漲;第二,物價的上漲是持續的;第三,這種物價的上漲是公開的;廣義的通貨膨脹除了包括狹義通貨膨脹之外,還包括隱蔽型的通貨膨脹和抑制型通貨膨脹。由于通貨膨脹的成因有不同,國內外經濟學家大致將通貨膨脹的定義分成兩類:一類觀點認為通貨膨脹是價格總水平的持續性普遍上升的經濟過程;另一類觀點認為只有貨幣數量過度增長引起的物價上升才稱為通貨膨脹,即流通中的貨幣超過實際貨幣需求量,引起價格總水平持續性普遍上升的經濟現象。而本文比較支持的定義是:
通貨膨脹是由于貨幣供給量超過商品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從而引起貨幣貶值和物價總水平持續、普遍上升的經濟現象。據相關調查,中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將貫穿至 2013 年年中,高物價壓力下,食品和日用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已經成了人們最關注的話題,流通性過剩和通貨膨脹被更多的提及,通貨膨脹問題作為關乎到民計民生的重要問題。從根本上影響著廣大群眾生活的質量和水平,更關系到整個社會安定團結。
三、進出口貿易對通貨膨脹的影響路徑
進出口貿易對國內通貨膨脹有多種影響路徑,而且各路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一般進出口貿易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路徑有以下幾條:
(一)需求供給的路徑
需求拉動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需求拉動通貨膨脹理論把通貨膨脹解釋為“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
在這里,我們把一個國家比作成一個生產企業,該企業生產目前市場上急需的某種產品,并假定在短期內該企業的生產規模不會改變。初始階段,該企業的生產能力很強,即使市場需求增加了,產品的價格也會保持不變。然而隨著產量的增加該企業的有限生產資料會顯得相對不足,產品成本就會增加,隨之產品的價格也會提高。該企業的產量增加一直持續到所有生產資料全部得到利用為止。此時,商品供應量一定,需求增加,價格就會提高。
此外,別國國內的通貨膨脹也會通過需求途徑借助于國際貿易的形式傳到另一國。一個國家一旦出現商品的過度需求,必然會引起物價全面上漲,在這種情況下,通貨膨脹的國家的價格要高于另一些國家,于是通貨膨脹的國家就從另一些國家購進商品,輸出商品的國家由于出口增多,需求增多,刺激出口國產量增加,當出口國勞動力達到充分就業,機器設備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生產量不能再增加時,這樣一個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過度需求就傳播到其他國家,也就是將通貨膨脹傳播到其他國家。
(二)貨幣供給的路徑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國際間貨幣的替代性加強,一國的貨幣供應是國內信貸和外匯儲備之和。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長期大量的對外貿易順差,而形成巨額外匯儲備時,國內市場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方面,商品從國內市場被大量輸出到國外;但另一方面,為維護匯率穩定,中央銀行要收購出口所得外匯,增加貨幣投放。這樣,會造成流通中通貨過多。另外,當國外資本大量流入而引起國際收支順差過大時,也需要增發大量本國貨幣,以收購外匯,從而也會導致國內貨幣供應量過多,中央銀行就必須采取有效的沖銷措施來控制國內貨幣的信貸規模,但由于央行操作工具有限,操作能力不強,由于外資流入引起的外匯儲備的增加,必需伴之以人民幣外匯兌款的相應增加,進而引發通貨膨脹。
(三)成本的路徑
由于我國經濟增長嚴重依賴于資源和原材料,原材料、燃料、機械及運輸設備的進口量在總進口額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因此當國外這些生產要素價格變動時,就會通過成本途徑傳播到國內。而且,我國進口的這些原料和燃料涉及的產業鏈比較長,因此,根據雙重加價原理,進口原料和燃料的價格上漲將會沿著各自涉及的的產業鏈條一級一級的傳導下去,最終引起整個社會產品價格總水平的上升。這種逐次傳導的價格上漲機制一旦失控,就會產生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根據統計局的解釋,國際通脹對中國的傳導,主要是通過“兩油”(石油和糧油)和鐵礦石價格的傳導。
研究表明,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將大體沿著這樣一條產業鏈,以對整個國內價格體系發生作用:首先,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將導致國內成品油和有機化工產品的價格上升,而國內成品油價格的上漲又會引起交通運輸、用油工業品以及居民燃氣價格的上漲;其次,有機化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則與國際原油價格同步,隨著有機化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其下游的塑料、橡膠和化纖等工業中間品的價格也將進一步上升,并由此一步一步向下傳導,最終引起整個社會價格總水平的上升。這種逐次傳導的價格上漲機制一旦失控,就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映,產生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四、面對對外貿易引發通貨膨脹的建議
(一)加快產業結構迅速發展升級
據統計,中國的標準煤、鋼材和水泥消耗量較大。此外,污染的外部成本也愈發沉重,這種高投入、高耗能的增長方式已經完成了歷史任務,不適應中國的持續發展。如果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國際原材料一直居高不下的壓力下,經濟增長會大大減緩。因此政府一定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找到新的增長點。在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政府還應當著重引導東部喪失優勢的產業向成本更加低廉的中西部轉移,這樣既能保證產值又能促進中西部就業、消費和投資。
(二)縮小對外貿易的順差,平衡國際收支
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為我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既帶來了貨幣量的增長,同時也引起了通貨膨脹現象。對于進出口貿易來說,無論是順差過大還是逆差過大,都會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帶來風險和不確定性。要通過中國不斷加大從國外的進口力度,并不斷放開對一些產品的進口限制,努力克服進出口貿易帶來的不利影響,在保證外匯儲備的必要數量的同時,將外匯儲備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保持流通貨幣數量上的穩定,從而達到防止和抑制通貨膨脹的目的??傊?,就是在保證對外貿易的暢通的前提下,就應縮小貿易順差,保證收支平衡。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第四版宏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高鶴.中國通貨膨脹:特征、邏輯與趨勢策略探討[J].首席財務官,2007,(10).
[3]王順華.抑制通貨膨脹和治理通貨緊縮[M].湖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4]梅新育.中國通貨膨脹壓力的根源及其影響[J].新理財,2007,(09).
[5]余珊萍.論開放經濟下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