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抑制通貨膨脹的有效性評價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以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為主要手段的貨幣政策,意在回收部分流通的貨幣,從而有效的抑制通貨膨脹。但我們也要注意到,用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抑制通貨膨脹的方式,其有效性值得探討。
(一)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抑制通貨膨脹的機理分析與理論效果
借助國內相關的研究計算方法,本文主要對 2014 年我國存款準備金上調空間進行測算。并得出即使在不考慮外匯占款影響因素情況下,單純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將難以達到理想的貨幣政策效果的結論。
具體測算過程為:第一,假設2014年貨幣傳導機制保持穩定,貨幣乘數效應與往年相當。則根據央行公布的歷史數據,可粗略假設2014年貨幣乘數為4. 0.
第二,假設央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采取的包括公開市場業務等除存款準備金率以外的調控手段不變,且 2014 年外匯占款對貨幣發行量的綜合影響與往年相當,根據 2008~2012 年人民銀行的發布的 M0(流通中現金)數據測算,貨幣發行量(流通中現金和庫存現金)每年增長約0. 4萬億元,則可假設2014年年內的M0發行量約為5. 5萬億元。
第三,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假設2014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速控制目標為13%.具體測算結果為:基于上述假設條件及人民銀行2013年末公開數據,存款準備金率和貨幣供應量之間的關系可作如下計算:首先,2013年末貨幣供應量(M2)約為110. 65萬億元,按貨幣投放增速13%測算,2014年末貨幣供應量(M2)約為125. 03萬億元;其次,結合貨幣乘數及年初基礎貨幣量可算出當年基礎貨幣為5. 8萬億元,2013年存款準備金(即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在中央銀行的存款)約為 16. 9 萬億元;最后,年末商業銀行各項存款(M2- M0)剔除存款準備金后,得到年末商業銀行一般性存款65. 6萬億元,用年末存款準備金除以商業銀行一般性存款可得到25. 76%的存款準備金率。
測算結果表明,若不考慮外匯占款的大幅變動,且央行僅依靠加大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方式,則存款準備金率達到或超過25. 76%時,才能實現 2014 年廣義貨幣同比增長率不超過 13%的貨幣控制目標。這意味著,2014 年內我國存款準備金率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并且只有這樣才可能實現既定的貨幣政策目標。
(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有效性降低的原因
在現階段,上調存款準備金吸納流動性的低效可以從如下理論加以解釋印證。
第一,存款準備金上調的導致的貨幣回籠效應非常有限。盡管央行也會采取發行票據或公開市場業務的方式調節貨幣資金流通,并抑制外匯占款增長,但考慮到票據的期限較短,能夠限制流動的作用非常有限。從結果上看,上調存款準備金幾乎沒有有效的控制貨幣的回籠,控制通脹的效果并不明顯。
第二,上調存款準備金難以達到控制非存款性金融機構信貸擴張的效果。根據貨幣主義理論,目前我國貸款規??煞譃閮纱蟛糠?,銀行信貸和可通過信貸抵押的固定資產,上調存款準備金只能作用于商業銀行等以存貸為基礎業務的金融機構,而無法控制除商業銀行系統體外的流通的貨幣。
事實上,目前由于我國利率市場化程度仍然不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業務等傳統的貨幣政策對非銀行融資作用有限。
隨著信貸方面政策的變化,中央銀行對于信貸規模的控制可謂越收越緊,可以預計,今后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不得跨過銀行渠道,通過其他媒介直接獲取資金,即所謂的“金融脫媒”.騰訊兩大企業已經著手布局金融“大數據”,意在通過自身獲取的交易數據掌握企業的信用情況,可以預見的是“,金融脫媒”為一些中型企業提供了跳過銀行的渠道,可以通過直接融資擴大資金來源,且直接融資占比逐步提高,降低了商業銀行在實體經濟中輸血的比例。
第三,中小企業積極參與民間借貸。據估計,僅在江浙一帶的民間借貸規模就高達 8000~10000 億元,除此以外,其他地區據統計至少有 2000 家以上小額信貸公司,以自有資本給中小企業輸血,其資金規模保守估計也有數千億元。把兩部分加總可得出結論,全國民間資本規模保守估計應在萬億元以上。
對于活躍在銀行系統體外的借貸市場,上調存款準備金對此更是無能為力。
二、未來貨幣政策效果前景展望
當前中央銀行管理商業銀行的方式仍以貨幣政策為主,主要任務仍然是控制和監督信貸規模、干預流動性泛濫和防止通貨膨脹,對此,央行過于頻繁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不但體現出一種政策上的不穩定,存在政策不連貫的問題,也會使今后隱憂重重。
基于2010~2012年頻繁的存款準備金率變化,央行進一步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空間已越來越小。
目前,我國存款準備金率已達到 20%,達到了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位。
由于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的基礎還不牢固,能夠推動經濟長期發展的動力仍然不足,需要大量固定資產投資和信用貸款來支撐,這就決定了信貸規模不可能無限制地被壓縮。然而,如果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幅度過大,商業銀行縮緊銀根,勢必會影響實體經濟,對經濟發展造成極大的損害。另外,央行對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也有一定的隱憂,主因是擔心貨幣價值升高后投機性較強國際熱錢紛紛流入我國,從而進一步加大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也會侵蝕央行進一步進行政策調整的空間。但是,國際熱錢流入對于我國是一把雙刃劍,除了迫使人民幣升值,我們要看到這象征了我國經濟增長前景的希望,畢竟熱錢流入的目的并不是單純的從利息差中獲利。人民幣的適當小幅增值不但不會對國內經濟增長和就業情況造成較大沖擊,相反還有一定好處:從抑制通脹方面考慮,可以控制總需求因素;從經濟結構調整方面考慮,可以推動長期以來我國所存在的低工資高就業、低消費高積累、高貿易和資本順差、高外匯儲備的傳統國家盈利模式的改變,進而推動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
參考文獻
[1]左小蕾《。社會融資總量管理別漏了民間融資》。2011 年 4 月 27日《上海證券報》。
[2]解宜鈞。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有效性的實證分析[D].東北大學,2007.
[3]張恒。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債券融資動因及相關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