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經濟發展史的歷程無可辯駁地表明,宏觀經濟的運行會出現周期性波動。對于經濟周期的成因及其作用機理,西方經濟學家從許多方面進行過研究。其中,芬恩·基德蘭德與愛德華·普雷斯特科共同提出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RBC)可以看作是近年來在經濟周期研究方面的重要突破,這兩位經濟學家也憑此而折桂2004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一、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形成背景及其核心內容
1.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形成背景。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具有豐富的理論源流和明顯的現實背景。第一,從理論來源來分析。一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波動理論及其模型遭到普遍的質疑;二是理性預期與公眾選擇理論被吸收進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羅伯特·盧卡斯從方法論角度探討了經濟波動問題;三是C. R. Nelson與Charles I. Plosse提出,實際因素對于形成經濟波動的作用比起貨幣等虛擬因素來重要得多;四是一系列分析方法與分析工具的問世,也對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建模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第二,從實踐發展的層面來分析。
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體現了供給因素對于宏觀經濟的影響,但自20世紀30年代一直占據經濟學主流地位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卻對當時日益嚴重的經濟滯漲束手無策,而撒切爾政府和里根政府信奉的供給學派經濟學對于治理經濟卻頗見成效,這也成為催生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實踐佐證。第三,從西方經濟學流派的自身演進過程來分析。
20世紀70年代之前,在經濟周期研究領域一直是正統的凱恩斯主義觀點占據主導地位,甚至到20世紀80年代,該領域中主導性的觀點仍然認為經濟周期的主要產生根源在于需求方面的擾動。后來,鑒于盧卡斯貨幣周期理論的引領,經濟周期問題又重新進入相關研究人員的視野,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因素對于經濟周期的作用開始引起經濟學家的重視。
2.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核心內容。第一,外來因素的擾動(如技術方面的沖擊)是導致經濟周期理論的根本原因。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周期的成因不在于經濟體系內部,而是來自外部因素,來自一些供給方面的擾動,像技術方面的變化等。這些變化造成技術水平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大幅變動,會引起勞動生產率、工資水平和其他生產要素價格相應地變動,從而使得產出水平和生產發展方式也隨之出現不同于往常的變動。經濟機體本身對于這種意外的沖擊缺乏抵抗力,只能隨之變動,于是就產生了經濟周期的高漲或者衰落。
第二,經濟變動主要是勞動供給方面的延遞性變動。其內在運作機理是這樣的:每當外來的技術方面的變化導致勞動生產率、要素價格等因素變動的時候,符合“經濟理性人”假定的市場主體就會根據自己對市場走向的預期,在工作與享受閑暇之間做出選擇。這樣就會在勞動供給方面產生極大變動,進而使社會就業和總產出也隨之產生變化,而且一次技術變動帶來的產出變動可以是持續性的。同時,鑒于相關經濟門類之間的聯動效應,產生于一個部門的技術擾動也可能會導致其他社會生產部門乃至于宏觀經濟形勢產生變動。第三,經濟周期本身體現了經濟趨勢的變動。經濟形勢并非圍繞著經濟趨勢這一軸心在變動,換言之,并非經濟運行背離了宏觀經濟的均衡狀況,而是經濟本身的均衡位置在變動,這就將周期理論與增長理論糅合為一體。根據這種觀點,經濟發展無所謂長期、短期,經濟形勢的短期變化與長期發展趨勢二者之間并不矛盾,經濟的短期變動并不是背離經濟發展的長遠趨勢。第四,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政策結論。管理部分針對經濟周期所采取的反向操作措施沒有任何作用,這是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最重要的政策結論。根據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經濟波動乃是市場主體對于外來擾動的理性反應,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能夠使經濟狀況自動達到就業與產出狀況合理的均衡,而人為的政策調節卻難以使調節者的主觀意志同經濟運行結果達到一致,反而會降低社會的總福祉。第五,貨幣的作用是中性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貨幣供給是內生的,貨幣數量的變化對經濟沒有真實影響。在經濟擴張期間對貨幣的需求會增加并誘導貨幣供給的調整,貨幣政策不會影響實際變量,只有資本勞動和生產技術等真實變量的變動才是經濟周期的根源。不應當用貨幣政策去刺激產出,貨幣政策只能以穩定物價作為單一目標。
二、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與其他相關經濟學流派在經濟周期問題上的異同
1.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與凱恩斯主義學派。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發軔于20世紀80年代,屬于主張自由放任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在經濟學史上,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理論都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中的“革命”,理性預期理論還被認為“從根本上改變了宏觀經濟學”。從總體上講,傳統的凱恩斯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都認為,需求沖擊使得短期中的經濟偏離長期趨勢,出現經濟周期,而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將供給方面的技術變動作為經濟波動的根源。第一,凱恩斯主義學派把宏觀經濟分為長期與短期,認為在長期經濟中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是長期總供給,而短期經濟中的經濟狀況取決于總需求。經濟周期是短期經濟圍繞這種長期趨勢的變動。真實經濟周期理論首先否定了把經濟分為長期與短期的說法,認為經濟周期并不是短期經濟與長期趨勢的背離,經濟周期本身就是經濟趨勢的變動。相應地,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有經濟增長理論與經濟周期理論之分,前者研究長期問題,后者研究短期問題。但在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中,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是一個問題。第二,凱恩斯主義學派認為經濟周期表明市場調節的不完善性。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則認為,市場機制本身是完善的,經濟周期源于經濟體系之外的一些“外部沖擊”。把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分開的傳統做法,極大地改變了經濟周期理論,也改變了宏觀經濟學。第三,凱恩斯主義學派堅持短期宏觀經濟需要穩定,主張國家用財政和貨幣政策來干預經濟。而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無需用國家的政策去干預市場機制,只要依靠市場機制,經濟就可以自發地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而且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往往是滯后的,宏觀政策的失誤往往會成為一種不利的外部沖擊從而加劇經濟的不穩定性。第四,凱恩斯主義學派認為經濟周期主要是由總需求變動的沖擊引起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造成經濟周期的沖擊主要是由總供給變動引起的。第五,凱恩斯主義學派基本上都認為市場調節機制的不完善性是造成經濟周期的原因;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則認為市場機制本身是完善的,經濟周期波動并非是對經濟長期趨勢的偏離,而是趨勢本身的改變。因此,經濟周期是正常的,并非由市場機制的不完善性所致。第六,凱恩斯主義學派普遍主張采用反周期政策減輕經濟波動。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波動是理性經濟主體對外來沖擊所做出的具有帕累托效應的最優反應,政府沒有必要采取措施來減輕波動,政府的注意力應該集中于技術進步率的決定因素上。
2.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與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第一,它們之間的共識。一是導致經濟周期產生的根源是來自于經濟體系之外的因素的沖擊,強調經濟主體的預期在經濟周期形成中的作用,正是人們面對外生沖擊在一定預期下采取的經濟行為導致了經濟周期。二是堅持新古典主義信條,認為市場調節機制完善、價格調整靈活、市場會在自然率處出清。三是反對凱恩斯主義相機抉擇的政策主張,認為政府的反周期經濟政策無效且會造成扭曲,政府的作用不是采用反周期政策來調節經濟,而是為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第二,它們之間的分歧。一是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將經濟周期的根源主要歸結為影響總需求面的貨幣沖擊,即根源于貨幣數量的變動或未預期到的貨幣擾動,因此其理論可稱為貨幣經濟周期理論;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強調經濟周期的根源主要是影響總供給的技術沖擊。二是貨幣主義認為沖擊引發經濟周期是實際物價與名義物價發生錯誤信號,令資源錯置所致,理性預期學派認為貨幣擾動引發經濟周期是價格信息不完全所致,貨幣供給的過度增加使一般物價上升;而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則把經濟波動看作是理性預期經濟主體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目標,對總量生產函數因受到真實技術沖擊發生變化而做出的有效反應的結果。三是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把經濟周期看作是對經濟長期增長趨勢的暫時偏離,認為經濟波動會降低社會福利;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則把經濟波動視為自然率本身的波動而不是對長期增長趨勢的偏離,認為經濟增長與經濟波動本質是統一的。而且經濟周期的每一個階段都是經濟的均衡狀態,是理性經濟主體對沖擊的最優反應。
總之,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周期并不是對經濟長期增長趨勢的偏離,經濟波動就是經濟長期增長趨勢本身的波動;經濟周期的每一時期都處于均衡經濟狀態,都是理性預期主體面對沖擊進行最優調整的結果;沖擊主要是對供給面的沖擊;對經濟周期重要的不是貨幣這一名義變量因素,而是技術沖擊這一真實因素。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既有別于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也不同于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的經濟周期理論。
三、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主要貢獻與不足之處
1.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主要貢獻。芬恩·基德蘭德與愛德華·普雷斯特科提出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在“貨幣經濟周期理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深入探討了技術進步和各種供給沖擊等真實因素的變動對經濟波動的影響,并將相互割離的“凱恩斯主義”和“Solow模型”中的宏觀經濟變量進行了綜合的考慮,論證了技術進步等真實因素不僅會影響長期經濟增長,而且會產生短期經濟波動。它改變了人們對經濟周期波動原因的理解,有助于更深入地認識經濟周期的規律,進而找準宏觀經濟中的決定性變量。在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之前,西方主流經濟學認為宏觀經濟的走勢是:在長期,經濟具有一個平滑的穩定增長趨勢,這可以由增長模型刻畫;在短期,經濟圍繞這個長期趨勢波動,可以用波動理論來解釋。而在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中,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是一個問題。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實際上并不僅僅是經濟周期理論,它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宏觀經濟理論。它純粹以正統的微觀經濟理論來說明宏觀經濟波動,這是對傳統經濟周期理論的重大突破。第一,它關于宏觀經濟波動的模型更為接近實際情況,使得模式分析及經濟機制變得更為現實?;绿m德和普雷斯特科最先使用具有微觀基礎的宏觀經濟學模型來解釋經濟波動,以微觀經濟主體的偏好、技術、稟賦等假設為基礎,解釋商業周期的變化,對古典經濟學進行了修正,使經濟學更加向現實靠攏。第二,通過把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整合在一起,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當代經濟周期研究的方向,并促使宏觀經濟學家把注意力再次集中在經濟的供給面上。第三,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強調了宏觀經濟學流派研究的跨時間和動態的特點。該理論用以Ramsey模型為代表的典型微觀主體為基本分析單位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來研究宏觀經濟問題的研究范式,開創了新的研究途徑。第四,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用特定的模型逼真地模擬實際經濟的時間序列行為,那些由于費用太高而無法在實際經濟中進行實驗的政策可以在這里以非常低的成本進行實驗,從而為宏觀經濟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2.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不足之處。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強調在宏觀經濟研究中注重對供給方的考察,從而更全面地認識宏觀經濟中的決定力量。但是,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從否定性的觀點來看,大都認為它缺乏充分的經驗檢驗,還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技術沖擊和RBC模型所描述的傳導機制與實際經濟波動基本無關。同時,真實經濟周期的一個重要假設是生產率沖擊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然而,技術水平會后退的觀點顯然有悖于常識,如果沒有反向的技術沖擊,這個理論只能解釋經濟周期性的擴張,而不能解釋經濟衰退,這是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軟肋。再者,RBC蘊含的政策無效理論也使得一些在實際部門工作的經濟學家感到無所適從。另外,有人認為,模型只分析了一種波動來源,即生產率的變化,而對現實中很多其他因素\\(例如貨幣、稅收、偏好等\\)欠缺考慮。許多經濟學家認識到,要想對經濟周期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必須對Ramsey模型進行擴展。目前,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將可變的資本利用率、多重沖擊和勞動的調整成本作為構成真實經濟周期的基本要素。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宏觀經濟領域還出現了一種新新古典綜合派,它把新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相融合,將新凱恩斯主義的不完全競爭和名義粘性融入了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動態一般均衡框架,試圖從方法論上將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統一起來,并對經濟周期等問題進行新的闡釋。
在中國經濟發展日益與世界接軌的今天,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特科的理論工具對于解析中國的宏觀經濟問題也是同樣適用的。有人認為當前中國對沖擊的市場傳導機制還不夠靈敏,因而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對于中國經濟波動的解釋作用有限。但不可否認,將長期經濟增長理論和短期經濟周期波動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十分有助于分析中國長期經濟增長和短期利益間出現的矛盾。探討技術因素的作用和決定技術的因素對于正處于經濟轉型和快速發展過程中的中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黃險峰.真實經濟周期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英]布賴恩·斯諾登,霍華德·R·文.現代宏觀經濟學發展的反思[C].黃險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