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信息對投資者是至關重要的,他們利用所獲得的會計信息來進行決策。決策理論是信息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基礎,個體決策理論分析的是決策者個人的決策。首先,決策者被假定為理性的投資者,他總是希望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在決策者只掌握不完全信息的情況下,為減少決策的不確定性,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信息的搜尋顯得格外重要。由此就產生了信息的價值問題。
1 會計信息在資本市場上的價值體現
在投資者進行投資時,對會計信息的依賴性是非常大的,他們依據會計信息來進行決策。決策是需要根據經濟學信息來進行分析決策的,本文所說的決策都是針對的個體而言的,個體決策理論是個人的決策。個體決策理論假設了決策者進行投資時都是理性的投資人,他們都希望付出最少的資金獲得最大的收益。當投資者獲得的信息是不完全信息時,決策時就有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為了獲得自身效益最大化,信息的準確性就無比的重要,所以就有信息價值的說法,從而引入了會計信息價值的問題。
會計信息在資本市場上具有很重要的角色,它被使用者所運用于資本市場上,會計信息傳遞了上市企業資金流動的相關知識,這些信息可以使投資者獲得企業信息,從而消除對企業認知上的不確定,決策時更能獲得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從上可知,會計信息可以反映企業資金流動情況,投資者獲得了這一信息,他們就能降低獲取的信息不完全性【1】。
任何的信息都存在著不對稱,會計信息也不例外,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投資者利用了不對稱的會計信息時,經濟行為的不確定性也將會減少。減少的程度取決于會計信息價值的大小,會計信息價值越大,其經濟行為的不確定程度減少就越大。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對會計信息的依賴性也是很大的,股票市場主要是依據會計信息來變化的【2】。假定在資本市場上除了會計信息外沒有其他的信息,當出現了新的會計信息時,其股票價格也會隨著發生變化的。這時因為新的會計信息影響了投資者對股票心理預期的概率,從而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念,進而改變或是保持原來想法最終影響到股票的價格,使得股票發生波動。以上都是只有會計信息的存在時才出現的這種情況,在資本市場上,不僅僅是存在著會計信息,還有著其他的信息,這些信息是相互補充相互影響著的。投資者在進行決策時,需要全方面的考慮所運用的信息,綜合各種信息來進行決策【3】。但是,值得說的是,其他信息的存在并不影響會計信息在決策中的重要性,在投資者做出決策時,是以會計信息為主,其他信息為輔來進行決策的。會計信息在決策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4】。
從理論是來分析,會計信息太多太多,投資者進行決策時是需要對其進行篩選的,這就得用到貝葉斯法則。該法則可以幫助投資者運用會計信息進行決策。假設只有兩種自然狀態,貝葉斯法則的公式如下:
P(S1/I)=P(S1)P(I/S1)∕P(S1)P(I/S1)+ P(S2)P(I/S2)
公式中:
S1:第1種自然狀態
S2:第2種自然狀態
I:投資者接收到的新消息
P(S1):沒有任何的外界信息時,S1被投資者認為為真的概率
P(S1/I):獲得了信息I時,S1被投資者認為為真的概率
P(S2):沒有任何的外界信息時,S2被投資者認為為真的概率
P(S2/I):獲得了信息I時,S2被投資者認為為真的概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決策時具體的處理情況是:首先進行先驗概率的獲取,然后收集新消息,結合貝葉斯法則在對先驗概率進行修正,最后就得到了后驗概率。
下邊結合具體的實例來進行會計信息在資本市場上的實際例證分析。假定某投資人在年初面臨一項重大的決策,他可以在兩個行動中進行選擇:行動1(a1)是將15萬元以11%的利率購買政府發行的債券;行動2( a2)是將15萬元購買A公司的股票。
可以看出,行動1是確定性的決策,行動2是項不確定的決策。假設該投資人在獲取A公司會計信息前,所列出的投資決策情況如表1所示。
顯然,行動1是一項不確定決策,行動2是一項確定性決策。假定投資者在得到甲公司新的會計信息前,列出的投資決策狀況表如下。
投資者根據該表,可算出不同行動的期望效用E(U):E(U/a1)=18000×0.5+ 8000×0.5=13000(元);E(U/a2) =150000 ×0.11=16500(元)。很明顯,在沒有考慮會計信息前,行動1是最能給投資人帶來更大的效益的,他將會選擇此方案。
但是投資人是理性的投資人,他會利用新的有利信息,結合新消息對先驗概率進行修正,以修正的結果來進行決策。所以投資人會等待A公司年報公布獲取新消息,假設A公司年報公布后,年報顯示的凈資產收益率是大幅度的上升,這就是一個新的好消息I.依據貝葉斯法則,投資人此時將會計算條件概率,一方面,投資人會懷疑,得到的好消息可能是A公司對會計報表的粉飾導致的,所以,A公司實際還是處于低盈利。假設投資人認為A公司處于低盈利狀態S2是真時,恰好計算出好消息I的概率是0.25(那么凈資產收益率上升的概率為0.75);另一方面,投資人是也可能認為高盈利狀態S1是真時,恰好計算出好消息I的概率是0.85(那么凈資產收益率下降的概率為0.15)。
由以上數據可計算:后驗概率P( Sl/I)=0.5*0.85/(0.5*0.85+0.5*0.25)=0.77.從而可推出,收到壞消息后A公司處于高盈利的后驗概率為0.23(1-0.77)。當投資人發現信息I后,投資人購買債券或是股票的效用分別有:E( U/a1,I)=150000×0.1=15000(元);E(U/a2,1)=18000*0.77+8000*0.23=15700(元)。
在收新消息后投資人會選擇行動2,放棄行動1.收到新消息后,決策的最佳效用是15700元,但在沒有收到新消息時,決策的最佳效用是15000元。兩者之差:15700-15000=700(元)。700元就是投資人運用會計信息系統所獲得的信息I的價值,即投資人得到新的信息所獲得的預期效用增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