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信息不真實是目前我國會計信息質量不高的一個突出表現。不實的會計信息反映出的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也不真實、不完整,因不實的會計信息違背了會計信息的公正性、公平性等特點,因此,無法滿足各企業對會計信息的要求。這不僅體現在企業內部自身的管理上,不實的會計信息還將導致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不能做出正確決策,稅收部門也不能正確地進行征稅,進而影響統計效果,同時也不利于國家宏觀分析和進行決策。
在當前形勢下,對我國中小企業進行會計信息質量問題分析就顯得尤為有必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企業現階段的會計信息質量水平,找出一個能提高我國中小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有效途徑,進而促使其健康發展。
一、我國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基本現狀
我國會計信息質量不高的一個主要體現是會計主體提供的信息存在虛假性。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目前已廣泛存在于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內,不同程度地影響企業發展,之所以上市公司被披露出的較多,是因為上市公司由于受到“三公”原則的約束,其所受監管力度更大,從而被披露得更多。其他企業較少披露或沒有披露并不代表他們的會計信息不存在問題。所以說我國的企業會計信息整體質量仍不高,隨意改變會計要素確認標準和計量方法是企業違規問題的集中體現,他們人為地操縱利潤,從而導致長期投資管理沒有秩序。此外,大部分企業在進行會計報表合并編制時缺乏規范性。2013 年 8 月,我國財政部發布了會計信息質量公告,并組織西藏自治區財政廳和 35 個財政監察辦事處,對我國的中央企業、上市企業、外資公司等 95 戶企業和 44 家證券資格會計事務所進行會計監督檢查。結果發現,部分國有企業存在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有待規范的問題,且個別企業還出現了嚴重的會計違規行為。如中鐵物資股份有限公司額外增加了24.41 億元主營業務收入;中國電力投資公司下屬的五凌電力公司虛假謊報收入 2.2 億元,東北電力公司虛假謊報商譽 4.23億元;山西潞安礦業少計股權轉讓收益 2.92 億元,多計股權投資 1.82 億元。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會計信息質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需嚴格按照國家的規范和標準進行實施。
二、我國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存在的問題
1. 虛造收入,營造虛假盈利情況
目前已經制定的稅法和會計制度已對收入的確認和計量給予了明文規定,但在實際應用中,一部分會計主體往往會采取各種不當的行為來影響收入的真實性以達到不同目的,這就對利潤的真實性產生了較大影響。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延遲確認收入、提前確認收入或者虛構收入等,例如,借助陰陽合同來謊報相關收入,這里提到的陰陽合同主要指公司在同一份合同簽署過程中,存在兩個版本的合同,即公開合同和秘密合同,在公開合同上表明貸款數額為兩億元,而在秘密合同上可能卻只有一億元,剩余的一億元就屬于虛掛。在交易中,這種現象是很普遍的;又比如,大部分安裝工程都是通過一些確認收入的公司來對自身業績進行美化,在實際操作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夸大實際完工進度,即提前上報完工進度,提前獲得確認收入。另一種則是通過推遲確認收入,將本期應確認的收入推后到未來時期進行,這同樣是一種企業盈利的管理手法。該手法可以保證企業收入較為充裕,但轉接到未來收入上,卻可能使其收益減少。
2. 篡改費用來營造虛假盈利情況
許多公司往往會采取遞延費用、費用資本化或推遲確認費用等方法來進行利潤的調增,這種做法違背了權責發生制原則,同時增加的利潤也是虛增的。公司常見的虛增利潤的手法有將原本應該列入費用的項目歸納為待攤費用,還有一些公司為了降低當期費用,將一些需要停止資本化的借款費用給予資本化,這些手法都可以達到虛增利潤的目的。此外,一些公司還會通過多計費用的手段來降低當期利潤,這樣可以有效降低企業所得稅。比如,少提減值準備、少計固定資產的折舊等手段。
3. 通過不等價資產置換來對利潤進行虛造
所謂資產重組,一般是為了實現資本結構的優化而對產業結構進行的調整,為了順利實現戰略轉移而進行的資產置換和股權置換。但是,最近幾年的資產重組已經發展成為做假賬的代名詞,大多數上市公司就是借助資產重組來達到扭虧為盈的效果,他們一般借助不等價的資產置換來提高上市公司利潤。雖然目前已出臺了一系列新規定,但有些上市公司還可以借助非關聯交易的資產重組來實現為上市公司輸送利潤的效果。
4. 負債營造不真實財務和虛造資產現象
資產是包括各種債券、財產和其他權利在內的企業所控制或擁有的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而負債一般是指企業所承擔的負債,它是以貨幣為計量且需要以資產或勞務來償討的債務。在企業,對利潤進行調整或采取措施來擴大利潤,部分企業就會對企業的負債情況或真實企業資產情況產生影響,影響其真實性和準確性。例如,將應歸納到當期損益的費用人為地轉入到虛增利潤和資產,又比如,有些企業將當期應歸納到收入的款項定為“預收款項”,這樣就會達到虛減利潤和虛增負債的目的。此外,按照目前制定的合并會計報表規范,合并范圍內所涉及的公司進行的往來最好給予充分抵銷,但實際工作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公司間往來缺乏一致性,致使在合并抵消時,母公司無法做到充分抵銷,從而造成公司合并報表出現嚴重的負債和資產不實現象。
5. 會計人員地位存在局限性
在目前的經濟管理體制下,會計人員屬于經營管理人員,他們無法按客觀進行操作,為了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利益關系,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需要依靠自己獨立進行會計核算。對投資者和債權人來說,公司目前的財務狀況可以通過會計信息進行了解,同時債權人可以通過相關指標來判斷別人所欠款的可能性大小。因此,大部分管理者為了追求企業利益和自身利益,慫恿會計人員在賬務上動手腳。由于會計處于一種被管理、非獨立的地位,致使在決策和核算過程中,大部分會計人員被迫按照管理者的意見來完成財務管理工作,這必然會導致會計人員在會計賬簿、憑證、財務報表中記錄一些管理層的意見,而無法按照自己的意見進行操作,導致虛假會計信息的存在。
6. 偽披會計信息使其可用性受阻
相關規范明文規定,財務報告需要包括基本財務和其他財務報表兩部分,其中,基本財務報表主要包括報表主體和附注。與此同時,上市公司的附注中還需要將補充的會計信息傳遞給外部信息使用者。因為如果未對企業會計核算過程中使用的方法進行揭示,則會很容易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受到質疑,最終導致會計信息的可用性降低。但在會計方法的使用上,企業還存在很大的選擇余地,這也造成了偽披會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