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在公益圈、創業圈,人們逐漸意識到公益創業對于社會和諧發展與推進社會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與之相關的“社會創新”、“影響力投資”、“公益創投”等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現存的非營利組織會計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而不是企業會計準則中的權責發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形成和發展的理由的。但是在現有公益組織的新型模式下,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初步的解決問題的設想,以更好地為會計發展服務。
一、公益創業的產生和發展
概括而言,“公益創業”指個人在社會使命的激發下,在非盈利領域援用商務領域的專業作風,追求創新、效率和社會效果,在爭取慈善資金的競爭中獨樹一幟,將公益事業辦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有競爭力的實體[1].“公益創業”的出現標志著一個社會朝著公民社會方向的重要演變,說明社會在再分配和公民在社會改進中的角色方面出現了體制性的變革。公益創業這個詞被公認是由阿蘇迦基金會的創始人追頓提出的,而在狄茲 1988 年發表了“公益企業家的含義”的文章后才首次對這個詞進行了定義。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在歐美國家,這個詞也是最近才出現的,針對它的一系列定義、規定都處在未發展完善的階段。
(一)“公益創業”在美國誕生的背景
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大變革的背景下,美國政府對社會福利事業的資助大為削減,與此同時,又通過稅收優惠的政策,鼓勵私人捐助非盈利組織。而大量的私人捐助大大豐富了美國公益基金的數額,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非盈利組織的成立。隨著時代的發展,公益組織的增筑幅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同期公益基金的增長幅度,對資金需求的競爭由此產生。非盈利組織需要“借用商界專業化操作和市場運作的技術來提高自身的效率,更好地進行公益服務”,公益創業的概念營運而生。從此,創業不再是盈利企業的專利,非盈利企業也逐漸走向市場化、競爭化的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公益創業不僅僅是創業,不僅僅是公益,也不僅僅是公益和創業的相加,而應該是兩者的有機結合體。優秀的公益企業家們,不僅具有企業家特質,更負擔著社會使命。公益創業要求一個組織既具有整合資源、把握機遇的能力,更要求其有值得人信賴的聲譽和良好的道德基礎。在一定程度上說,公益創業兼有公益和商業的特性,它的競爭和發展都和以往的純商業企業有著相似卻又不同的方式。
(二)公益創業在中國的借鑒和發展
美國的公益創業的發展主要是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充足的自由的公益資金;成立非營利組織的自由;非營利組織的監督和評測體系;掌握了一定管理技能的專業人士進入該領域。這些情況使得美國的公益創業的發展水到渠成,而中國相較于美國,這四個方面都有欠缺之處,這就給中國的公益創業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首先,中國的公益基金規模遠沒有美國龐大,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要求遠遠達不到社會的需要量。例如據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徐永光計算,中國和美國人均收入相差 38倍,而人均慈善捐款相差了 7300 多倍。我國國內工商注冊登記的企業超過 1000 萬家,但有過捐贈記錄的不超過 10 萬家,99%的企業從來沒有參與過捐贈。2002 年,中國私人捐贈人均只有 0.92 元人民幣,不到當年 GDP 的萬分之一。而 2003 年美國人均私人捐款 828.7 美元[2].其次,中國的非盈利組織的發展還很不成熟,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由于公益基金總量的缺乏也抑制了中國非盈利組織的擴大發展。另外,中國的獨特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背景,使得非盈利組織產生與發展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相較于西方的非盈利組織監督和評測體系以及高度自由的非盈利組織體系,中國更需要開辟一條新型的發展道路。
在這種情況下,公益創業概念的提出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相較以往,非盈利組織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提到社會責任,企業想到的是高額的成本,而不是能帶來附加的收益。而公益創業為此提出了一個良好的解決方案,公益組織與企業也許能通過公益創業這一新型模式找到適合的合作方式。公益創業理念在中國的推廣,也許可以喚醒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并啟發企業探索更切合實際地承擔社會責任的路徑。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中國的非盈組織也許能通過公益創業找到屬于自己的繁榮期。近年來,知名的全國創業比賽“創青春”在其主體賽事里加入了公益創業賽,與創業計劃賽、創業實踐賽并稱為三大創業賽,足可以見識到中國政府以及企業家對公益創業這一新型模式所寄予的厚望。
而與中國的公益創業相對的,是中國的非盈利組織尤其是民間非盈利組織力量的微小薄弱以及中國對非盈利組織的規章制度的缺乏和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