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企業會計核算問題研究
摘要:2014年2月,我國財政部正式推出了關于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為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企業會計核算運用中樹立了里程碑。然而,由于我國會計市場信息健全程度的欠缺,企業會計核算中對公允價值的初始確認及后續核算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文章研究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企業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公允價值;企業;會計核算
一、我國企業會計核算計量方法概述
企業會計核算計量方法是對企業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以及收入、費用、利潤等六大要素予以量化并進行確認、計量、核算的基本方法。長期以來,由于歷史成本法可以比較便捷、客觀的確認各項資產、負債等要素的計量金額,歷史成本計量方法在我國企業會計核算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然而,由于企業各項要素在市場中的價值是不斷發生變化的,歷史成本法不能實時的反映出企業各項要素的市場公允價值,使得歷史成本法在企業會計核算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多的受到質疑。
除歷史成本法外,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還提出了另外四種計量方法,即重置成本法、可變現凈值法、現值法以及公允價值法,這四種方法都或多或少的體現了以市場公允價值作為核算基礎的理念。公允價值計量是基于熟悉情況的雙方當事人以市場公允價格信息為依據而自愿達成交易所形成的計量金額。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的優點在于可以反映出企業各項要素的市場真實價值,使財務信息更加精確的反映企業實際狀況;缺點在于當公開市場信息不完善時,不易獲取到各項要素的公允價值信息。
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企業會計核算中的運用
《企業會計準則》將公允價值的核算理念引入到我國企業會計核算中,當前已形成在資產與負債、收入與支出、計量與披露等多層次多角度對公允價值核算方法加以運用的格局,具體領域涉及到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非貨幣性交易、資產減值、債務重組、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企業合并、財務報表披露等方面,具體運用見表1.
三、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企業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公允價值確認缺乏準確性
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企業會計核算分為企業要素的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兩階段。在初始計量階段,要素的公允價值可以根據相關原始憑證予以確認,能夠比較便捷和準確的獲取到公允價值;而在后續計量階段,要素公允價值的確認存在一定難度。首先,企業會計核算中后續公允價值的獲取主要通過市場途徑及會計核算模型推算兩種方法,由于我國市場公開信息的透明性及有效性尚不完善,相當一部分要素的公允價值信息無法通過市場渠道獲取,因此只能通過一些通用的核算模型進行測算,而模型的測算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之上的,難免與市場實際情況脫節,造成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企業會計核算數據缺乏準確性。
(二)企業公允價值運用缺乏主動性
由于企業會計核算的歷史成本法不能很好的反映企業各項要素的真實市場價值,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精神鼓勵企業更多的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核算與計量。然而,由于歷史成本法初始確認便捷、后續計量方法簡單,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無論是在公允價值信息獲取渠道上,還是在公允價值計量方法上都較為復雜,并存在一定的核算成本。因此,除《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必須采用公允價值法進行核算的外,企業在會計核算運用中更多的傾向于以歷史成本法進行計量,缺乏選擇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主動性。
(三)公允價值核算對會計人員的挑戰
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企業會計核算具備一定的復雜性,對會計實務工作人員帶來不小的挑戰。首先,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企業會計核算中對企業要素公允價值發生的變動允許計入當期損益,最終影響企業的利潤,會更多的引起相關報表使用者的關注,因此要求會計實務工作者要更好的領會和把握公允價值損益確認的原則,正確的進行計量與核算,否則必將增加操縱會計利潤的風險;其次,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的核算方法較之歷史成本法要復雜,尤其是對于一些缺乏公允價值信息獲取渠道的業務,需要會計人員運用專門的方法和模型進行測算,對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企業會計核算建議
(一)多種渠道增強公允價值核算的準確性
企業要素公允價值信息是否準確是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企業核算的基礎和必要前提。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渠道增強公允價值核算的準確性:首先,拓寬企業公允價值信息來源渠道,可通過行業期刊、專業數據庫、網絡信息、政府部門公示等方式增加便于企業獲取的權威信息來源途徑,增強公允價值核算的可行性和準確性;其次,進一步規范和統一基于市場公允價值的各種測算方法和模型,實現同一條件下各企業公允價值的測算方法口徑一致,以增加公允價值測算的準確性;此外,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采用多種公允價值測定途徑相互印證的方法,進一步提高公允價值核算的準確性。
(二)多種措施強化企業公允價值核算意識
強化企業運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進行會計核算的意識,轉變企業被動選擇公允價值核算的現狀,是將《企業會計準則》公允價值核算相關精神落實到位的關鍵所在。強化企業公允價值核算意識,一是要降低信息獲取成本、拓寬信息獲取渠道,例如,提供公開免費的公允價值網絡獲取平臺,使企業不再因無法獲取公允價值信息或公允價值信息獲取成本過高而抵觸該核算方法的運用;二是要增強財政等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和幫扶力度,對于故意不按照準則規定采用公允價值核算的單位,要予以行政處罰,對因條件限制不能按照公允價值核算的單位,要積極予以幫扶,使其盡快規范相關會計核算。
(三)多種方法提高企業會計人員專業水平
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的企業會計核算對會計實務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人員不僅需要對會計理論知識有更高程度的掌握,還需要把握金融、財政、市場、資產評估等相關領域知識,增強會計人員的綜合素養,以敏銳的職業判斷能力應對市場公允價值的不斷變化。企業可以通過崗位輪換、進修培訓、檢查評比等各種方式督促會計人員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水平;政府監管部門也可以通過繼續教育、會計人員評優評先等方式來激勵、促進會計人員的不斷成長,以更好的勝任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企業會計崗位。
參考文獻:
[1]關易欣。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投資性房地產會計核算問題研究[J].財會通訊,2015(04)。
[2]張勃然。我國企業會計核算計量基礎研究綜述[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5(02)。
[3]劉天賜。公允價值計量核算對我國金融行業財務信息的影響[J].財會通訊,2015(06)。
[4]程偉偉。淺談企業公允價值核算實務問題及應對措施[J].財務與會計,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