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虛擬經濟對會計假設的影響探究
【第一章】虛擬經濟下會計假設面臨的挑戰分析緒論
【第二章】虛擬經濟理論研究
【第三章】會計假設理論研究
【4.1 - 4.3】會計分期假設受到的沖擊
【4.4 4.5】虛擬經濟下仍需補充的會計假設
【結論/參考文獻】虛擬經濟下會計假設的修正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3 會計假設理論研究
美國《會計百科全書》指出:"會計的一般目的就是為評價企業經營和作出決策提供大量的信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各種假定。"會計的基本假設就是為此而誕生的,它的實質是會計活動賴以依存的客觀環境對會計活動本身所進行制約的一種規律性認識。會計基本假設對會計實務有著重要的決定作用。
隨著信息與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的發展,使我們面臨一個與傳統工業經濟社會有重大差別的虛擬經濟時代,虛擬經濟為財務會計提供了以虛擬性和高科技創新為特征的新經濟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傳統會計基本假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沖擊和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對會計基本假設進行重新的思考與認識。
3.1 會計假設的內涵
3.1.1 會計假設的概念。
假設是"人們在進行某項工作時,對一般尚未確知的事物,根據客觀的正常情況或發展趨勢所進行的推理和判斷。"任何理論體系的建立都是離不開假設作為前提的,會計學作為一門科學,其理論體系的建立,同樣離不開假設。1983 年,婁爾行在其發表的《會計的任務、假設、概念和原則》一文中指出。"會計學領域里存在著某些尚未確知的事物,存在著某些現在還無法正面加以論證的事物。對于這些事物就不得不做出一些合理的假設。假設不是毫無根據的虛構幻想,而是對客觀情況合乎事理的推斷。財務會計的假設是建立在會計原則和會計信條的基礎上。"會計假設主要指來自市場對會計系統的客觀要求或規定性,即"在一定的經濟環境條件下,對會計活動的基本內容所做的合乎情理的估計和判斷,從而形成會計信息系統賴以存在的、構成會計思想基礎的公理或假定,它與一般的假設一樣,具有無法直接加以證明的真理性和相對的穩定性".
只有依據這些假設,人們才可以推導出一系列合乎邏輯的結論,會計核算的范圍、內容與期間才能得以界定,會計人員也才可能依據這些結論推導出應用于特定情況的會計原則和程序。
3.1.2 會計假設的內容。
會計假設自被佩頓提出以后,雖然逐漸顯示出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但其包含的內容一直遭受著諸多爭議,各會計學家對其有著不同的見解,直到 1997 年,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對第 1 號準則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國際會計準則第 1 號《財務報表列報》僅保留了兩項基本會計假設:權責發生制和繼續經營。1992 年我國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盡管回避了"會計假設"一詞,但在總則中也明確規定了會計工作的四個基本前提: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它們構成了我國會計理論中會計假設的基本內容。但隨著知識經濟,虛擬經濟的發展,會計假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該基本假設是由會計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所決定的,所以許多學者對會計假設進行了重新探索和思考。有的人認為環境的變化并不影響原來假設的存在,只需拓寬其含義即可;有的則認為會計假設已經過時,應當設定新的假設,這也是筆者第 4 部分重點探討的問題。
3.1.3 會計假設的重要性。
會計假設是財務會計存在的基本前提,其中基本概念和特征的確定、基本程序的制定和運行都離不開假設。著名的經濟學家科斯(Rinald Coaes)在其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論文《企業的性質》中說過:"過去,經濟理論一直未曾清楚地陳述其假設而備受困擾。在建立一種理論時,經濟學家常常忽略對其賴以成立的基礎的考察。"這一論述表明了假設的重要性,會計理論與經濟學理論是同樣的道理,會計基本假設作為會計理論體系中的重要概念,為理論研究確定了邊界,并且作為會計理論的起點之一,它能為其他較低層次的概念提供指導,促進理論體系的完善。
1958 年,AICPA 的研究項目特別委員會提議成立會計原則委員會的報告中指出:會計假設"是支撐原則的基本假設,它們是必要的,并來自經濟和政治環境,以及關于經營活動的所有分支的思想、習慣……他們為原則和其他規則的制定性或將原則運用與特定問題的指南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基礎?!盗袕V泛及相關聯的會計原則必須以假定為基礎才能形成。"由上所述,會計假設是構建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礎,滿足了會計核算的要求,保證了會計核算的質量。在會計活動中,根據會計對象的條件是否滿足將其進行確認,確認之后運用不同的方式予以計量,并且根據經濟環境和業務的變化,對該對象進行后續確認和計量,最后予以報告,從而達到企業的會計目標。這一系列的過程都需要會計假設的理論支持,如果對該假設缺乏認知的情況下,將無法對會計活動進行準確地確認和計量,也無法提供滿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財務報表。以傳統的實體經濟為例,如果沒有主體假設來限定會計對象的空間范圍,就很難明確哪些業務應予以確認和計量;沒有持續經營假設,會計人員在業務處理時就不能準確地進行資產計價和費用分配,企業的資產和財務管理工作就失去了衡量的標準;沒有會計分期假設,會計人員無法劃分會計核算的時間范圍,也就無法進行會計信息的反映,不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沒有貨幣計量假設,會計將失去量度的標準,更何談確認與計量?總之,可以說,會計假設是貫穿在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整個過程中的,離開會計假設,會計實踐將無法進行。
3.2 會計假設的起源
盡管"會計假設"一詞于 1922 年被會計學家佩頓提出,但關于假設的相關概念卻早在15 世紀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合伙企業、股份公司的出現而被潛移默化地運用著,且假設中的一些概念還起到推進的作用。
3.2.1 會計主體假設的起源。
15 世紀初期,地中海沿岸發展了海上貿易,這種極具風險的活動,使人們增強了防范意識,為降低風險,人們組成了合伙貿易。這種組織形式在客觀上要求把企業經濟活動和業主的私人活動相分離,從而將企業的經營成果公平地分配給每個合伙人。這便明確了企業應當作為獨立的核算主體,記賬時應當只反映與企業相關的經濟資源的變動情況,而不涉及業主及合伙人的私人財產。1686 年,唐·皮契德在他的簿記理論中明確提出:"每個企業應該是與業主分離的獨立的經濟實體。"隨著股份公司的出現,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主體概念已成為會計核算的基本支撐。
3.2.2 會計分期假設的起源。
在會計理論中,雖然會計分期是因持續經營的存在而存在,但是會計分期這一概念卻是早于持續經營而產生的。1558 年,Alvise Casanova 就提出要系統的結賬,時間不是每次冒險活動結束時而是在每年的年末。1633 年,Ludovico Flori 在其出版的會計教科書《財務報告呈報與分析》中也提到:"應當將各種經濟業務歸入合適的會計期間之內進行核算。"167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簽署了《商法》,其中明確要求每個企業至少應每兩年編制一份財產目錄。18 世紀的產業革命使商業得到了蓬勃發展,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及時、廣泛地提供會計信息,幫助經營決策者作出正確的決策。
3.2.3 持續經營假設的起源。
17 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作為最早的股份公司成立。1673 年,該公司制定了公司章程,提到可以簽發永久性股份來作為未來所有航海冒險活動的一種投資,并且每年進行分紅。
這一舉措中就體現了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的理念。18 世紀,產業革命的出現進一步深化了持續經營的觀念,并被以后的經商者們廣泛運用。
3.2.4 貨幣計量假設的起源。
在商品交換產生的初期,貨幣流通的范圍很小,最常見的交換方式是物物交換,同時也多用實物計量,如"結繩記事"、"刻石記事".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交換的規模不斷擴大,商品的價值逐漸用一般的價值形態,也是最穩定的價值形式--貨幣來體現。至此,貨幣便成為"代表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最適當存在的特殊商品,"計量的尺度也自然過渡到以貨幣計量為主。
3.3 會計假設與會計環境
查特菲爾德在其著作《會計思想史》的開篇就寫到:"人類思想的進步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決定社會的發展,而社會的發展同樣可以決定人類思想的進步,所以人類思想與生活環境之間,有著明顯的關系。"通過考察這種關系的演進過程可以看出,會計是由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并隨著經濟的變化發生變化。
工業經濟時代的企業大部分是有形的實體,而且所處的經濟環境相對穩定,面臨的風險較小。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等四大假設就是在這樣一個客觀環境中產生,企業相關經濟活動的確認和計量進行指導。例如:會計主體是假定企業處于相對獨立且較為穩定的空間;持續經營是假定企業在較低經營風險環境下,企業不會破產清算;會計分期是假定信息使用者對信息時效的要求較弱,只需定期提供即可;貨幣計量是假定貨幣是對會計對象計量的最好的方式。
綜上所述,會計假設是對會計所處的經濟環境所做的合乎情理的推斷和假定。雖然理論與現實環境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當這種差距限定在一定范圍內時,該假設理論可以認為是正確的;當假設與會計經濟環境偏離太遠時,以該假設為基礎的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就會降低,這就需要會計假設也應環境的變化做出相應的修改,以適應新的環境,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準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