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人都十分關注國民生計問題,形成了重視民生的優良傳統。習近平承前啟后,立足于自己所處的時代和國情,提出了富有個性特色的民生思想與主張。
特色之一: 認識深刻,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把握民生問題。
習近平高度重視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先后于 2013 年 12 月 3 日和 2015 年 1 月 23 日兩次專門組織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在習近平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1](P1)。因此,習近平率先垂范,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去認識中國當下的民生問題。
其一,依據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實事求是地把握中國民生現狀。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質和運動規律,具有重要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功能?!耙磺袕膶嶋H出發,實事求是”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認識世界的必然要求。習近平高度重視學習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全黨“要學習掌握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2](P1)。他強調:“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盵3](P25)習近平自覺地堅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去認識和把握中國當下的民生現狀。他認為,中國經過 30 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經濟總量已經躍居為世界第二位。但是,當今中國仍然是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眾多,經濟基礎薄弱,沿海與內地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工業與農業之間發展不平衡,仍然是當前中國的基本國情。中國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排在世界第九十位左右。這就是中國當前最大的客觀實際,是我們考慮一切問題、設計一切方案的基點,民生建設設計亦如此。習近平以實事求是、正視中國國情的態度去把握中國民生現狀,一方面主張要清醒地看到中國的民生建設任重道遠,“讓 13 億多人民都過上富裕的日子,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付出長期的艱苦努力”[4](P2)。因此,不能一蹴而就,要避免和糾正任何超越現實、超越階段而急于求成的傾向和做法;另一方面強調要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需要和訴求,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推進民生建設,要避免和糾正任何落后于實際、無視深刻變化著的客觀事實而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觀念和做法。
其二,依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肯定人民群眾的民生建設主體地位和重要作用。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和運動規律,具有重要的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的方法論功能。群眾史觀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必然衍生出來的重要觀點,揭示了人民群眾的社會歷史主體地位和重要歷史動力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強調“歷史反復證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3](P27)。習近平自覺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去分析中國現實社會問題,強調廣大人民群眾依然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和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習近平要求我們:“要學習和掌握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盵1](P1)同理,人民群眾也是民生建設的主體和主要建設力量。因此,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民生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人民群眾在民生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指人民群眾是民生建設的主體,即人民群眾是建設民生事業的主要力量和推進動力;另一方面是指人民群眾又是民生建設成果享受的主體,即人民群眾是民生建設成果的主要享受者。改革開放和民生建設的主要成果,必須由廣大人民群眾所享用,而不是被少數人所占有。正如習近平所一再強調的:“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開創我們的美好未來,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始終為了人民,必須依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必須充分發揮我國工人階級的重要作用?!?/p>
其三,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重視解決民生問題。中國共產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歷史經驗充分證明,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中國共產黨永葆青春、百戰不殆的終極原因。習近平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深刻揭示:“群眾路線本質上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基本原理。只有堅持這一基本原理,我們才能把握歷史前進的基本規律。只有按歷史規律辦事,我們才能無往而不勝?!盵3](P27)習近平強調,在新的歷史時期,群眾路線依然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因此,要堅持“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3](P27)。進而,習近平要求把解決好民生問題作為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強調“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3](P28)。要求黨政各級領導干部要“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準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 群 眾 工 作 做 實、做 深、做 細、做透”[6](P6)。要“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7](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