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1 月,新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正式施行,其新增獨立章節---成本費用管理,該章節定義了高校各類費用的含義;要求依據權責發生制原則區分費用期間;同時要求正確歸集和分配各項費用;建立成本核算和成本費用分析報告制度。我國對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起步較晚,之前還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成本核算辦法,來控制高校教育成本、考核高校業績。新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為研究高校教育成本奠定了政策依據,但要真正實現對高等學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還需要不斷完善基本條件,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使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成為可能。
一、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的必要性
高等學校的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學校在提供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所有資源耗費的綜合反映,是衡量高等學校辦學效益以及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但在我國,高校作為非盈利性組織,其日常運營的資金相當一部分來自財政撥款,長期以來不要求計算教育成本,不計算盈虧。這便導致了到目前為止,我國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尚沒有統一的計量標準和核算方法,成本核算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受到限制。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高校的教育成本已然成為管理者、投資者以及政府部門所關注的重要信息點,高校推行教育成本管理與會計核算的機制建立,已經是時代、市場背景下必需的趨勢選擇。在目前我國國家財力不能對高等教育提供強有力支持,教育經費極為短缺的情況下,高校亟待通過科學的管理方法做好內部成本管理,從而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辦學效率。新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正式施行,促進我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正在向可操作層面邁進。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問題
1.外界環境不利于成本核算。高等學校是非盈利組織,其日常經營不以盈利為目的,而著力于增加生源、提高社會聲望和社會影響力。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對于每一筆支出,高等學校不會去計算利潤率、投資回報率等,再加之,高校收入大部分來自于財政撥款,就更加不必在乎經濟回報,而是一味地增加教育設施的投入、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加教育經費的投入,不考慮將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如此便忽視了對成本和利潤的核算。
2.會計制度不利于成本核算。目前,高等學校所采用的一般是收付實現制為主、權責發生制為輔的會計制度,而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都是以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核算原則。這便導致了高校的經濟事項發生的時間和相關貨幣支付時間并不完全一致,以支出為依據計算的成本與核算期間不配比,不能及時、準確的反應高等學校的經營狀況。
3.教育成本包含的項目范圍不明確。高等學校教育的支出種類繁雜,在進行成本核算時,要對高校各種耗費加以甄別分類,如果以學校的實際支出為核算對象,必然會導致高估了高等學校的教育成本,因為學校的各項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與給學生提供高等教育無關的?,F階段的研究主要對以下幾個方面是否計入高校教育成本存在較大爭議。第一,高校的科研經費是否應該計入教育成本??蒲兄С鍪呛饬扛咝K降闹匾笜?,高校為了獲得較好的聲譽,一味增加科研投入,如果將科研支出全部計入教育成本,勢必會夸大教育成本。但對于高校來說,科研成果往往又是許多教師教學的一手資料,對于促進教育水平提升,具有顯著作用。所以科研經費是否計入高校教育成本,計入多少,對教育成本核算影響重大,而教師的科研工資和教育工資如何區分也是重要問題之一。第二,離退休人員經費是否應該計入教育成本。離退休支出是高等學校負擔的離退休人員的工資、津補貼等基本支出。眾所周知,許多高校離退休老師任然活躍在教學一線,導致難以將離退休經費完全排除在計算教育成本之外。第三,后勤保障支出,是指高等學校為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等活動提供后勤保障發生的支出。高校社會化后,有些高校的后勤業務由社會投資興建,完全按市場化運作,與學校沒有直接的財務關系。有些高校的后勤由學校自辦,由學校財務代后勤支付的費用又該如何計入教育成本仍然具有一定的難度。第四,用于學生的支出問題,如向學生發放的助學金、獎學金、困難補助等是否應計入高校教育成本。
4.成本核算未細化到專業。目前高校會計核算上的經費支出科目是按“教育事業支出”、“科研事業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離退休支出”等科目實行一級核算的。支出的經濟分類按照每類資金的用途分為工資福利性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債務利息支出、基本建設支出和其他資本性支出,可見高校的經濟支出沒有細化到按專業核算學生的培養成本。但在高校內,不同專業的學生占用的教育資源是極為不均衡的,比如醫學類學生在學習中就需要更多的專用教學設備以及耗費更多的實驗材料,而文科類學生相對需要的教學設備和材料就少的多,所以普通全日制本科專業學費標準也從 3700 至 35000 不等。由于高校內部財力分化嚴重,各院系之間即使學費標準相同,不同專業的教師和學生所享有的教學資源存在很大差別,僅僅按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離退休等支出,分類、計算出的高校教育成本與各專業的學生實際培養成本會產生相當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