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胡錦濤在報告中指出:“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p>
如果腐敗“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p>
溫家寶總理也不止一次地在公開場合提到,“執政黨的最大危險就是腐敗。這個問題解決不好政權的性質就可能改變,就會‘人亡政息’?!?/p>
腐敗問題從來不是一個伴隨著國家的建立而與生俱來的問題,它的出現以及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和歷史發展軌跡,胡鞍鋼認為,“中國日益嚴重的腐敗問題的主要背景是中國獨特性的轉型”。
西方的發展傳播學者在談到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各種制度之間不能很好的保持同步,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包括人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而陷入痛苦之中,也包括社會發展的不均衡而造成的階層之間的對立和沖突等。中國在 1978 年改革開放之后,進入了一個加速轉型期,短短 30 多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一百多年的歷史,不可避免造成了社會的急劇變革,道德滑坡,公共權力喪失、被濫用和變質,從而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官員腐敗的滋生,官民之間的對立。
由于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自己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在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腐敗問題也是極其復雜的。
目前在解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出現腐敗問題的理論,流行的主要有下面幾個:政府本質說認為,腐敗是政府管制和授權的必然結果(格雷和考夫曼);社會結構說認為腐敗的政治機器可能成為一個無效的政治結構的替代物,為個人的發展提供一條“不道德、犯罪和敲詐”的替代途徑(墨頓);現代化理論認為,腐敗是社會現代化的結果,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腐敗所呈現的特征和發展的程度也不同(亨廷頓);吳敬璉等學者則從尋租經濟學出發,認為腐敗是中國“雙軌制”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租金和產生的腐敗機會,為官員尋租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另一些西方學者認為腐敗是中國社會制度的必然產物,是集權、不民主和不自由的結果(薩德霍爾茨和科特澤爾)。但是這些理論在運用到中國的實踐時,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并不能夠解釋中國現在腐敗問題的所有特征以及發展趨勢和現狀。因此過勇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模式,來解釋中國的腐敗問題,他基于公共選擇理論,把公職人員當作“理性經濟人”來分析,提出三個因素決定了他是否采取腐敗行動:腐敗動機、腐敗機會和制度約束。通過分析,他認為,一個國家轉軌過程中,特別是中國這種在短短幾十年期間急速轉軌過程中,腐敗的蔓延是經濟轉軌和與之相伴的制度變革不同步的結果。
本文就是采用過勇所提出的腐敗理論模型,來考察在中國的媒體上,腐敗問題是如何呈現,以及新聞媒體對待腐敗問題的態度,如何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本文是基于對人民網反腐倡廉頻道熱點新聞的分析,這是因為人民網作為《人民日報》社所屬的大型網上新聞平臺,是中國最具權威和影響力、更新數據量最大的綜合性網站之一,一方面其內容的發布可以代表官方立場,另一方面互聯網在今天的社會中,特別是反腐的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最近半年來通過互聯網所爆料出來的官員腐敗問題中可見一斑。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時也能夠代表媒體對中國腐敗問題的一般看法。本文在研究樣本的選取上,選擇黨的十八大之后一周內媒體的報道,主要是人民網反腐倡廉頻道的熱點新聞 top10,這并不是網站本身選取的,而是根據新聞的熱度以及網友的點擊量的加權而產生的一個排行,由此可見,本文所選取的樣本同樣是社會所關注的重點,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受眾關注的焦點。本文所選取的樣本總量共 62 篇,在分析時主要采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以下問題進行分析:貪腐官員的特征;在新聞報道中對貪腐事件原因的分析以及新聞工作者對如何解決貪腐問題所提出的建議和措施等。
腐敗問題從來不是某一個國家的獨有特征,而是困擾全人類的頑固問題,從古到今,概莫能外。而中國的腐敗問題也不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初期就如現在這樣蔓延于各個領域的。腐敗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問題,需要歷史地對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腐敗開始蔓延,政府采取強硬措施,查處一大批大案、要案,并收回允許政府“尋租”的命令,使得腐敗大潮回落。但是隨著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放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在國際國內環境的雙重壓力之下,為拉動經濟的發展,大興基建工程建設,制造了“土地政府批租價與市場炒作價之間的價差”,使得期間“租金”大增,為公職人員“尋租”提供了機會,九十年代中期到現在,腐敗蔓延各個領域,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才會如此焦灼,密集發聲“反腐”。
一、腐敗呈現立體化發展特征
在對人民網反腐倡廉頻道的分析中,我們也發現了這樣的趨勢,立體化發展。貪腐官員的級別從基層的村干部到省部級的高官,從國家級貧困縣到國家部委直轄市,從黨政部門到教育、央企國企……涉及范圍之廣、影響面積之大,真是前無古人了。從貪腐官員所屬的地區來看,中國的所有省直轄市沒有一個逃脫的,從遙遠的邊疆貧困地區到富裕發達的廣東省、浙江省。
溫家寶在一次國務院廉政工作會議中強調,當前反腐倡廉建設與人民群眾的期待仍有較大差距,腐敗現象在行政權力集中的部門和資金資源管理權集中的領域易發多發,社會事業、國有企業等領域腐敗案件逐漸增多,發生在領導干部中的腐敗問題依然突出。
通過對樣本的分析來看,腐敗的分布確實正好佐證了溫總理之所言。
從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腐敗已經蔓延到了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里,連我們從來沒有設想過的國家級貧困縣,都有人挪用公款幾百萬。
而村——我們國家的最基層的行政單位,在貪腐層面一點也不含糊,涉案金額高達 3000 余萬元。
二、貪腐官員個人私欲膨脹與制度約束的缺失
在上文中,我們也說到了腐敗不是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天然問題,有其歷史演進的特征和趨勢。很多的學者和專家也對腐敗問題產生的原因做過相關的論述。從對人民網—反腐倡廉頻道的樣本內容分析來看,媒體對腐敗問題的成因分析,也不過就是從個人和社會兩個角度來找根源。在個人層面上,為何會產生貪腐行為,無論是從新聞媒體的報道中,還是從貪腐官員的懺悔書和自白書中,都可以解讀到“個人思想不過硬”、“滿足個人私欲”、“心態失衡,耐不住寂寞”等等。
過勇在他提出的腐敗問題理論分析框架中,認為官員的腐敗有三個因素構成:腐敗機會、腐敗動機、制度約束,這就把腐敗活動中音程式的平行進行,一會兒又各自很獨立。隨著法國號快活的旋律進入,速度變成 2/4 拍子的快板,亞當和夏娃唱出對上帝的感謝,時而間有小提琴跳躍的十六分音符樂句,最后兩人唱出愛的盟誓,夏娃的旋律婉轉柔美,亞當的旋律堅定沉穩,作者運用縱向可動對位手法,使兩條旋律似水倒影,互相映襯。
合唱在清唱劇中占有重要地位,因為它是歌頌人物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在第 27 曲中它充分發揮了這種作用。開頭是第 27 曲的合唱主題的再現,有再度歌頌上帝的意思。接著“神的圣明永受頌揚”與“主在至高之處統轄”的兩個動機交織在一起,發展成壯麗宏偉的二重賦格曲,表現了人類對上帝的崇敬、感激。最后,四聲部高喊“哈利路亞”而結束。
在這部清唱劇中,海頓雖然受了不少亨德爾的影響,但也有自己的創新—將重唱與合唱這兩種多聲部的題材合二為一。第 14 曲三位天使的三重唱與合唱,一開始,合唱便把樸實的主題在 4/4 拍子、C 大調的快板上呈現出來,中間插入三重唱,形成合唱與重唱特有的對比效果。接著合唱繼續發展,最后回到主題,在氣勢磅礴的“蒼穹傳揚的奇功”合唱中結束。
毫無疑問,海頓晚年聲樂創作時期是他一生最輝煌、最成功的時期,因為他的彌撒曲中“不再有關于發展和改進的問題”,清唱劇“在某種特殊的意義上沒有弱點,已沒有什么能被修改或省略的了?!?/p>
【參考文獻】
[1] 西洋音樂的風格與流派 . 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2] 音樂欣賞手冊 .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3] B· 列維克著(蘇). 張澤民,張洪模譯 . 外國音樂名作 . 音樂出版社,1963.
[4] 居甫著 . 大音樂家及其名曲 .1949.
[5] 汪啟璋,顧連理,吳佩華編譯 . 外國音樂辭典 . 上海音樂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