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國內企業面臨市場需求層次升級、行業內部競爭日益激烈、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等多方面的壓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戰勝對手、取得市場領先地位,是每一個企業管理者的必修課題。
借鑒國外諸多知名企業的成功經驗,筆者所在公司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針對本公司的成本控制實施管理:一是制度化:成本中心責任制,以成本控制為出發點建立有針對性的考核和激勵措施;二是精細化:工序成本最優化,即生產線結構設計以及人員、設備、物流效率的最優化;三是智能化:通過大功率用電設備的智能化改造,實現科學的能耗成本控制。
二、成本中心責任制。
在面對企業內部諸多浪費現象時,企業的領導們時常會抱怨。
筆者認為,在我國現有國情下,所有責任心的問題都與所有制結構和考核、分配機制不到位有一定的關系。
因此,對于成本浪費現象不必怨天尤人,要激發全體員工尤其是各級管理人員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主人翁意識,實現全員成本控制。筆者所在公司主要采取以下幾個步驟完善成本績效考核機制:
(一)成本中心的劃分。
成本中心是對企業成本相關的各項費用進行控制、考核的中心,是進行費用歸集、分配和對成本加以控制、考核的單位。
通過成本中心的設定與職責劃分,企業可以將總成本分割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可控制的成本單元,每個獨立成本單元的成本控制由對其產生具有全部或主要責任的部門或個人進行管控,從而做到綜合成本控制管理的有的放矢、有據可依、責任到人(部門)。
企業部門成本中心是其責任者對各項成本負責的基本考核單位,在劃分成本中心時,應力求做到只要有成本費用發生的地方,都歸集到某個成本中心,從而在企業形成逐級控制、層層負責的成本控制體系。
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的所有部門均與成本發生關系,就制造企業而言,成本控制的關注點主要集中于原材料采購、制造過程、銷售及售后過程等。各成本中心的成本控制負責人只對可控成本承擔責任,公司只針對責任成本進行考核和控制??煽爻杀緫邆淇深A測、可測量和可控制的特點。
(二)確定成本考核主體、考核指標和激勵措施。
1、確定考核主體及被考核對象。成本中心的責任劃分應以公司的組織架構為基礎,按照部門、個人的具體職責分工將其歸結到一個或多個成本中心,并確定各成本中心成本控制的主要負責人、關聯負責人及其所承擔的權重。
2、考核指標的設定。
每個成本中心可以根據需要設定一個或多個成本控制(考核)指標,成本考核指標必須是可實現、可測量的,各成本中心考核指標目標值設定的依據主要包括:(1)企業成本總控制目標的分解;(2) 企業成本中心的歷史經驗數據;(3) 行業的該項成本項目的平均控制水平或主要競爭對手該項成本的控制水平。
3、激勵措施的設定。針對被考核對象的激勵措施是否科學、有效,是影響成本控制目標實現程度的關鍵因素之一,激勵措施的設定應當滿足以下條件:(1) 符合總成本控制目標的需要;(2)成本考核的正激勵、負激勵措施需要具有足夠的激發力量,以促使被考核對象采取組織所期望的適當行為或達到組織預期的結果;(3)激勵措施必須按照約定期限考核、反饋。以上條件若不能滿足,成本考核將失去實際的意義或偏離企業總體成本目標。
(三)確定統計方法、評價方式、反饋方案等。
成本考核指標的統計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的規模和條件,通過ERP 系統軟件和人工統計兩種方式搜集日常的數據,各成本中心預算項目的統計方法由被考核人與公司主管領導、財務部門負責人共同合議確定。
考核一般分為設定考核項目及指標、確定統計方法、分配預算、數據統計、實績對比與評價、結果反饋、獎懲實施、改進措施等階段,評價一般采取客觀評價結合主觀評價加權平均的方式,客觀評價以數據統計為基礎,主觀評價一般由公司主管領導及財務、企管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考核小組負責,通常制定年度計劃并按月或季度分階段考核。
(四)考核的實施。
根據預先設定的考核指標和統計方法,由指定的部門(人員)進行統計、評價??己私Y果經過企業內部流程的審定后,必須及時、有效的對被考核人進行反饋。
反饋包括成本控制績效回顧、獎勵與處罰措施等環節。公司主管領導應根據績效完成情況,選擇先進或后進人員進行面談以進行鼓勵或誡勉。
三、精細化的工序成本控制。
企業要降低成本,產品制造過程的工序成本是不可回避的主要環節,是制造業企業成本控制的重點。
(一)精細化的生產線結構設計。由于生產設備產能不均及工序節拍不協調而產生的待工成本浪費是在從事生產制造的企業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的。企業的每種生產設備、各個工序的節拍要保持相互匹配、產能實現平衡,可以借鑒 Cel(l單元)式生產的理念進行生產線規劃。
這種起源于日本索尼公司的生產模式,將生產線的各個工序分解成若干個簡單機動、柔性的小單元,根據市場訂單量可以隨意調整目標生產量,具有調整方便、切換迅捷、設備投資少等特點。其主要特點如下:1、單件流動。出口與入口保持一致,價值鏈內人流(操作流)與物流分開,保證物流的精確控制以及操作流的工作質量確認清晰可測量;2、生產節拍的同步化。主輔線生產節拍同步,設備與人的作業同步,不同工位的作業節拍同步;3、作業員多技能化,以便根據生產需要柔性化地進行人員分配和操作內容調整;4、小型、靈活、廉價的自動化設備;5、高度的作業標準化,強大的生產計劃、生產支援能力的支持。
(二)通過自動化降低工序人工成本。隨著我國制造產業結構升級壓力的加大和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人力成本壓力不斷加大,以關節機器人、自動抓手系統、AGV 搬運系統基本單元為代表的自動化技術在可靠性、生產效率等方面的優勢日漸凸顯。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已經廣泛采用并不斷升級的自動化替代人工模式對制造業未來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例如,日本制造在自動化投資與使用人工的選擇時,通用的規則是:某個工序的自動化投資若不超過1,200 萬日元,可節省一個人工的話,則選擇自動化投資,若超過1,200 萬日元,則使用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