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等級珍珠的產量與價值之間的關系
20世紀90年代初,珍珠加工技術尚未引進前,國內珍珠養殖戶養殖的珍珠主要以初級農產品形式直接出口到香港,由香港珠寶商通過設計生產加工成珍珠首飾出口到全世界各地,賺取高額附加值。中國的淡水珍珠占全世界總產量的95%以上,在國際市場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我國淡水珍珠養殖還處于粗放型管理模式,農戶憑經驗大規模養殖,缺乏技術指導和技術創新,導致每年淡水珍珠產量大質量低。據統計,我國淡水珍珠近幾年來年產量達到1600噸以上,其中大部分原珠(未經加工的珍珠)是下層珠,約占珍珠年產量的75%,這部分下層珠單位價值低,總價值只占到珍珠年產值的10%-20%(平均15%左右),只能用作生產加工珍珠粉原料;剩下小部分原珠是中高檔珠,約占珍珠年產量的25%,這部分等級珠單位價值相對較高,總價值占到珍珠年產值的80%-90%(平均85%左右),可用作生產加工珍珠首飾的原料。而這些約占珍珠年產量的25%的原珠中,可用于生產加工工藝品級珍珠首飾的原珠約占75%,可用于生產加工珠寶級珍珠首飾的原珠約占20%,可用于加工寶石級珍珠首飾的原珠約占5%.也就是說,我國的淡水珍珠25%的產量(可用于加工珍珠首飾的等級珠)占到了珍珠總產值的85%價值,75%的產量(可用于加工珍珠粉的下層珠)只占到珍珠總產值的15%價值。
二、珍珠加工環節成本核算存在的難點和采取的方法
珍珠產品沒有標準,屬非標產品。若建立標準,則每一顆珍珠就是一個標準(受基因控制,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顆珍珠),這不切實際,也不符合成本核算的成本效益原則。珍珠作為非標產品,不能像標準產品那樣把珍珠加工成幾個標準規格對外銷售,珍珠加工企業需要根據珠寶商下的訂單規格(大小、顏色、形狀、等級)和數量要求生產加工,珠寶商按設計要求下的珍珠訂單往往有實物樣品,珍珠加工企業按訂單和實樣要求生產加工,完工后珠寶商按訂單和實樣驗貨,珍珠作為非標產品訂單上無法一一詳述清楚,只是對珍珠的大小、形狀、顏色、等級有一個明確表述,對珍珠特殊的顏色(粉紅色、紫紅色等)、等級、亮度、光潔度、圓度、品質等技術指標必須得有雙方確認封存的實樣為準。
珍珠加工企業從珍珠養殖戶處收購(或自己養殖)原珠,按批次采購原珠,經公司技術人員抽樣打樣(從本次采購批次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原珠按一定標準分選組價的估值方法)后確定收購價格(單價),然后過磅稱重確定數量(KG),計算得到本批次原珠采購總價(數量×單價),開具原珠入庫單按實際成本入原材料庫。初選車間按實際成本從原材料庫中領用原珠(全部領用,因原珠從珍珠蚌中剖蚌取珠,含蚌肉等其它雜質,易變質發臭,需及時清洗),經清洗后進行初篩選,分選出下層珠,無繼續加工價值,作為下腳料直接對外銷售(珍珠粉原料),剩下的等級珠存放于初選車間,對外銷售的下層珠與存放于初選車間的等級珠之間的成本(原珠采購成本+加工費用)如何分攤?
這樣一批又一批的原珠經清洗、篩選后,下層珠直接對外銷售,等級珠存放于初選車間,待初選車間的等級珠積累到一定量時,就可接珠寶商的訂單了,因為從初選車間的等級珠原珠中篩選、分級出的符合訂單規格要求的珍珠數量有限(篩選分級出的符合一定規格的珍珠數量占等級珠數量的比例是一定的),若初選車間沒有足夠量的等級珠儲備,就篩選、分級不出符合訂單規格要求的等級珠數量。初選車間按珠寶商下的訂單規格(大小、顏色、形狀、等級)和數量要求,篩選、分級出等級珠作為初選車間的半成品轉入加工車間繼續加工(初選車間入半成品庫,加工車間領用),依次類推,不斷按訂單要求從初選車間的等級珠中篩選分級出半成品轉入加工車間繼續加工;初選車間轉入加工車間的等級珠(繼續加工的半成品)與留下的存放于初選車間的等級珠之間的成本(等級珠成本+加工成本)又該如何分攤?
初選車間轉入加工車間加工的等級珠,經漂白、增光后,按訂單要求打孔、串鏈,完工后按實際成本(初選車間轉入的等級珠成本+加工車間的加工成本)入產成品庫。珍珠產成品經珠寶商按訂單和實樣驗收合格后按實際成本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