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關于會計誠信問題的思考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計的重要地位愈加突出,與此同時,會計誠信問題也成為大眾關注的重點。但是大眾之所以將目光集中在會計誠信上,其原因不是“誠信”本身,而是當前會計誠信缺失現象造成的。文章結合筆者的實踐以相關的研究文獻為基礎,對會計誠信缺失所帶來的嚴重危害,導致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以及重塑以誠信為本的會計體系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以期對會計工作的開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會計誠信;職業道德;誠信為本
會計工作是企業經濟活動的中間環節,其既是企業生產銷售活動的結束,也是會計工作人員工作的開始。一般來說,會計工作主要負責對企業經濟或進行詳細準確的記錄、核算和監督,能否準確如實的反映經濟活動是衡量會計工作質量的基本指標。近年來,會計造假事件時有發生,不僅助長了社會腐敗之風,更造成了企業資產的大量流失,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全面樹立會計工作誠信為本的意識,促使會計人員帶頭弘揚誠信,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一、會計誠信缺失的危害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這已經成為經濟學界的共識,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會計的重要地位愈加突出,這種情況下會計誠信的缺失無論是對個人、對企業還是對國家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破壞市場環境,影響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的趨勢,這種情況下企業越來越多的依賴從市場上募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但是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其進行投資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其在投資的時候必然會考慮到資金的流動性、安全性和獲利的高低等因素,而會計所反映的企業財務資料是投資者獲取這些信息的基本途徑。因此,一旦會計誠信缺失,提供的相關會計資料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那么就會掩蓋某些不良的資產信息,影響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序流動,打擊投資者的投資積極性。
(二)導致稅利和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總體來說,會計人員在工作中缺乏誠信對會計資料進行偽造、篡改等行為的根本目的就是為個人或者小集體謀取利益,例如在向上級匯報企業經營業績的時候,業績數字的“水分”很高;在向銀行申請貸款時,不切實際的夸大資產數額,掩飾不良資產;在向稅務部門申報納稅的過程中往往采用人為虛增成本的方法,以達到偷稅漏稅的目的等,這些行為固然使得個人或者小集體獲得了利益,但是毫無疑問都會導致稅收部分征收的稅額不足,國有資產流失現象嚴重,對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
(三)弱化企業的管理工作
事實上,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對及時準確的會計信息有很大的依賴性,如產品的定價、賒銷政策的制定等,如果會計資料的真實性無法保證,那么企業管理者很難做出正常的生產經營決策。會計誠信的缺失體現在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一系列活動中例如對企業收支的虛化、對企業債權和債務的掩飾等,這些活動都會導致會計工作中的原始數據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如此一來企業的日常管理就很難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從而導致企業失去未來發展空間。
(四)助長腐敗之風,危及會計人員自身
分析近幾年會計造假事件,我們發現,會計造假對于會計人員自身和企業都是有害無利的。從會計人員的角度來說,會計誠信的缺失是其在工作中通過會計造假來獲取不法利益的根本原因,其利益的驅使下,這些會計人員無視法律法規,最終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不僅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對會計隊伍的整體形象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從社會的角度來說,會計誠信的缺失將會使得部分人員產生僥幸的心理,在工作中將行賄受賄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不僅導致企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同時也助長了社會的不良風氣,形成嚴重的信任危機。
二、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利益的驅動
會計造假事件時有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經濟利益的驅使。市場經濟雖然能夠有效的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是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性也使得很多會計人員乃至企業無視國家法律法規,不擇手段的謀取私利,不惜采取做假賬、造假報表的方式來獲取利益。會計造假的受益主體很多,例如通過會計造假,企業的管理人員則可以將業績從“一般”轉變為“優秀”,從而謀取更高的職位,獲得更多的榮譽和利益,幫助造假的中介機構則因“業務量的增加”而獲得更多的受益。因此,市場經濟的趨利性是會計誠信缺失的根本原因,其是市場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一個不可避免的弊端。
(二)外部監督體系不夠完善
一套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外部監督體系是保證會計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但是分析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我們不難發現我國各職能部門在會計管理上業務交叉現象十分嚴重,同時各部門又各自為政,沒有將職能作用有機的結合起來,同時滿足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經濟運行所需的會計管理體系沒有形成,再加上企業本身就是多方面利益的結合點,很多情況下國家的宏觀利益和企業的個體利益存在沖突,這種沖突促使企業采取會計造假的手段來獲取利益。
(三)職業道德修養不夠
會計人員是會計工作的主體,理論上來說,如果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足夠的話,那么基本上是不會出現會計誠信缺失現象的。但是在實踐中部分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較低,為金錢所誘惑,通過會計造假來獲取非法利益,也有部分會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較差,不重視會計專業知識的學習,缺乏職業精神,在實踐中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這種行為一方面阻礙了會計工作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為其它不法人員謀取利益提供了可乘之機。
三、重塑誠信為本會計體系的有效措施
(一)加強誠信文化建設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分析當前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固然利益驅使、職業素養不夠等是導致會計誠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但是社會誠信文化建設不足也是會計誠信缺失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因此,欲要重塑誠信為本的會計體系,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強社會誠信文化的建設,對此筆者建議一方面要深入的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教育,不斷的提高大眾的誠信意識;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從社會輿論的角度為誠信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此外,值得注意的,在加強誠信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把握時代的脈搏,賦予誠信以更多的內涵,使之與社會經濟發展更加契合。
(二)實行會計委派制
當前會計工作流程一般是企業管理當局委托會計人員對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監督,而在監督的過程中會計人員嚴格《會計法》的相關規定對企業進行監督,但實際上會計人員和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系是相當緊密的,這種情況下很難保證會計人員的獨立性和公正性,其很容易受到企業管理者的引導進行會計造假。對此筆者認為將會計委托制改為會計委派制是種較好的選擇,如此一來能夠將會計人員和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完全割裂,實現會計人員事權和人權的統一,如此在工作中會計人員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公正性和獨立性,不會受到企業方面的誘導。
(三)提高會計失信成本
雖然說《會計法》中對于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有著明確的要求,關于會計造假行為也有著明確的處罰規定,但是分析《會計法》我們就能夠發現,《會計法》中的相關規定過于模糊,使得其難以應用于實踐,例如其中有很多關于“不法行為”的定義,但是卻缺少關于這些行為的明確處罰規定,即使有相應的處罰和會計造假行為所獲得的利益也不成比例。對此筆者認為應當適度的加大會計造假的處罰力度,使得會計造假行為成本高于其獲得的利益,對于那些教唆會計人員造假的行為也應當給予同樣的處罰。同時加大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稽查力度和范圍,如此雙管齊下方能夠保證會計造假成本高于其獲得的不法利益,從根本上遏制造假事件的出現。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會計工作而言,會計誠信是其順利開展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的。雖然說當前我國會計誠信缺失現象是相當嚴重的,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近年來雖然會計造假事件時有發生,但是發生的頻率在逐年降低,因此對于會計誠信的重塑我們不能操之過急,需要多管齊下的來促使會計人員樹立誠信意識。筆者相信,只要每一個會計人員能夠切實的做好企業財務的監督工作,為相關部門和人員提供真實、可靠、完整、準確的會計信息,我國的誠信為本的會計體系建設目標必將順利實現,我國的會計工作必將實現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肖婷 . 關于會計誠信缺失危害及對策分析 [J]. 辦公室業務 ,2014.10.
[2] 石璐 . 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及誠信問題研究 [D]. 長安大學 ,2015.05 .
[3] 王蕾 . 我國會計誠信缺失及其倫理治理[D]. 河北大學 ,2014.05.
[4] 陸依妮 . 基于現代市場經濟環境的會計誠信體系構建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