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軸心由經濟、政治轉向科技與文化的新世紀,包括道德修養在內的人文素質成為個人乃至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作為我國傳統道德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誠信”自然被納入當代道德標準體系之中,并成為評判個人素質的必要考量。然而,與此同時,社會轉型的扭轉力量撕扯著傳統的道德體系,“道德失范”“誠信危機”等表達已進入主流話語體系。
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時期正值市場經濟大潮裹挾著理性主義、個人主義襲來,在他們身上,較為明顯地表現競爭意識、效益觀念、主體意識,人們自然而然地對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持有懷疑態度,而現實確實不容樂觀。
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吳潛濤教授領導的“當代中國公民道德狀況調查”課題組對青少年道德狀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調查結果表明,青少年學生個體道德品質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誠信缺失。
在這種情況下,廣大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誠信相關方面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大學生誠信問題本身的深層原因并沒有引起廣泛注意,希望本研究可以有所突破。
一、實驗簡況及實驗目的
在本實驗調查中,實驗者創設模擬情境,實驗對象做出是否采取誠信行為的選擇。通過觀察、記錄及分析實驗對象的行為,探究當代大學生的誠信道德水平,挖掘導致特定實驗結果出現的結構化因素,從而為教育工作者開展并改進大學生誠信道德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二、實驗內容及結果
本實驗包括4部分,實驗內容包括:“稿紙-中性筆”模擬實驗、“流動雜志”模擬實驗、“咖啡幣”模擬實驗、“無鎖自行車”模擬實驗。實驗結果顯示在“咖啡幣”模擬實驗、“無鎖自行車”模擬實驗中,實驗對象誠信狀況良好,但在“稿紙-中性筆”模擬實驗、“流動雜志”模擬實驗中。實驗對象誠信水平有待加強。
三、實驗結果分析
本實驗的4個部分各得出了不同的實驗結果,在某幾個實驗中,所有實驗對象都表現出較高的誠信道德水平,但在其他實驗中出現了不誠信的行為。分析原因可能如下:
1.倫理絕對主義與倫理相對主義視野下的誠信道德
哲學倫理學的理論,古今中外向來有兩種類型或傾向,即倫理相對主義和倫理絕對主義。[1]這里主要比較兩種傾向對道德的原則性和道德的靈活性的取舍。
倫理絕對主義認為道德高于人世,它強調道德的先驗性、普遍性和絕對性,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為人的意志提供了不容抗拒的“絕對命令”.因而倫理絕對主義認為道德原則是不可違背的。
倫理相對主義認為道德源于現實的條件、環境、利害、教育等等,沒有也不可能有普遍的道德原則或倫理標準。[2]認為作為道德意志主體的個人在特殊道德情境下靈活變通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