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會計人員道德風險問題探究
【第一章】會計從業人員道德風險分析緒論
【第二章】會計人員道德風險概述
【第三章】會計人員道德風險形成的經濟倫理分析
【第四章】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的治理原則、機制和路徑
【結語/參考文獻】會計倫理道德風險防范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4 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的治理原則、機制和路徑
前面,我們闡述了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的概念,從經濟學和倫理學的雙重視閾中審視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的成因。研究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的目標最終還是要在經濟生活的實踐中治理會計人員的道德風險。因此,我們需要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礎上,把握有效治理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的原則、機制和路徑。
4.1 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的治理原則
在分析會計人員道德風險成因時,我們知道會計人員道德風險既與經濟原因有關,也與會計人員的自身道德水平有關。因此,要規避會計人員道德風險,既需要倫理原則,也需要經濟原則。本文提出了誠信為本、義利統一、權利制衡、合作共贏等治理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的原則。
4.1.1 誠信為本
現代市場經濟是一種契約經濟,而這種契約經濟必須基于并體現一種道德契約精神,也就是說道德契約是一切契約得以成立和實施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道德契約,也就難于履行契約,道德契約是契約的一種精神支持力量和內在價值共識。在道德契約中最本質的價值要求就是誠信,誠信為本的價值理念貫穿于經濟運行中的各個環節。
從經濟倫理的角度來看,會計人員在會計活動中的各種關系就是一種契約關系。會計人員、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有特定的道德行為和道德動機,可能是完全出自經濟人自利的經濟動機,也可能是出自社會公益的社會動機。由于在一定的道德基礎上有著長期的社會行為基礎,會計人員、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就形成了由社會輿論監督評判的各種道德行為規范的約定,也就是委托代理關系主體間的道德契約關系?;舨妓拐J為所有的道德規則、道德規范和道德契約都是人與人之間基于相互同意的條件下簽訂的。因此我們稱道德契約是人們在履行相互同意的社會契約過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規范及準則,道德契約體現了經濟合理性的要求,是理性的選擇和理性的行為。任何契約的完成都離不開誠信,因此,會計人員道德風險也是契約活動中的一種風險,治理會計人員道德風險必然要貫徹誠信為本的原則。
同時,現代經濟是合作的經濟,合作雙方需要在某種認同和共識的基礎上進行合作,這其中就包含了誠信。誠信從道德范疇來講,是指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其基本內容是以“誠”為核心的互相信任。而本文研究的會計人員道德風險從另一個角度可以認為是一種信用風險。如果沒有誠信存在,會計人員不能夠提供準確可行的會計信息,市場經濟也就無法有效運作。
另外,從會計人員自身的職業道德準則來看,畢竟,會計活動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提供可靠而準確的會計信息,所以,世界各國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要求中都會把誠信作為一條重要的道德要求。
因此,無論從市場經濟的契約性、合作性,還是從會計人員自身的職業道德準則來看,誠信為本對于治理會計人員道德風險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我們需要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治理原則。
4.1.2 義利統一
在前面我們分析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的根源時,指出道德風險本質是義利關系問題,會計人員把個體的利益凌駕于社會道德規范之上,從而形成了一定的道德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在現代社會中,會計人員道德風險中的義利關系,實際上是一種“義”和“利”辯證統一過程。畢竟,義和利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它們并不是總是處于矛盾與對立之中。在闡述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的問題時,經濟利益和倫理道德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統一的整體。道德本身就是一種行為準則,市場經濟是既講道德又講經濟的經濟,也就是說倫理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制度,其對經濟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從經濟倫理的角度來看,一方面道德強調的是利益的協調和互惠互利,在會計人員選擇遵守道德規范的同時,也就是在維護自我利益的同時達到了促進他人利益的效果,這是一種尊重他人利益來維護自己利益的說法,既有效地防止了他人不道德行為的制度費用和監督費用,從而有效地節約了成本。另一方面,道德是一種價值目標也是一種控制能力,有時的確能夠有效地控制人們非理性的選擇,減少了相互間利益的沖突??梢姷赖掠袝r比法律和制度更重要,就是因為法律和制度不可能隨時隨地制約人們不合理的行為,而道德卻可以每時每刻的介入生活,而且道德相對于法律和制度是非常有效率且低成本的。因此對于治理會計人員道德風險來說,義利統一是治理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的重要原則之一。
具體而言,我們貫徹義利統一原則就是要求治理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的過程中,把社會公眾利益始終作為服務的終極目標,會計人員的個體利益不能超越社會公眾利益之上。同時,我們還要充分認識會計人員自身的現實的合理的個人利益,他們的個人正當利益并不是游離于社會公眾利益之外。我們突出社會公眾利益(義)也并不是壓制他們的個體利益(利)。他們之間在一定層次上是統一的。事實上,會計人員自身個體正當利益在一定道德系統中的獲得,才切實證明了這種道德系統的正確性。
4.1.3 權利制衡
權利是產生利益的根源,而權利也是產生風險的先決條件,因此對于權利的制約和監督是治理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的外在約束力量。
以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為例,由會計人員、出納和經理人構成權利分離、制衡的管理機制,體現了不同群體利益的要求。很多情況下經理人的效用函數與其他利益群體的效用函數常常不一致。在這個監督管理的過程中,各個環節對于經理人的監督和約束機制存在著不同方面弊端,通常表現在董事會虛設的經理人違背股東利益,伙同會計人員謀求不正當利益。
從經濟倫理學的角度來看,會計人員的道德風險與缺乏必要的權利制衡有著密切的聯系。監督層面的不可靠導致了直接經濟運行層面的道德風險,而相互制衡的權利設置可以有效地解決這種情況的發生。如果會計人員缺乏必要的獨立性權利,完全聽命于上級領導,這就很難保證提供準確的會計信息。這就要求我們完善治理結構,不管是企業還是金融系統內部,都應該有這種制度上的設計,采取必要的權力制衡原則,就能為解決會計人員道德風險而服務。
總之,完善治理結構,建立權責制衡機制,實現管理層面各個環節的相互監督,減少管理者缺位等不良現象,保證會計人員必要的核算獨立性,能夠有效地防范會計人員道德風險。因此,我們需要把權力制衡作為治理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的重要原則之一。
4.1.4 合作共贏
合作共贏是指通過合作的方式達到共同利益最大化。從經濟倫理的角度來看,建設企業核心價值觀的中心理念就是合作共贏,確立這種指導原則有利于企業各層級之間達到效率最大化。合作共贏在治理會計人員道德風險方面主要體現在信息共享上。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產生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不對稱,由于信息上的不完備性,委托人沒有辦法對會計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最終導致會計人員伺機作案,為了解決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會計人員道德風險問題,我們應該重視會計人員與其他相關人員之間遵循合作共贏的原則,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披露渠道制度,讓會計人員獲得其應該獲得的利益,從而化解道德風險。
因此,合作共贏是企業和會計人員彼此合作中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的最優結果。它體現了互利互信、團結合作的思想共識和價值觀念。以合作共贏治理會計人員道德風險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狀態。我們需要把它作為治理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的重要原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