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教育探討
【第一章】國內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與完善緒論
【第二章】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概述
【3.1 3.2】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
【3.3】新聞行業職業道德存在問題的原因
【第四章】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問題的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問題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1 章 緒論
1.1 選題意義
近年來,我國信息傳播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繁榮局面,這主要是由于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如網絡、數字電視、手機客戶端等各種信息傳播載體的發展。新聞以此為契機,日益彰顯出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新聞職業的承載作用也在不斷加大。較之改革開放以前,新聞制作水平顯著提升,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養也明顯加強。新聞工作者都應具備以下道德:敬業、誠信、勇敢、正義、勇于奉獻,有極強的責任感,忠誠于祖國和人民。但是,伴隨著近年來新聞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聞行業又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在個別新聞工作人員身上,滋生更多新聞職業道德失范的現象,并且狀況日趨嚴重。因此,研究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現狀、提升他們的職業道德素養就顯得尤為迫切。
1.1.1 理論意義
通過從理論上概述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含義,分析現階段職業道德的發展情況,以及出現的問題與原因,從而提出可操作性強的道德建設對策。同時,本文雖然是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現狀問題的研究,但是對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具有良好的意義。這主要是因為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與新聞學和傳播學等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領域,增強其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1.1.2 實踐意義
由于職業道德是道德在特定的工作范圍之內反映出來的,那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問題必然會成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因此,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還具有明顯的實踐意義。明確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概念,闡述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發展現狀,預防和避免職業道德問題產生,提出強化職業道德建設的對策,能夠為其發展提供方向。同時,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現狀的研究過程也是理論聯系實際,道德實踐性的突出表現。
1.2 研究現狀
1.2.1 研究綜述
近年來有關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文章層出不窮,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的相關論文數量和質量也逐年提升。為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近年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研究現狀,本文采用文獻計量的方法對 2005 年至 2014 年“中國知網”關于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發展現狀的研究文獻進行統計,并綜述這十年間新聞職業道德理論的發展演變和學術狀況。
本文以“中國知網”作為文獻研究來源,以“篇名”作為檢索項,檢索式為“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進行檢索。
統計結果表明,十年間全國發表的有關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理論專題的研究論文約 13945 篇。從表 1 中可以看出,這十年間文獻數量有增有減,但總體呈增多態勢。波動幅度雖不是很大,但此項研究已越來越引起我國學者的重視,加之媒介的發展和社會的深刻變化,使新聞職業道德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
對于新聞職業道德學術的研究開發,涌現出一大批專門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具體統計如下:
以上表格反映了新聞職業道德專題領域的核心作者的發文狀況,他們在新聞職業道德理論領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為今后該領域的研究開發提供了許多可以借鑒的資料和經驗。
我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自由權利和社會責任。余涌研究員認為,言論自由的價值論證一是強調言論自由的工具價值,二是強調言論自由的目的價值。陳壽燦教授、秦越存博士認為傳媒的自由理念本身就預設了價值的合理性與道德責任。
其次,價值和利益沖突。甘紹平博士認為公民社會中的新聞媒體有兩大沖突:
個人隱私與社會公益之間的沖突;陳力丹教授認為,經濟利益是產生價值與利益沖突的根本原因。他提出:“生活在生存焦慮中,新聞工作者逐漸淡化職業道德,單純追求利益。在這種形式下,遇到新情況,想要在短時間內做出決斷通常反映了人們的逐利本能”1.李希光、孫靜惟在《商業化陰影下的中國下一代記者》的文章中寫出:“造成新聞報道煽情、片面、忽略、夸張、造假的主要原因是記者的生存困境和激烈的競爭”2.最后,道德失范和法律侵權。陳力丹教授把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缺失總結為以下幾點:“1.新聞傳媒的部門混崗 2.混淆廣告與新聞欄目 3.與企業合辦新聞性傳播節目 4.有償新聞 5.虛假新聞 6.制造‘媒介事件'7.侵犯公民的各種隱私權等”3.國內學者對此研究有三個方向:首先,逐漸從闡述問題轉向對其本質的研究,力求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其次,緊跟社會變化,針對性的研究更多,如網絡、手機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等關于新媒體發展下的職業道德問題研究也成為了新熱點。最后,新聞職業道德的理論研究更加細化,研究范圍也有所拓展。
1.2.2 對當前研究的評價
上述研究成果,為研究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提供了方向,提高了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整體研究水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深入挖掘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出現問題的原因,同時對矯治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問題的可操作性對策較少。
首先,現有的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研究成果大多都是只論述自由權利和社會責任、價值和利益沖突以及道德失范和法律侵權幾個方面。其次,現有的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研究多為泛泛而談,并沒有深入挖掘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第三,在目前所搜集的文獻中,很多理論還沒有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缺乏實際操作的指導性文件。
綜合各方面因素,目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現狀的研究仍處于初步階段,尤其是在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失范的預防控制和有效治理上還存在理論空白。
1.3 研究重點與研究難點
1.3.1 研究重點
本文的研究重點在于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學及其他相關學科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進行分析研究,進而歸納總結出其發展現狀、主要問題及產生原因,以此來思考行之有效的治理對策。通過對其進行研究,一方面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另一方面從實踐上探索了加強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的對策,發揮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徑,由此達到樹立新聞工作者正確的價值觀念,減少其職業道德問題的產生。
1.3.2 研究難點
本文的研究難點主要歸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不能僅僅研究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理論問題,而是要將理論結合實際,研究理論的價值就在于能夠指導實際工作,沒有可操作性的理論是毫無價值可言的。其次是研究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現狀不能單單就事論事,要從現象中提煉出本質,并提高舉一反三的能力加以利用。與此同時,還需要找尋針對新聞職業特殊性的研究方法,提高論證的邏輯性和針對性。最重要的是,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失范不只涉及單純的職業道德問題,更需結合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來綜合研究和治理。
1.4 創新與不足
本文的創新點在于不同以往學者的研究只從新聞學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單一方向,而是通過新聞學、傳播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多學科角度來綜合分析,為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現狀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并為以后相關學者的學術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由于本人的理論功底不足,研究能力有限,內容論述上難免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例如,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現狀的分析不夠全面,可能有所疏漏;缺乏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失范對策理論的實踐檢驗。
1.5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筆者主要運用了文獻研究法和綜合分析法,在參考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煉和創新,展開更有價值的理論研究。
1.5.1 文獻研究
文獻研究主要指搜集、鑒別、整理文獻,并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通過查閱圖書館的書籍文獻、社會上的報刊雜志、政府或事業部門的統計資料和學術報告、互聯網上的相關報道資料,乃至國家有關法規和政策,從中找出有關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現狀專題的科研定向工作。
1.5.2 綜合分析
本文結合新聞學、傳播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多學科角度來綜合分析,全方位提升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現狀的認識。只有從多學科角度來分析問題,才有可能避免以偏概全,從而增強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失范研究成果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