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政法論文 > > 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
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
>2024-03-26 09:00:00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教育探討
【第一章】國內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與完善緒論
【第二章】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概述
【3.1 3.2】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
【3.3】新聞行業職業道德存在問題的原因
【第四章】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問題的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問題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3 章 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現狀

3.1 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取得的成就

我國的新聞事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迅猛,新聞從業人員不斷壯大?!案鶕倚侣劤霭鎻V電總局新聞報刊司提供的數據,截至 2013 年底,全國各新聞單位共有 25.81 萬名持有新聞記者證的記者,與 2012 年相比人數穩中有升。其中男性記者共有143,964人,占總人數的55.77%;本科及以上學歷總人數占73.23%”1.我國的各類媒體,如電視、網絡、報紙、廣播等都在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重要的貢獻。這些媒體能夠把握好輿論的正確方向,堅持黨的領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服務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我國現在的主流媒體主要有:新華社、中國新聞社、CCTV、中國日報、人民日報、環球時報、鳳凰網、搜狐網、新浪網以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從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主流媒體來看,我國的新聞事業整體向好,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需求不斷進步,公眾的知情權也體現的越來越明顯。同時,新聞工作者對其自身言行舉止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能夠主動維護新聞的尊嚴。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隨著時代的發展,取得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成就:

3.1.1 增強新聞真實性

“新聞的生命”就是真實,這是所有從事新聞工作的人所不斷追尋的主要職責。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的新聞事業成為了某些政治利益的工具。他們受迫于那些政治集團的操縱,發布虛假的新聞以迷惑大眾,從而達到其目的,助漲了歪風邪氣,荼毒了整個社會風氣。這種情況下的新聞媒體,喪失了真實性,迷失了自我,同時,他們的公信力也隨之下降,讓人民對其信任度大打折扣。這種情況的改善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人民對新聞的真實性開始加入討論,新聞媒體也逐步轉入正軌。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以及公眾對新聞內容的辨識能力提高,新聞媒體逐步意識到只有追求新聞本質,杜絕虛假新聞的出現,才能增加可信度。

新聞工作者遵循新聞真實性的另一個表現就是能夠正確對待自己在新聞報道中的錯誤。有些虛假新聞的產生并非是新聞工作者有意的,可能只是在采集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疏漏所致。而當這些虛假新聞發表或者播出之后,負責任的新聞工作者能夠勇于承認錯誤、不會放任自流、真心實意的致歉,盡力挽回損失。新聞工作者如果不能及時向社會澄清問題,就會加重新聞受眾的誤解,同時,也會對新聞工作者產生疑惑,降低他們的信任度。

3.1.2 提高社會責任意識

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意識不能只是報道新聞事實,更應該聚焦社會熱點,側重報道正面新聞,對負面新聞有選擇的、嚴謹慎重的刊播,避免對受眾者的恐懼心理進行加重。這并不是說我們不允許產生負面新聞,也并不是要對負面新聞進行“打壓”、“嚴防”和“遮掩”,而是要求新聞工作者在報道這些負面新聞的同時,把社會公眾的承受能力放在首位,避免引起恐慌,引發社會動亂。

在 2008 年的黔南州甕安縣的突發群體性事件中,當地的惡勢力利用李樹芬投水自殺之事,鼓動不知情的群眾進行打砸搶燒。而《黔南日報》的新聞工作者從多個方面進行深入采訪,并發表了《社區干部:政府要挖出幕后指使的黑惡勢力》、《嚴懲黑惡勢力,構建和諧甕安》、《李樹芬父親李秀華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希望人們不要聽信謠言,我們相信政府》等系列報道,讓不知情的廣大群眾者知曉,這起事件的背后是黑惡勢力挑起的。這起事件造成社會上謠言四起,新聞工作者們為了維護社會穩定,揭露事件真相,連續 3 天推出專欄“甕安‘6·28'

事件真相”,以正視聽。在此過程中,新聞工作者在打黑除惡、維護穩定、安定民心的斗爭中,充分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一種內化的價值理念,它滲透其工作中,是長期道德修養積累的結果。沒有正確的職業素養,就不能在關鍵時刻委以重任,更不能在價值選擇中做出準確的判斷。一方面,我們力求另一方面,我們更應銘記記錄時代、見證變遷的社會大任。

總之,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新聞工作者的社會意識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在這些災難的新聞報道中更體現出他們勇于奉獻的職業精神和極其高尚的道德品質。

3.1.3 重視人文關懷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同時也是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和職業道德的內在要求。新聞工作者應在新聞報道中尊重人權,關心人民的生活狀況、發展情況以及思想狀況。

在人文關懷方面,新聞工作者已經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尤其是在十六大之后,開始更加注重對“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報道。許多電視臺都有類似的貼近人民生活的新聞節目,例如:北京電視臺的《直播北京》、《真情互動》、《這里是北京》;上海電視臺生活頻道的《今日印象》、《風尚東方》、《人氣美食》等。北京電視臺的《直播北京》欄目,是一檔讓觀眾與新聞事件同步民生類新聞節目?!啊吨辈ケ本窓谀坎捎玫氖侨谈櫡绞皆诠澞恐须S時插播事件的最新進展,并由出鏡記者報道在直播時段發生的。同時欄目還運用觀眾意見收集系統,讓觀眾通過電話、手機及網絡投票,表明觀點,影響新聞走向和新聞人物抉擇的重要依據”1.新聞工作者的人文關懷意識,將大大縮短新聞工作者與社會大眾的距離。

對人的尊重是新聞工作者在保證新聞真實性、客觀性基礎上體現人文關懷的主要形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尊重新聞受眾的知情權;2.尊重被采訪人的名譽權和隱私權;3.尊重民族風俗和社會公德;4.尊重特殊人群等。有時,公眾的知情權和隱私權會發生沖突,新聞工作者則需要權衡各方面因素來滿足新聞與道德的雙方面的需求。比如在對報道中的未成年人、感染上某種致命性病毒的人的面部打上“馬賽克”來進行報道,這都體現了新聞工作者的人文關懷。

3.1.4 體現愛崗敬業精神

職業是一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障,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愛崗敬業是人最基本的職業要求,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在新聞界就活躍著許許多多像邵飄萍、范長江、黃遠生等愛崗敬業的老前輩,他們都是當代新聞工作者的典范和榜樣。不辭辛苦,深入一線,不惜性命進行新聞采訪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國家和社會事業需要的時候,具有高度敬業感的新聞工作者往往會忘記自身安全,毫不猶豫地投身到可能會有生命危險的新聞前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美伊戰爭中的沈立炯、陸偉、呂丘露薇、胡曉明等記者,他們克服攻堅克難,為國內發回高質量的報道。國內新聞媒體的社會公信力正是由于新聞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才得以逐漸上升,并拉近新聞媒體與受眾的距離,促進了我國整體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

3.2 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

在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國家的諸多影響。在此情形下,西方國家的思想滲透不斷加大,我國傳統的道德理念、價值觀念受到挑戰,致使新聞的傳播價值觀念出現落差,部分新聞工作者收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意識形態的復雜斗爭以及傳播環境的國際化趨勢影響,部分新聞工作者收到了西方媒體負面的道德文化影響,追求名譽,宣傳資產階級的個人價值觀念,利己主義傾向嚴重,造成新聞工作者缺乏良好的倫理文化道德氛圍,導致職業道德問題的產生,良好的新聞環境缺失。

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失范是我國當前新聞職業道德存在的主要問題。如果新聞工作者的行為違反或偏離了新聞職業道德的規范與原則,將嚴重影響國家和社會的安定、人民的正常生活,危害極大。想要遏制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失范首先要找到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經研究分析,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

3.2.1 利己主義傾向嚴重

我國現今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時期,社會改革不斷深化的時期,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和影響?,F階段,部分新聞工作者利己主義傾向嚴重,有利則行,無利則止。這些新聞工作者只注重個人利益、個人價值和個人的發展,罔顧市場規則和職業道德,采取非正當的手段來獲取私利,以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來實現私利,進而導致部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滋生。

有償新聞是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利己主義傾向的表現。新聞工作者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滿足自身欲望,利用自身職務之便與被采訪單位或個人進行金錢交易。在新聞界,利用金錢和新聞交易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新聞工作者為奪取獨家報道而給新聞知情者或被采訪人費用。另一種是新聞媒體采取不正當手段向被采訪報道對象索取物質報酬的活動。即“有償新聞”形式。有償新聞根據被采訪者的目的不同,主要分為兩種形式:

第一種是新聞當事人或被采訪人需要向媒體刊播有利于自己新聞報道而對新聞工作者給予錢財。比較常見的向新聞工作者賄賂的幾種形式有:

1 為進行宣傳而在新聞發布會,典禮慶典上向新聞工作者發紅包和禮品。

2 用盡各種手段為新聞工作者的報銷交通費、住宿費等工作費用,或以贈送土特產來達到賄賂目的。

3 為新聞工作者給予工作以外的便利,如免費旅游、觀看文體節目。

4 以主辦單位或者聯合承辦的方式,利用多余資金向新聞主管部門領導“好處費”等等。

第二種是新聞工作者主動向被采訪人索要財物。比較常見的幾種形式有:

1 新聞主管部門為新聞工作者制定以有償新聞為手段的創收指標。

2 以“協助”完成新聞的刊播為由,向企業拉贊助。

3 以刊發學術論文或研究成果為誘餌,向學者索取版面費等。

在現實生活中,有償新聞的表現形式還有很多,它的形式與種類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從一開始的“光面正大”的收取,到現在的“暗箱操作”,隱蔽性越來越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不論哪一種形式,它的本質是不變的,就是為了交易雙方達到“雙贏”的新聞與金錢之間的交易。

3.2.2 新聞報道缺乏真實性

近幾年,新聞報道中缺乏真實性,不斷出現虛假新聞?!靶侣劦纳闭f的就是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的本質。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就提出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如果報道歪曲事實,那么新聞的根基就會被動搖,它也就會失去作為社會信息形態存在的必然性。

所謂虛假新聞就是指新聞內容構成不符合實際,有虛構成分,違背新聞的本質的新聞形式。以下列舉了主要的虛假新聞類型:1.主觀虛構、臆造故事。2.隨意發揮、“合理”想象。3.合成人物、拼湊事件。4.張冠李戴、弄虛作假。5.偽造采訪照片和鏡頭。6.更換版面、移花接木。下面是一則近年來比較典型的虛假新聞。

江西《信息日報》2013 年 4 月 7 日刊發一篇名為《流浪 9 年回家瞬間變“富翁”》的報道。這篇新聞中寫到:在 2004 年,溫州人朱景因家境貧窮,出門闖蕩。在此過程中,生意失敗,沿街乞討,更染上了嚴重的肺結核。2013 年,經過治療,朱景病情好轉并回到了溫州。家中的哥哥告知弟弟由于家鄉搞城中村開發他已獲得 700 余萬元的土地補償金。然而《現代金報》卻在之后的報道中指出這是一篇虛假報道,與事實嚴重不符。該男子并非叫朱景,而是應該叫朱景修。

同時,家里的房屋沒有進行過征地和拆遷,因此也就沒有 700 余萬元的土地補償金。而他幾年來一直沿街乞討的說法也是不對的,他是在患了肺結核的病之后才開始乞討的。江西《信息日報》記者并未對關鍵信息進行深入核實,只聽救助站人員只言片語的轉述加之自己的隨意理解就將新聞刊登,日報社也把關不嚴,導致報道失實,讓讀者的關注點轉移到了“拆遷”、“700 萬”等境遇反差較大的地方。

雖然虛假新聞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是本質都是弄虛作假,欺瞞受眾。由于工作疏忽而造成的新聞刊播失誤是不屬于虛假新聞的。因為新聞的傳播失誤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由于新聞對客觀事實的呈現不可能一次完成,第一次的報道可能只停留在表面上,難免存在失誤。但是,如果虛假新聞頻繁出現,那就是新聞工作者他們的職業道德出現了問題。

3.2.3 新聞媒體間的惡性競爭

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新聞媒體也受其影響,逐漸走向了市場化,導致媒體間的競爭加重。媒體的市場化使新聞工作者過分強調新聞所帶來的經濟價值而忽略了其應有的責任感,漸漸演變成一場經濟利益的競爭。然而媒體間往往為了更多的利益,不惜違背職業道德,采用惡性競爭的方式,為吸引更多的新聞受眾,用“新聞炒作”的形式進行報道。

“新聞炒作”是新媒體時代的一種特殊的傳播現象。本文試以《新文化報》的一篇新聞炒作為例,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新聞炒作”的幾個規律。

《新文化報》在 2013 年 4 月 5 日報道過這樣一篇新聞,在長春市財神大廈的市場里,一位老人由于突發腦梗塞倒地不起,有商戶看到后隨即撥打了急救電話。而在這期間有 178 人從老人身邊“跨”過去,只有一名“白衣女子”在旁邊看護?!缎挛幕瘓蟆穭t開展了尋找“白衣女子”的策劃。而經過《工人日報》和新華網等媒體的追蹤報道中發現,事實的真相并非如此,很多人是由于不確定老人摔倒會不會引起腦出血而不敢去扶,并不是“視而不見”.同時由于老人摔倒的地方是主要通道,比較窄,所以就從老人的腿邊“邁”了過去,而不是“跨”過去,這一字之差容易引起讀者的許多誤解?!缎挛幕瘓蟆分赃@樣寫就是為了炒作,因為“老人摔倒眾人救助”遠遠不及“178:1”更賺人眼球,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

這起新聞炒作主要有以下幾個傳播規律在“煽風點火”.

第一,新聞的價值規律。衡量客觀事實能否形成新聞標準的主要依據是新聞的價值。新聞的價值有新聞的時效性、新聞的重要性、新聞的顯著性、新聞的接近性以及新聞的趣味性等幾個方面。新聞工作的客觀規律就是依照新聞的價值來選擇新聞事實。一次性地報道老人救助的事件并無不可,還不能說是新聞炒作。但媒體對新聞后續的跟蹤報道,說明了新聞炒作的基礎是客觀事實構成的。

第二,新聞拓展規律。新聞拓展規律是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新聞時不是單一的視角,而是通過拓展和延伸的視角尋找第二個“落腳點”,進而達到挖掘新聞更多的利用價值。以上述事件來看,雖然“老人暈倒,眾人救助”的消息也有一定的新聞價值,但是,更能吸引人們眼球的則是“178:1”這種冷漠與溫情的社會反差。

第三,傳受互動規律。人類社會的傳播是一種信息共享活動,從傳播的社會性而言,這是一種雙向的社會互動行為。因此,多數的新聞傳播的作用和功能都是雙向的、交互的?!缎挛幕瘓蟆冯S后開展的尋找白衣女子的新聞策劃正是通過傳受互動的規律來進行的,讓新聞受眾與新聞工作者頻頻互動,將單純的新聞事件轉變成一定的社會輿論。

第四,“偏激共振”規律?!皞鞑W研究發現,身處輿論場的個體容易有這樣的傾向:部分人較為偏激的觀點,在交流互動中不斷強化,甚至走向極端,變為群體極化中負面觀點的集體宣泄,從而形成與’沉默的螺旋‘相對應的’偏激共振‘現象”1.在“碰瓷”、“當街毆打老人”、“小悅悅事件重演”等事件的蔓延下,“178:1”這個數字自然能夠吸引新聞受眾的眼球。在這種充滿偏激觀點的社會氛圍下,對這起事件的關注變成了某些人傳播社會焦慮,宣泄對社會不滿的“突破口”,引起極大的社會義憤,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新聞炒作”從表面上來看有幾個顯著特點:首先,新聞工作者為了迎合時下的社會潮流或者為了達到宣傳效果而大肆報道新聞。其次,新聞工作者為了吸引受眾,賺取一定的發行量和收視率,對某些新聞事件肆意報道,添油加醋,隨意編造,嚴重影響社會秩序。歸根究底,所有的“新聞炒作”都是以私立為目的的。

“新聞炒作”是新聞媒體的惡性競爭。雖然新聞媒體間的競爭是必然的,但是惡性競爭則有悖于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靶侣劤醋鳌蓖鶗o社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3.2.4 法制觀念薄弱

我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有一點就是新聞工作者應遵紀守法,在法律范圍內進行工作。但是,近年來,新聞工作者為了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違背職業道德,法制觀念薄弱,突破了道德底線,造成了新聞工作者諸多違法犯罪問題的產生。新聞欺詐和勒索以及新聞侵權就是新聞工作者法制觀念薄弱的表現。

(一)新聞欺詐和勒索。新聞欺詐和勒索主要是新聞工作者利用自身的職務便利,以刊播或禁播相關新聞為由,向新聞當事人或其親屬敲詐和勒索錢財的有悖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違法行為。個別新聞工作者掌握新聞事件當事人的把柄,編寫對新聞當事人不利的負面報道進而以曝光新聞為要挾,敲炸勒索錢財。

或者是新聞工作者有意搜集對新聞當事人有利的報道,借刊播為由索要“好處費”.陳力丹教授通過分析這類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失范案例中提到:“從性質上看,已經由違反職業規范行為向違法行為轉變,這超出了道德自律的限度;從方式上看,由被動收取好處向主動設套明碼標價轉變;從身份上看,由普通記者向記者站負責人轉變;從主體上看,則由個人行為向集體行為演變”1.“《西部時報》甘肅記者站站長馬玉華、山西記者站站長田華伙與《山西市場導報》記者于健康利用的職務便利,以曝光地方干部、企業涉嫌違法的問題相要挾,謀取巨額錢財。其中,馬玉華敲詐勒索他人財物共計人民幣 75 萬元(其中 50 萬元未遂);田華敲詐勒索他人財物共計人民幣 55 萬元(其中 50 萬元未遂)”1.上述案例表明,新聞工作者的新聞欺詐和勒索行為已經突破了道德底線,進入到了違法犯罪的層面。如果新聞工作者不能通過職業道德的自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時,就需要法律來進行他律。

(二)新聞侵權?!靶侣勄謾嗍菆蟮狼趾λ说拿u權、名稱權、肖像權、隱私權、姓名權的行為,新聞侵權的主要特征是在于侵權行為是通過大眾傳播媒體公開發布的新聞、出版小說或者其他文學作品”2.新聞工作者有時為了挖掘新聞真相,經常會采取一些“非正常拍攝”,即隱性報道,這類報道在《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欄目中使用較多。隱性報道是新聞工作者為了獲取新聞真相的過程中,保障公眾獲取知情權而不得已采用的不公開采訪的手段。這種隱性報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把握不好這種采訪的“度”,就會給被采訪人帶來一定的權利侵害,造成新聞的侵權。

新聞報道中,對未成年人的報道,尤其當新聞報道演變為新聞炒作時,會給未成年人之后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在 2013 年報道的李天一案件中,一些新聞工作者并沒有遵守應有的職業道德,在大量的新聞報道中,無視被告方是未成年人,在新聞報道中多次出現其名字和圖像等,由此給李天一帶來的不僅是法律上的侵權,對他以后的生活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同時,在一些深度報道中,有些隱性報道除了侵害被采訪人的隱私權和肖像權外,還可能給被采訪人帶來一些精神壓力和安全隱患。比如在一些社會性報道中,常常會有一些“作證式”的被采訪人和參與調查者。這類報道出現后,被披露人可能會有報復心理,從而采取非正常手段進行報復,給被采訪人帶來一定的精神壓力和安全隱患。

新聞工作者在工作中,往往會為了追求新聞深度而采取隱性報道。但是,隱性報道不意味著要把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隱”去,把法律“隱”去,從而造成新聞的侵權。新聞的侵權行為同新聞的敲詐和勒索一樣,它不僅僅是違反了職業道德,同時也違反了法律,需要法律來進行約束。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