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的基本內涵。
構建國家財政審計大格局的理念是劉家義審計長在2009年3月的財政審計項目培訓班上首次提出的,即整和優化審計資源,避免審計項目的交叉、重復,充分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提高效率,以適應我國的預算制度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使績效審計能夠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對提高政府部門財政資金使用和管理,以及預算的完整性和統一性都具有促進作用,并且對提升自身效率,充分利用審計資源,發揮政府審計"免疫系統功能",都是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所以,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就成為經濟發展、國家財政管理體制、深化改革的必然選擇。
隨著分稅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公共財政體制框架的建立也在逐步完善,逐步形成"大財政審計".由收支審計并重向以支出管理和使用情況的真實性、合法性審計為主的轉變,由主要審計中央本級支出向中央本級與補助地方支出審計并重的轉變,由傳統的財政審計范圍擴展到預算執行審計、部門決算審計等的轉變,從而實現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并推動經濟發展,從政策保證到政策推動,為現代財政政的發展起到"免疫系統功能".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促進財政管理和改革為目的,積極推進建立長效穩定的公共財政框架,加強財政管理監督機制的有效性,發揮其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作用。
二、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1.有效抑制現行財政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是我國財政改革與發展在今后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要努力推進與完善的。建立科學、合理、規范、有效的財政管理體制,不僅能夠規范財政管理本身,而且對公正處理各級政府之間的財政分配關系也能起到重要作用。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就是為了確保國家財政目標的實現,在財政審計管理過程中各相關主體之間的權責制衡制度和運行機制。因此,財政體制中現存的問題,對財政審計管理監督的影響因素依然是存在的,對經濟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如何正確處理現行財政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也就成為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凸現作用的必然選擇。
第一,我國政府在財政事權劃分上的不明確,導致的"越位"與"缺位"現象的出現,使得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的順利進行存在困難。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是這一現象的主要表現。政府的財政政策主要是彌補市場失靈,以便促進經濟發展,而我國政府的財政支出供給范圍幾乎覆蓋了社會生產和消費的各個領域,在宏觀調控方面,對市場的干預,使得政府權限超越市場,運用行政手段對資金、勞動力、原材料等生產要素進行配置,無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致使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同時也給政府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在社會公共品提供方面,由于財政資金不足,無法得到財力支持,使得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基礎科研等方面的發展受到資金不足的制約。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無法得到根本性的、合理性的整治,使得企業預算軟約束與政府預算軟約束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這樣既降低了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也使得政府的財政支出效率的降低。而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財政資金浪費,對財政運行活動的監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運行效率,使得政府間各部門在財政審計運行中形成自我約束機制和相互制衡機制,有效監督。減少對因事權劃分不明確而導致的財政資金浪費,最大限度地提高財政體制運行的有效性。
第二,政府間職責劃分與支出不明確,財務劃分難以規范化,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必要性得以凸顯。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就是對財政運行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監督,提高其效率,而現存的政府間職責與劃分不明確,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就使得財政運行活動存在隱患。對具有"外部性"的公共項目,地方政府間的合理分擔機制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使該項目不能充分發揮其效能,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職權的調整具有多變性,中央稅與地方稅的劃分也不是十分合理,且地方稅體系的改革建設滯后,結構不合理,缺乏主要稅種,導致沒有穩定的稅收收入保證地方財政,只能依靠國家財政撥款,因地方發展差異而造成的不平衡,形成財政支出的差異性,這一系列的問題,其核心就是財政資金的使用缺乏合理性與規范性,在很大程度上,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的作用能很好的彌補這一監督職責,能夠提供包括法規支持、信息技術支持、運行操作、風險控制、綜合保障、考核評價等相關聯的因素,對財政資金的效率使用提供保障。
第三,轉移支付制度的不合理性,一是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還,使得東中西部地區的財力差距明顯擴大,需要財政審計管理監督對財政資金的返還進行監督;二是轉移支付的方式不規范,且缺乏開放性,專項資金轉移支付資金用途在使用中存在不確定性,財政審計管理監督的重要職責就是對資金的使用進行審計、調查、監督,所以,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作用的充分發揮,對提高轉移支付制度管理能起到巨大作用。
2.有效提高政府財政管理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政府財政管理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作為政府實現其職能的重要手段,是國民經濟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體現,對財政分配及相關的財政政策的制定與實行起到重要作用。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具有預警、監控、糾偏、制裁和反饋的功能,對國家財政管理能起到補充監督作用,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強化財政管理。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秉承系統性、客觀性、多樣性,規范和監督政府理財行為,使財政資金能夠規范化和有效化,保障各項財政政策執行過程中的監督,以使其順利進行,規范和約束政府經濟責任,健全和完善政府財政管理體制,加快實現有效政府的建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經濟,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對我國政府的財政管理能力的影響很大,政府財政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個過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向于成熟,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也應隨著這一發展而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發揮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因此,既要滿足政府財政管理的需要,又要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也就有了其應用之所,既是對財政管理的一般性監督,又能提高財政管理能力。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中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對整體財政管理能力提高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各級地區政府的具體情況,在堅持改革大方向的前提下,推動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創新和財政管理能力的提高,走符合國情的改革之路,提高財政管理能力。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也應充分借鑒國際經驗,積極推進財政績效管理,努力提高財政資金的有效性,建立健全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協調監督與發揮財政部門的自主性,同時推進財政審計機制的創新,提高政府財政管理能力,為中國經濟發展助力,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切實可行的財政保障與審計監督機制。
三、我國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的經濟效應分析。
我國現行的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其根本任務就是要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加強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微觀經濟合理有序的快速發展,以確保財政運行活動的真實性、正確性、合法性、完整性和有益性,對財政運行活動中存在的不合法、損失浪費等現象及時糾偏、改正,以促進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以便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監督保障,制約經濟活動中的各種消極因素,有助于各種經濟責任的正確履行和健康發展。因此,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的經濟效應研究就有其必要性,本文擬從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對經濟發展縱向監督效應和橫向監督效應對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分析。
1.縱向監督效應。
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就是對財政運行活動的一種外在監督,而財政運行活動包括財政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是依據國情在特定時期而制定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補貼、轉移支付等手段來調節和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構成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的經濟效應的縱向監督效應,就是中央機關通過對國家經濟運行情況,結合財政政策的特定含義,帶來的"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的指導與反饋,對經濟施加影響,以帶動經濟發展,防止經濟發展偏離正常軌道,促進就業水平的提高,減少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以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v向監督效應是國家在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與相應經濟關系的制約,通過中央對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經濟調節,如"一帶一路"戰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是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戰略,是對經濟發展的縱向效應的表現。
2.橫向監督效應。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構成一個國家對經濟進行監督管理的重要手段,財政政策是整個經濟運行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作為國家履行職能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財政政策,其有效實行對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是財政政策運行的再監督,是對財政政策能夠有效、合理、規范、科學運行的綜合監督和控制,對協調區域經濟平衡發展起到制度上的監督保障。
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形成了諸多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如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產業成長的同構化,老工業基地經濟增長不景氣,區域性貧困導致的貧富差距擴大等,這些是需要國家制定相應的財政政策來實現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目標的。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很難保證財政政策的有效運行且有效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從問題著手,不難發現造成這一系列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內在經濟規律和市場作用的結果,因此,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橫向監督效應就是如何監督財政政策在解決區域差異性上的財政運行活動。固定資產投資水平直接造成了區域差異擴大,"兩個比重"的下降直接弱化了中央政府對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宏觀調控能力,再加上不平等的、不規范的稅收政策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以及各地區間公共服務水平的懸殊差異,通過財政政策的資源配置功能、調控功能、內在穩定器功能,推動社會就業,實現區域經濟的發展。這一系列的區域差異及財政的橫向調節作用,都說明財政審計橫向監督的重要性,是保障政策有效、規范、合理地實現的監督機制。
四、有效促進我國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經濟效應的政策建議。
第一,創新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將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的理念,深化到財稅改革、公共財政體系建設之中,貫穿到財政管理體制、機制建設中,從制度上實現財政資金的安全性、規范性和有效性,構建科學、合理、系統、權責明確、操作規范的財政審計管理監督工作機制。
第二,加快并強化績效審計的監督與管理,落實責任追究制度。圍繞財政審計方式的轉變,從項目合理性到實現程度、預算執行情況、資金使用合規性和合理性,財務管理狀況等進行考評分析,完善績效審計監督體系,進一步規范審計檢查工作,落實對違法違紀責任人的問責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第三,完善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促進經濟發展。對財政運行活動進行的再監督,目的是確保財政政策的經濟效應,所以,防止公共權力濫用,確保財政政策的有效貫徹執行,逐步實現審計監督檢查信息與業務管理信息共享并公開,統一信息平臺,實現網絡監控,建立健全財政審計管理監督機制就是必然的選擇。
第四,加快財政審計及管理監督機制的法制化進程。依法明確績效審計監督的地位、監督范圍、權限以及工作程序、職責等,使得財政審計管理監督能夠依法行政和依法監督、規范監督,做到規范合理的監督財政運行活動,以保障社會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金勇。試論以財政同級審為龍頭的一體化審計模式[J].中國審計信息與方法,2000(6):26-27
[2]劉家義。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家審計:制度保障與實踐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15(9)。
[3]劉家義。在全國審計工作會議暨全國審計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