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態審計理論框架初探
摘要:生態審計是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關系的一門交叉性學科,它將成為審計的新興領域。本文從可持續發展理論、生態經濟學、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和外部經濟理論方面梳理了生態審計的理論基礎,界定了生態審計的科學內涵;并從“受托責任論”、“生態監督論”和“綠色發展論”三個方面分析了生態審計的動因;最后從總體功能和具體功能兩個層面闡述了生態審計應發揮的作用。
關鍵詞:生態審計;理論基礎;動因;功能;生態環境
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形勢十分嚴峻,生態風險不斷凸顯,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制約著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環保部2015年3月發布的《全國環境統計公報》(2013年)顯示,全國廢水排放總量695.4億噸,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達到2 043.9萬噸,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共計32.8億噸,當年共發生712起突發環境事件。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隨后,黨的十八大又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币虼?,生態審計的實施對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意義重大。
遺憾的是,國內關于生態審計的學科體系尚未建立,對生態審計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而且很少有文獻對生態審計的理論基礎、內涵、動因和應實現的功能進行研究,但這些都是深入開展生態審計研究的理論前提。鑒于此,本文從生態審計的理論基礎、內涵、動因和功能展開研究,希望對生態審計的研究奠定一定基礎。
一、生態審計的理論基礎
(一)可持續發展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在人口、資源、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在不損害任何人利益的前提下實現發展目標。它要求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即將忽略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方式轉變為綜合考慮社會、資源、生態環境的經濟增長方式,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要確保生態環境不被侵害,最終實現經濟和生態環境共同發展。
根據可持續發展理論要求,人們必須轉變以往鋪張浪費的生產、生活方式,在生態環境允許的范圍內重新確立消耗標準。因此,在可持續發展理論要求下,生態審計必須通過監督、評價、鑒定等職能來幫助人們改變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實現人、資源、環境和經濟之間的和諧發展。借助生態審計的開展,保護資源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尋求經濟發展的平衡點,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理論是生態審計的基本理論基礎。
(二)生態經濟學理論
生態經濟學最早被稱為污染經濟學或公害經濟學,是一門由生態學和經濟學相互耦合而成的復雜學科,它主要圍繞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協調發展進行研究,目的是促進社會經濟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生態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除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外,還包括生態恢復、環境破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