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審計是國家審計的永恒主題,財政工作對保障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性,決定了財政審計在政府審計工作中的基礎地位。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財政審計工作面臨著新課題、新任務,需要進一步拓寬思路,創新方法,深化內容,使之更好地發揮服務國家治理、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深刻認知財政審計面臨的新常態。
2015 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發展方式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
經濟新常態催生了財政新常態。
財政收入增速趨緩成為新常態。提高收入質量,培育新型財源,統籌盤活存量,深化稅制改革,保障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是財政現實的任務。
財政支出壓力增大成為新常態。促進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優化,保障民生支出重點,提升財政供給水平,是財政必然的選擇。
強化財政績效管理成為新常態。以績效理念統領改革,增強預算的法治性,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加強全口徑預算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和放大效應,是財政改革的重點。
強力防范財政風險成為新常態。嚴控政府性債務增量和償債風險成為重要任務。
財政經濟活動的新常態,勢必會對財政審計工作帶來深刻影響,充分認識財政經濟活動出現的新常態,對于創新財政審計工作,進一步發揮財政審計在新常態中的作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新常態下財政審計的新定位。
審計新常態下的財政審計工作,要深刻把握財政經濟活動新常態的內涵、特征,圍繞“發展、改革、法治、反腐”的主題以及各級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從全面深化改革、宏觀調控創新、鞏固發展成果的角度,把握方向,理清思路,明確目標。
新常態下的財政審計工作,要認真分析和思考財政經濟活動新常態對財政審計的目標、內容和重點、組織方式、評價標準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盡快建立起與財政經濟活動新常態相適應的新的財政審計思維方式、組織運行模式、評價體系,推動財政審計工作上一個新臺階。
新常態下的財政審計工作要把推動和落實各級政府引領財政經濟活動新常態的目標任務、各項舉措,作為財政審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針對出現的問題及時提出建設性意見,促進財政經濟活動新常態下各項任務的完成。
2014 年以來,國務院就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改革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等方面,發布了一系列政令。新《預算法》于2015 年開始施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做好新時期的財政審計工作,必須認真貫徹宏觀調控的戰略方針,密切關注財稅改革形勢和政策執行情況,努力推進財政審計全覆蓋。
三、新常態下財政審計的新對策。
一是“全面審”與“重點審”相結合,把握好審計范圍?!叭鎸彙本褪菍崿F“全口徑”審計,全面覆蓋財政四本預算,不留空白點,通過審計確保四本賬收支真實,促進預算法的貫徹落實?!爸攸c審”就是圍繞新常態下國家和本地區財政活動的重點,以此作為財政審計的目標和重點任務,準確定位,精準發力,揭示新常態下財政收支活動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從體制、機制和制度層面提出改進建議,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積極作用。
二是“收支審”與“政策審”相結合,把握好審計內容。財政審計過程中既關注財政收支的真實性、合規性,又跟蹤審計財政政策實施的效果,特別是監督檢查當前財政部門實施的財政政策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方面的政策所發揮作用的情況,揭示和反映財政政策不落實或落實不到位問題,糾正政策不落地現象。
三是“存量審”與“增量審”相結合,把握好審計重點。財政審計中既要關注本級財政和預算單位審計年度財政增量資金的撥款進度和使用績效,也要關注以前年度財政結余形成的存量資金,督促財政部門及相關單位及時清理長期掛賬和未結款項,確保財政“沉淀”資金得到充分利用。
四是“事中審”與把握好審計方式?!笆潞髮彙毕嘟Y合,把握好審計方式。
適應新常態下加強宏觀調控和防范風險的需要,財政審計人員要在以往事后審計的基礎上,積極發揮財政審計的建設性作用,緊緊圍繞財政部門和預算單位貫徹落實預算法、減稅降費、增加民生和基礎建設支出、地方債置換、加強財政資金績效管理等各項舉措,加大事中審計和過程審計的力度,通過跟蹤檢查財政舉措的實施動態和進展情況,及時發現和整改存在的問題以及潛在的風險隱患,力爭把問題解決在初始階段,并為政府主管部門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措施,完善制度規定提供依據。
五是“傳統審”與“計算機審”相結合,把握好審計方法。
新常態下,維護經濟安全、防范財政風險成為財政審計的重要任務,在開展財政審計工作中 , 應該在充分重視傳統審計作用的前提下,將傳統審計手段與計算機審計方式有機結合,實現優勢互補,更好地開展審計工作。
要積極探索財政聯網審計,充分運用AO 現場審計實施系統進行數據采集、轉換、關聯、計算、比對,并根據審計經驗對結果數據推理、判斷、分析,從中找出風險隱患和問題疑點,對照法規加以確認和證實,以確定其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