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十二五”審計工作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要“全面推進績效審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財政資金和公共資源管理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構建和完善績效審計評價方法體系”.[1]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績效審計僅僅停留在通過對財務數據進行簡單分析的階段,尚未形成系統的、切實可行的審計體系。完善和發展績效審計理論和實務指南,能夠督促國有企業更好地履行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實現國有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一、國有企業績效審計狀況
我國理論界關于績效審計的研究始于 1982 年。1985 年中國審計學會在長春舉行,標志著績效審計進入我國審計的范疇。20 世紀90 年代國有企業審計向內部控制和績效兩個領域擴展。從政府審計來看,我國績效審計先后經歷了經濟效益審計、離任審計、承包經營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客觀性審計、任期審計等過程,各發展歷程均與當時的經濟發展和政府要求密切相關。[2]
二、國有企業績效審計中存在的問題
1、績效審計意識薄弱
績效審計在一個國家和地區受重視的程度,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審計發展水平的高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人對績效審計漠不關心,對什么是績效審計、績效審計審什么、如何審?一無所知,有的人認為績效審計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不適合咱們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甚至還有的人認為,目前我國根本不具備進行績效審計的條件,沒有能力開展績效審計。因為國內大部分人對績效審計知之甚少,壓根就不知道開展績效審計對國家、企業的意義何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績效審計的發展。
2、審計法律法規制度不完善
1994 年頒布的《審計法》明確規定:“審計機關對國家憲法、法律法規范圍的財政財務收支的效益性進行審計監督的職責?!?006年修訂后的審計法、財政部、國資委等部門印發的《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規則》、《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以及 2010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明確確定了國有企業績效審計評價的內容,包括:企業盈利狀況、債務狀況、資產狀況和可持續發展狀況等。這些文件的出臺,為績效審計工作的深入開展、規范企業績效評價行為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未專門提到國企績效審計方面的具體問題,截至目前,各級國家審計機關對于國企績效審計到底審什么、怎樣審、如何衡量、審出什么問題等都尚不明確,急需一個全面、完整和系統的國企績效審計的法律法規體系。
3、績效審計仍偏重于對財務相關指標的審計和分析
從目前國有企業績效審計的實踐來看,績效審計評價主要采用凈利潤率、資產負債率、資本保值增值率等常見的財務指標來評價國有企業的經營績效。很多國有企業對管理績效的評價尚未開始,即使已經開始,也主要從企業發展戰略的確立與執行、經營決策、基礎管理、人力資源、行業影響、社會貢獻等方面進行定性分析和評判。[3]顯然,這種做法已經無法滿足各方對受托經營的公共財產經營績效的了解需求。
4、績效審計的審計力量缺乏
一方面,相比較而言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國有企業經營戰略發生轉變,面臨的經營更加復雜,績效審計范圍拓寬、內容增多,審計層次提高,目前的審計機關隊伍難以勝任。另一方面,績效審計的特性決定了其所涉及的事項,復雜、多學科知識交叉,需要審計人員進行大量的基礎性工作。這些工作技術含量高、專業化程度高,需要一支對審計制度了解、熟悉審計政策并能夠運用信息化手段處理審計業務的專業化隊伍。
三、完善陜西省屬國有企業績效審計的對策
1、建立和完善績效審計法律法規體系
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經驗,首先要規范績效審計的概念、標準和實施范圍等內容,以指導和推進績效審計工作。待發展到一定程度,形成完整、翔實的法律法規體系。其次,從本省實際需要出發,進一步明確和規范績效審計內容、組織形式、審計程序標準、方式方法和報告格式等,制定出可操作的績效審計實施規則和報告規則,為本省各級審計部門推行國有企業“3E 審計”提供實務指導。
2、擴大績效審計的視角
一是,要從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調整優化結構布局、建立國有資本預算制度等方面入手,著力于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二是,通過查找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隱患,要改進生產技術、更新機器設備、變更經營模式,提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增強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確保國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
3、創新績效審計工作方式
首先,創新績效審計組織方式。結合國家審計中的多種審計方式,協調各種審計資源和要素,大力加強績效審計力度,提高績效審計的效果和影響力。對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中的普遍性、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要不斷增加專項審計調查的數量,著重分析問題產生的制度、體制、法律、經濟結構原因,為國有企業提高績效營造良好的環境。[4]
其次,不斷改進績效審計方法。對于不同領域的國有企業績效審計的側重點不同,具體如表 1 所示。另外,審計人員在審計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時,應當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風險評估過程,采用自上而下的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分析企業整體層次和業務層次的兩方面的風險,從而確定企業存在重大風險的主要方面。同時,要積極探索計算機環境下從賬目轉向數據的審計方法,研發適用于不同審計對象的審計軟件,提高企業績效審計工作效率。
4、加大績效審計人力資源儲備
企業績效審計工作綜合性強,對審計人員的要求較高,要在保證職級、學歷、專業的總體平衡的基礎上,培養一批審計業務熟練的骨干人才:一是強化學習培訓,持續提高學習能力。二是在重要績效審計項目中推行“主審招標”制度,增加主審述職、民主測評等內容。同時,通過輪崗鍛煉使年輕干部在較短的時間接觸到各方面的審計業務,提高綜合能力。[5]三是通過業績考核、民主評議、擇優聘用等方式選拔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充實到目前的審計隊伍,以增強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
通過對國有企業績效審計的研究,有利于督促國有企業更好地履行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從而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
【參考文獻】
[1] 審計署 . 審計署“十二五”審計工作發展規劃 [Z].2011.
[2] 宋常,吳少華 . 我國績效審計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 [J].審計研究,2004.2.
[3] 周鵬 . 神華集團績效審計研究 [D]. 蘭州:蘭州大學,2014.10.
[4] 黃愛華 . 國有企業績效審計的內容和方法 [N]. 中國審計報,2012.5.
[5] 滕雪 . 國有企業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D]. 北京:北京工商大學,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