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X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狀況探究
【第一章】新農村社區建設困境分析引言
【第二章】相關概念及我國農村社區發展歷程
【第三章】X縣新型農村社區發展現狀
【第四章】X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五章】解決欠發達地區新農村社區建設問題的策略
【結論/參考文獻】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優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3 X 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現狀
3.1 X 縣基本概況
3.1.1 經濟狀況
X 縣隸屬 S 市,位于其東北部,總面積 1025 平方公里,總人口 46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39.3 萬人,轄 4 鎮 11 鄉 1 區,330 個行政村,是省政府確定的 30 個欠發達縣之一,連續多年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X 縣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業人口所占比重較大,經濟基礎和產業基礎均較為薄弱。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 2014 年以來,X 縣城鎮人均收入分別為 15983 元、17821 元、21919 元、2406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 3547 元、3995 元、4756 元、5239 元,雖然收入在逐年穩固提升,但是每年仍在 S 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水平之下,由此可見,X縣整體經濟水平仍低于 S 市平均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農村經濟水平較低,城鄉仍存在著較大差距。
3.1.2 地理狀況
X 縣地屬太行山淺山區,由平原、丘陵、山區三種地勢組成,從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呈階梯狀分布。東部為平原,中部地區丘陵起伏,北部是群山環抱。海拔最高點為 960 米,海拔最低點為 75 米,相對高差 885 米。由于當地土質適中、土層深厚,適合農業及種植業的發展。
3.2 X 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現狀
3.2.1 X 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現狀
自 2010 年以來,全縣開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25 處,其中基本建成 6 個,初具規模的 10 個;共竣工住宅樓 252 棟,面積 125 多萬平方米,在建住宅樓 56 棟,面積近 28 余萬平方米,37 處新建社區服務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竣工面積達 500 多萬平方米,累計完成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投資 160 余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資 56 億元,共修建道路 977.27 公里,供排水排網 175.78 萬米,架設電力線路 60.63 萬米,建成圖書館 16 個,娛樂健身場地 16 處,建設社區服務中心16 個,主要涉及計生、戶籍、醫療、養老等便民窗口,為社區農民提供便利。
3.2.2 X 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經驗
3.2.2.1 統籌規劃,分類推進建設
X 縣根據其地理特點,因地制宜,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分為平原、丘陵和山區三個模式。在平原地區主要采取"集鎮型"社區和"一村一社區型"社區的建設模式。
"集鎮型"的社區主要由"城中村"及鄉鎮政府所在地附近的村落整合而成,這類社區普遍是村集體經濟較為發達,這類社區水、電、暖、道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和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相對完善。"一村一社區型" 的社區主要是將原來的村莊集合為社區、原來的村委會變為居委會,社區居民全部為原來的村民,村民間原本熟悉認識,增加了他們的歸屬感和凝聚力,通過激勵和引導,使他們參與到社區建設及社區管理中,實現社區村民自治。由于丘陵山區地帶地理環境較為特殊,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經濟結構單一,村落分布較為零散,聚居度不高,有的地方七八戶、十幾戶在一起,并且這些地區交通相對不便,信息傳遞較慢,當地農民思想觀念較為保守,社會變遷慢,流動性不強,因此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推進較為緩慢。當地鄉鎮政府根據本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以轄區內現有行政村分布為主進行調整,并結合當地地理環境的特點,采取"行政村合并型"社區的建設模式。
3.2.2.2 尊重群眾意愿,穩固推進建設
農民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他們是否愿意"上樓"直接關系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能否成功。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從開始的方案出臺、建設規劃的擬定、到建設模式、戶型選擇、社區管理等,都充分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讓農民群眾參與建設、監督,實施不搞強迫命令、不搞強迫拆遷,使農民群眾主動參與到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實現由"政府推著群眾走"到"群眾推著政府走"的轉變。
3.2.2.3 提高服務,先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為方便農民生活,社區在建設前期均將公共基礎設施及其公共服務配套措施規劃為一期工程。多數鄉鎮政府為有效利用其所在地的區域優勢,從其所在地村莊開始試點建設,改造并完善原有的水、電、暖、道路等公共基礎設施,統籌考慮現有學校、醫療機構的分布情況,整合教育、醫療設施,提升其公共服務水平,不僅可以減少投資,還可以方便群眾生活。
3.2.2.4 結合民俗特色,建設生態宜居社區
在堅持全縣統一發展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經濟、地理位置等實際情況,將現代民居設計與當地文化特征相結合,充分體現鄉村特點,尤其是有區位特色、歷史文化積淀的村落,實現社區建設與歷史民俗的有機統一,建設經濟、生態、文明三合一的新型農村社區。同時,除了對新型農村社區的房屋構造、水、電、暖、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還對社區外部進行綠地景觀等生態設施完善,打造生態宜居新社區。
3.3 調查問卷的設計
調查問卷指標設計如下:
第一,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局笜税ǎ耗挲g、學歷、戶口性質、所從事的職業、家庭年收入等等,并根據需要調查的數據,針對這些指標設定合理的選項。
第二,社區建設的狀況?;局笜税ǎ簩?X 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否滿意,社區建設是否帶動了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是否增加,對土地等經濟補償是否滿意,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是否齊全、是否經常維護保養,各項公共服務是否便民,農民是否能夠實現就業等等,并根據不同的指標設制合理的選項,確保數據的有效性。
3.4 X 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查結果
為客觀、真實反映 X 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對 X 縣己入住新型農村社區的部分農民的進行走訪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 1000 份問卷,回收 916 份有效問卷。
調查問卷經統計顯示,多數被調查者對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滿意度較高,占有效樣本的 88.9%.在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方面,62%的被調查者認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認為對家庭增收有幫助的占 39.8%,認為對家庭增收幫助不大的占 13.5%;對于資金補償方面,多數人認為房屋拆遷補償資金較少,回遷安置費用較高,占有效樣本的 60%以上;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建設方面,社區農民普遍認為公共基礎設施較為齊全,并能夠定期進行維護保養,交通狀況良好,水、電、暖等能夠及時得到供應,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教育等公共便民服務工作的展開,使農村社區居民在生產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得以解決,讓農民不出社區就可以享受到相應的服務,被調查者均表示非常方便;在社區環境方面,社區環境衛生得到了全面改善,但由于物業管理不到位,部分社區街道、公共衛生、還存在臟亂差的現象;在失去農民再就業方面,約 16%的農民在家自主創業,帶動大概 38%的農民實現了就地轉移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