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X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狀況探究
【第一章】新農村社區建設困境分析引言
【第二章】相關概念及我國農村社區發展歷程
【第三章】X縣新型農村社區發展現狀
【第四章】X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五章】解決欠發達地區新農村社區建設問題的策略
【結論/參考文獻】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優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4 X 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
4.1 資金投入不足
新型農村社區的開發建設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及源源不斷的財力支持,因為其不僅需要拆遷改建村莊、補償土地征收費用,還要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及其配套設施。
雄厚的財力支持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能否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城市近郊區和非農產業較為發達的地方,有雄厚的財力支持,其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較為成功。
隨著 X 縣社區建設地日益深入,資金不足的問題逐漸突現,并成為了影響 X 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首要問題。Y 鄉是最早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鄉鎮之一,據測算在 Y 鄉建設一個小型社區,只水、電、暖、路等公共基礎設施的費用就至少需要400 多萬元,再加上房屋拆遷、征地補償及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各項費用,平均一個社區需要投入 2500 萬元左右。Y 鄉是這樣,X 縣其他鄉(鎮、區)也是這樣,有的鄉(鎮、區)地處山區,周邊群山環繞,需要投入費用會更高。這對于一直屬于國家級貧困縣的 X 縣來說壓力很大。X 縣以農業生產為主,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農民收入相對較低,位處山區的鄉(鎮、區)農民收入更甚,當地政府的財政資金也嚴重不足,無法將更多資金投入到新型農村社區開發中。根據 X 縣在建新型農村社區項目調查顯示,部分鄉(鎮、區)在進行新農村建設時貸款額度較多,這不僅加大了當地政府的負擔,同時也可能會產生豆腐渣工程等質量安全問題。X 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當地政府和農民雙方的投資,政府財力匱乏與農民資金不足,更加大了 X 縣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困難局面。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點和主體部分應該是傳統農村社區,但當前X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主要在平原鄉(鎮、區)或縣城周邊村落開展進行的,從而阻礙了 X 縣全面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開發發展速度。
4.2 土地征收與補償不合理
從古至今,農民都以土地為命脈,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資產和保障,農民的生存和發展主要依靠土地。對于農民而言,他們最關心的無外乎是耕地和宅基地。
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其實是將具有獨立產權的宅基地換取了沒有產權的住宅,意味著農民要放棄宅基地及覆在其上的建筑。而根據農村征地政策的規定,政府只需對房屋予以補償,而對于宅基地很少甚至不予補償,這使得有些地區的農民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產生反抗情緒,導致建設暫時擱置。一些較發達地區政府資金相對雄厚,對農民的補償標準較高,能滿足大部分農民的要求,該地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開展較為順利。而 X 縣政府資金不足,農民對征地的補償要求較高,且 X 縣大多數農村居民認為是私有財產,征地補償如果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社區建設就難以順利進行,增加了建設的難度。據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農民認為宅基地是私有財產,占有效樣本的 96.3%,有 110 戶農民對征收宅基地補償滿意,占比為 12%,有180 戶農民對征收宅基地補償較為滿意,占比為 19.7%,有 626 戶農民對征收宅基地補償不滿意,占比為 68.3%.經過走訪調查了解到,86%的農民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最為關注的問題是房屋拆遷、宅基地出讓補償標準、新社區房屋的購買價格、分配方案及產權歸屬問題最為關心,其中關心房屋拆遷和宅基地出讓補償標準的農戶又占此部分的 83.9%.由此可見,X 縣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首先要解決好土地征收過程中的房屋拆遷和宅基地出讓補償這個問題,否則農民可能會對土地整合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心存抵制情緒,增加政府與農民間的矛盾,阻礙農村經濟發展。
4.3 失地農民就業困難
農民從村莊進入社區后,農民原有的承包土地,會進行進一步整合,進而會使耕種所需人員的減少,這些失地農民如何就業成為了突出問題。一些較為發達的地區,當地大部分農民具備了一定的非農產業基礎,如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等等,務農已經不是他們生活的必需職業和主要的經濟來源,所以這些地區在進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時,基本不會產生農民進入社區之后"如何安置、如何就業"的問題,而農民生活方式如何轉變即"安居"問題成為這些地區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由于在建設過程中產生的矛盾較少,因此這些地區容易取得成功。但 X 縣作為欠發達地區,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缺乏非農產業支撐,務農是當地農民生活的主業和主要的經濟來源。據調查顯示(如表 1),X 縣適宜勞動力人群主要集中在 18-60 周歲,在調查的 916 人中,18-25 周歲 122 人,26-40 周歲 243 人,41-60周歲 551 人,由表 4-1 可知,18-25 周歲人群主要為學生,占總樣本的 9.5%,26-40周歲人群主要外出就業,占總樣本的 38.3%,41-60 周歲的人群主要在家務農,占總樣本的 46.3%.由此可知,多數年輕人要么仍在上學,要么外出務工、就業,主要是40 、50 歲以上的大齡農民在家務農,他們年齡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種地以外的生活技能,由于當前用工單位對文化、年齡、技能的要求較高,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這些人員一但失去土地,就可能會面臨著無地種、無班上、無收入、無社保的困難局面。所以 X 縣在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應當正確認識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如果只把它看成是把原來分散居住的農民集中進來住進樓房里、將原來的多個村落合并成一個村落的簡單問題,那么必定會出現無地種、無班上、無收入、無社保的四無農民,影響社會的安定。
4.4 公共服務水平較為落后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讓農民享有正常的教育保障、醫療衛生保障、文化保障等公共服務。使社區內的農民能夠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是建設新社區的重要內容,也是順利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保障。
經走訪調查,社區內基本均設有便民服務窗口,但服務窗口項目較少,多數只能提供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戶籍警務、計生等幾個方面的服務。問卷調查統計顯示,6.4%的人認為社區建成后,可以享受到同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74.7%的人認為和未建設前一樣,18.9%的人認為與城市的差距很大。在較發達地區,因其有雄厚的資金支持,新型農村社區的公共服務水平發展較快,能使當地居民基本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但有些欠發達地區的社區公共服務還不能實現城鄉均等化發展,社區內的農民無法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X 縣由于新型農村社區基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發展相對滯后,與較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4.5 缺乏有力的產業支撐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除了要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是要改變農民的生產方式,增加他們的收入,而要實現這個目的必須要有有力產業的支撐。只有突破產業發展的瓶頸,發展有力產業,解決好社區入住農民的就業問題,才能使農民得到滿意,增強社區的吸引力,使農民無后顧之憂,自愿"上樓".
而 X 縣因受其經濟、地理等條件的制約,工業、旅游業、服務業等支柱型產業發展較為緩慢,仍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兼具傳統種植業、養殖業,且效益都很低。問卷調查統計顯示,21.6%的農民認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73.5%的農民認為社區建設經濟水平與原來差不多,沒有什么變化,4.9%的人則認為經濟水平反而有所下滑。經走訪了解到,由于當地以農業、種植業生產為主,周邊無工廠或原招商引資落地工廠因優惠政策、合同到期而搬遷,且農民收入較低,周邊只有服裝、食品等生活必需品零售業,工業、旅游業、服務業等支柱型產業非常少,經濟基礎薄弱,加之,部分農民因征地而收入降低,致使新型農村社區建成后,經濟并未有大的發展,甚至還有所下滑。在全縣經濟基礎薄弱、產業基礎條件較差、二、三產業較為落后的大環境下,新建社區經濟更缺少產業支撐,致使吸納勞動力就業和促進農民增收的能力不足,不僅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建設的進行,還限制了部分農民的就業、無法保障農民的權益,可能形成不利社會安定的因素。
4.6 社區組織缺乏有效管理
問卷調查統計顯示,13.3%的人認為大部分社區事務能夠實現村民自治,58.1%的人認為一些能實現村民自治,28.6%的人認為不能實現村民自治,各項社區事務仍然由社區組織決定。部分社區"兩委"主要負責人重合,所擔職能難以區分,可能出現"絕對話語權"現象,所以致使未能真正實現農民的自治。經走訪村干部調查了解到,新型農村社區建成后,社區居委會雖在名義上取代了原有的村委會,但是由于原有的利益格局并未打破、原有人事制度并未進行調整、社區居委會職能轉變不及時,仍然執行原有村委會的職能,如自行解決社區事務、日常管理和村干部報酬等相關經費仍由村或社區承擔等等,對社區的有效管理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同時,政府對社區事務的過多干預,使得社區組織在自治、自愿方面受到限制,社區組織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4.7 社區文化建設的缺失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群眾越來越關注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的強弱是反映當地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而農民受農村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文化缺失嚴重、城鄉教育資源差距拉大,這不僅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降低了農民的幸福感和和諧感。
經走訪調查和問卷調查統計顯示,87.3%的人認為城鄉基礎教育方面差距較大,雖然 X 縣教育辦學的硬件條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由于當地農村學校的基礎教育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師資力量缺乏、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教師收入不高等原因,制約了當地教育的發展。社區文化建設方面,53%的人由于平時需要工作、上學、務農、照顧孩子老人等原因,未參加過社區舉辦的文化活動和未使用過圖書室等社區建設的文化設施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X 縣的新型農村社區文化娛樂設施比較簡陋,圖書室、文娛活動室等文化設施少有人光顧,各類文化活動舉辦不多,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單一。社區信息化建設方面,由于農村 40 以上農民居多,他們思想觀念較為保守,文化水平不高,計算機操作水平有限,不懂農業信息化和產業化經營,直接影響先進技術的推廣及普及,間接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