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從金盾一期工程至今,公安信息化建設已有十幾年,建設了大量的軟件系統,2014年全國公安廳局長會議上,更是提出了基礎信息化作為公安工作四項主要工作之一?,F在,公安信息化建設不只是將公安工作簡單無紙化,而是全面考慮在現有信息化建設成果基礎上,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業務流程再造,進而引導公安工作改革。需求分析對軟件項目的影響度高達80%~100% ,是軟件工程第一步,為后續軟件設計、編碼、測試、應用和維護奠定基礎,也是項目建設進行招標的依據、驗收的標準和應用維護的資料,因此做好需求分析是公安信息化建設成敗的最關鍵一步。但當前公安信息化人才較為薄弱,計算機類相關專業較少,對于需求分析認識的不足和不專業,存在甲方較少參與需求分析,有些項目上級機關建設,沒有實際用戶基層民警參與等情況,出現需求分析簡單化、模糊不清等現象,甚至有應用目的不明、無整體規劃、不共享[1]和技術落后等問題,導致經費投入巨大,但軟件不符合實際應用需求,成效甚微、事倍功半和進度緩慢。
需求分析是對軟件用戶的應用目的、需求和意圖進行分析的過程,用文檔的方式詳細描述系統建設目標。軟件需求一般分為業務需求和系統需求(圖1),業務需求是用戶對軟件應用的需求,系統需求是軟件技術上的需求。
一般的公安軟件需求包括:建設背景、項目建設目的、設計方案及主要性能指標、業務流程描述、系統主要功能、模塊設計思路、與各系統對接需求、技術性能指標等。
需求分析首先要限定好業務范圍,業務范圍越大,開發成本越高、開發周期越長。首先確定軟件涉及的所有用戶類型,用戶一般包括各級公安機關的數據錄入民警、審批民警、數據統計研判民警和系統管理員等。根據用戶所提需求和用戶管轄及能協調的業務范圍開發軟件,避免開發了一些自認為很好的功能后,卻無人使用。其次要考慮項目的投入資金和承建單位的實力水平。業務范圍不能貪多貪全,要在能力范圍和時間期限內,工作有所成就,再分期建設逐步迭代。需求分析過程(圖2)一般包括需求獲取、分析、編寫、變更、驗證、管理等。乙方對獲取的需求進行分析、編寫需求規格說明,并請甲方評審、驗證,對需求的變更和不同用戶提出具有矛盾性的需求進行管理,由用戶根據功能模塊對業務的影響程度和使用頻率等因素確定需求的優先級別。
需求獲取方式有開調研會、跟班作業、調查問卷、查閱工作記錄等。需求分析工具和用例是提高需求分析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常見的需求分析工具有Axure RP 、StarUML、Microsoft Visio、FreeMind,使用工具可有條理地處理大量復雜需求,可清晰描述業務流程,可快速構建軟件界面原型。每個功能模塊使用常見的例子描述,用戶能直觀地對需求進行探討,使需求分析事半功倍、避免誤解。
公安工作根據法律和內部規定開展,各系統有不同的業務需求,并隨著工作規則會不斷改變,但由于當前公安信息化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應用軟件已涵蓋公安工作各方面,各系統共享與協作技術架構(圖3)基本成型,因此各系統有著共同的基本系統需求。
公安軟件基本系統需求:符合公安軟件建設相關標準,實現全警共享;為確保信息生產系統正常運行,所有數據共享交換通過資源庫進行,生產系統之間不交換數據;服務平臺通過Web服務接口對各個業務系統提供應用服務;系統須定時報送日志到安全日志審計系統,做到事后有跡可查。
整合Web服務特點:業務系統整合調用Web服務越多,功能越多,可用性越低(調用i個Web服務,Web服務可用性是P,業務系統可用性P=P×P×…×P,0
架構特點:目前大部分系統采用B/S架構,在使用過程中需下載大量插件,影響了網絡性能,不同的系統對瀏覽器版本又有特定要求。因公安辦公電腦相對固定,在系統較復雜的情況下,建議使用C/S架構或兩種架構結合使用。
建庫部署特點:如法律或公安內部有統一規定的事務型業務系統,可將建庫盡量向上級部署,確保規范和共享;如是研判系統應盡量向下級部署建庫,確保本地應用的靈活和創新;如系統的數據傳輸對網絡帶寬要求不高,可盡量向上級部署建庫,反之向下級部署;越是基層,信息化的人才越薄弱,能上級部署的,不往下級放。
四、需求分析案例。
下面以廣西公安案事件視頻管理系統為例,描述軟件需求分析過程。
(一)尋找用戶角色。
成立項目小組,區廳科信部門牽頭,治安、刑偵等業務部門為成員單位,各級公安機關相關單位參與。
(二)獲取需求。
需求獲取方式:多次召開調研會議,一線民警廣泛參與,聽取意見與建議;邀請專業的系統集成公司、軟件廠家技術人員參與討論;使用需求分析工具構架軟件模型界面,開展研討。
業務范圍:建設全區各級公安機關用于存儲、共享和分析案事件視頻圖像線索及證據的管理系統。
用例分析舉例:民警辦案時在警綜平臺錄入案事件信息,同時向案事件視頻管理系統錄入線索視頻圖像信息。
(三)需求規格說明書(簡略)。
1. 建設背景。
全區警綜平臺已運行使用4年,實現了全區的案事件文檔信息統一管理,但視頻圖像信息未能統一存儲管理,易丟失、不共享,隨著全區視頻監控攝像頭日益增多,案事件視頻圖像信息的統一管理需求已非常迫切。
2. 建設目的。
全區各級公安機關應用本系統存儲、共享和分析案事件視頻圖像線索及證據,提升民警對事件視頻圖像信息的共享和研判能力,提高民警辦案效率,規范民警執法。
3. 設計方案及主要性能指標。
(1)目標任務。
各級公安機關分級建立視頻圖像信息數據庫,采取視頻圖像信息集中存儲和分級分散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對視頻圖像信息進行整理、分類存儲,并建立索引摘要。同時,與警綜平臺、警用地理信息平臺等公安現有各系統進行對接。
(2)設計要求。
系統為三層結構,分別為資源層、管理層、服務層。
(3)建設原則。
標準性、高可靠性、先進性、安全性、可維護性、可擴展性、經濟實用性、易操作性。
(4)建設目標。
由于視頻所需存儲空間較大、傳輸帶寬較多,因此在區、市兩級建庫,系統部署在兩級信息中心云計算硬件架構上,系統采用Client/Server/Data Base Server三層結構,基于J2EE架構開發,使用Oracle10g數據庫。
4. 業務流程描述。
區、市、縣、派出所四級公安機關職責分工及工作機制(在此省略)。
5. 系統主要功能。
資源上傳、資源標準化、結構化描述、資源搜索、資源瀏覽、資源下載、資源評論、審核發布、資源統計。
6. 模塊設計思路。
本系統是警綜平臺子系統,與執法辦案系統構成完整的案事件信息采集系統。各模塊邏輯應與執法辦案系統對應。
7. 與各系統對接需求。
抽取警綜平臺案事件基本信息和標準地址庫,抽取人事系統機構代碼和警員信息,作為系統標準基礎數據。
調用警用地理信息平臺地圖服務,調取PKI/PMI接口進行系統登錄驗證。向資源庫提供數據接口,共享數據。向安全日志審計系統報送日志數據。定制Websevice接口對外共享各種服務。
8. 技術性能指標。
單臺應用服務器支持200個并發用戶。用戶服務最大時延不大于3秒。民警能在5分鐘內完成結構化描述數據錄入。
(四)需求管理。
再次組織評審、驗證,進一步完善需求規格說明書。如有基層民警提出在本系統應能修改案事件基本信息,經項目小組研究,如修改案事件的基本信息,將使本系統與執法辦案系統信息不一致,因此不采納該需求。
五、結語。
在軟件工程的各個階段中,需求分析是用戶和軟件開發方都重度參與的一個階段,溝通難度較大,雙方都必須重視。每個類型的用戶角色對同一軟件功能的需求有可能不同,所有的角色都參與需求分析才能確保軟件符合實際需要。各方都應重視學習和研究需求分析流程及方法,公安信息化建設才能順利高效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李師賢,張珞玲。需求分析的常見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計算機工程,2002 Vol.28 No.1 6- 8.
[2] 王電。公安信息化概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3] 陳海東。 C/S與B/S結構的比較與選擇。[J].警察技術,2007(5)。
[4] 陸素冰。軟件開發過程中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J].警察技術,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