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教育信息化、社會信息化的不斷深化與發展,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也體現出了以STS(科學-技術-社會)為特征的發展趨勢,它在強調信息技術、技能學習的同時,其信息社會學內容不斷豐富,向信息科學回歸的趨勢尤為突出,彰顯信息技術課程的科學與人文精神,這也說明信息技術課程正不斷地趨于成熟。本文正是基于這樣一種理解來討論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信息社會學課程的開發。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STS構成與信息社會學課程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STS構成
信息科學、信息技術與信息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緊密,而且彼此轉化速度越來越快。我們在進行信息科學技術的教學時,可以從信息社會文化背景或人類的經驗背景中開展,對于信息技術課程也可以從信息科學、信息技術與信息社會三個方面來理解。那么課程背后的知識體系也是由信息學科群支撐的,可以按STS視角將其概括[1],如右圖1所示。
信息科學是以“信息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信息的運動規律為主要研究內容、以信息科學方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以擴展人的信息功能(特別是其中的智力功能)為主要研究目標的一門科學。
信息技術是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利用現代電子通信技術從事信息采集、存儲、加工、利用以及相關產品制造、技術開發、信息服務的新學科。
信息社會學是”以社會信息化、信息學和社會學為基礎,研究信息社會的活動、特點及發展規律、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勞動就業結構和人們工作、生活方式等的變化,尋求信息化條件下信息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以推動信息社會發展的一門新興學科[3]“.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背后的學科知識體系由信息科學、信息技術、信息社會學學科群組成,信息社會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信息社會學課程
根據STS的理念構建信息技術課程,信息社會學課程的意涵就在于以信息社會學為知識來源,尋求與信息科學、信息技術相關的信息社會學課程內容的合理組織、融合、優化。具體來說就是在信息社會文化背景中去認識信息科學、信息技術的課程,其目的是使學生關注、了解信息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促進學生對信息科學與信息技術反思與批判,從而安全、合法、負責任地使用信息科學與信息技術并有效參與信息社會,成為數字時代的數字公民。
二、中小學信息社會學課程開發差異性分析
從世界近年來的信息社會學課程的實踐來看,信息社會學課程的內涵極其豐富,人們從不同視角對信息社會學課程進行不同的設計,這些課程開發模式都帶著某些信息社會學課程的基本屬性和特征,但這些開發模式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和紛繁復雜的關系。要把握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對于信息社會學課程的開發,必須要對這些差異和復雜關系進行梳理。
(一)課程開發者的價值取向不同
由于課程開發者在對世界、社會以及人的發展認識不同,呈現出不同的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理念,因而在課程開發中的價值取向自然有別。美國、英國的行業組織開發的信息社會學課程聯系信息社會問題,并以主題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本身就綜合地體現了杜威的經驗主義的”經驗課程“以及新傳統主義和社會改造主義的”核心知識課程“.
他們都以現代社會需求為基礎,讓學生通過解決信息社會問題的過程來整合知識,強調”學生參與“”協作管理“以及”民主決策“,這樣學生將自己與外部世界不斷進行整合,形成適應信息社會生活的基本能力。日本中小學的”信息“課程、印度的計算機科學課程中都明確體現信息社會學的內容,無論如何,這些都是從系統視角出發,考慮到信息技術與社會與科學之間的關系,考慮到當今信息社會問題不能依靠一門學科知識解決,其實質也是STS理念的體現。
(二)課程內容的重點不同
中小學信息社會學課程的內容因其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其價值取向不同也會有所不同,相應地,其課程內容側重點也隨之呈現出差異。
(1)側重于社會生活內容的經驗主義,即將課堂中所學的信息社會學知識轉換到現實生活中去,去解決一些生活中信息社會問題,而信息社會生活中的經驗又能促進信息社會學知識的學習。例如美國國家網絡安全聯盟(NCSA:NationalCyberSecurity Alliance)開發了”C-SAVE“課程,涉及網絡倫理(CyberEthics)、網絡個人安全(CyberSafety)和網絡安全防護(CyberSecurity),培養學生解決信息倫理、個人安全與網絡安全等問題的能力[4].
(2)側重于與學科知識聯系的系統觀念,即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在其內部領域與信息社會學相關的信息科學、信息技術知識之間的聯系、整合。例如美國計算機科學教師協會(CSTA,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Association)的”CSTAK-12計算機科學標準(2011)[5]“以系統計算機科學知識為課程組織線索,將相關的信息社會學知識整合其中。
(3)側重于知情結合的人本主義,即將信息科學知識與情感培養結合起來,寓情于景,達到人格的整體發展的目的。如日本信息倫理教育指導方法研討委員會開發的”信息倫理課程“,通過”和自己密切相關的問題“”和他人密切相關的問題“”和社會密切相關的問題“三個維度以及”信息社會倫理、理解和遵守法律、安全的智慧、信息安全、構筑公共網絡社會“五個領域的設計[6],以使高中生達到高中學習指導要領《信息》學科中的”在信息社會指導正確行為的觀念、態度“的目標[7].
(三)中小學信息社會學課程在課程結構中的呈現方式不同
對于信息社會學課程內容在中小學課程結構中應占何地位,他們是如何呈現出來的,世界各國的情況也有所不同,基本有如下幾類:
(1)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不專門設置信息。
社會學課程單元?;揪S持原有以信息處理為線索的課程組織,但根據需要,在單元教學中適時地聯系信息社會學的目標和內容,例如英國的ICT課程中,在8年級”網絡發布“的主題單元[8],將網絡發布的責任與義務內容融合在此單元中,作為教學目標之一。
(2)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有專門的信息社會學課程單元內容。即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有單獨的課時或單元來對信息社會學的內容進行教學,有明確的主題、教學目標與內容。如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IITB)在小學三年級計算機課程中有一個主題單元”計算機與你的健康“[9],主要目的是學生通過瑜伽動作的活動來了解如何保持使用計算機的正確姿勢,學生了解在計算機使用過程中的一些安全常識。
(3)獨立于信息技術課程之外,作為分科課程的補充。這種課程設計考慮到信息社會學的課程綜合性,在道德教育課程、公民教育課程中都有涉及,不能簡單地歸入單獨的學科,因此圍繞社會問題為中心開展主題單元的教學,基本都屬于此類。如果美國常識媒體[10](CommonSenseMedia)開發的”核心課程“即可以被教師使用于課堂教學,又可以為學生家長所利用,共同促進學生的學習。
(4)獨立開設信息社會學課程。即對信息社會學課程進行系統設計,通過多維目標與有效的課程組織,單獨開設課程進行教學。如前文提及的日本信息倫理教育指導方法研討委員會開發的”信息倫理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