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評價是推進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的綜合評價。 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學習中設計、制作并發布作品評價顯得尤為重要。 它是提高學生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的重要途徑。 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作品的準備、創作過程、作品完成及作品評價的注意點四個方面談談自己對作品評價的一些看法。
一、作品評價有效實施過程
(一)作品準備過程
要有效實現作品評價,并不是簡單地布置作品了事,必須確定評價內容,提前告訴學生,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完成。 如果能事先準備好一部分作品 (如以前學生的作品) 進行示范,并實現簡單的分析,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則效果會更好。 例如:筆者在教《制作作文選封面》時,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制作出圖文并茂的封面,掌握對封面布局的調整,提高學生發現美和創作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 為了兼顧學生的差異特性,筆者事先準備了一個制作作文選《生命的拔節》的示范視頻,發送到學生機器上,學生若有困難就可以自主尋求幫助。
(二)作品完成過程
制作作品的過程是完成作品的關鍵環節。 作品制作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例如在“個性圣誕賀卡———word的綜合運用”的案例中,筆者事先了解到,市面上的賀卡雖然品種繁多,但缺乏個性。 筆者一上課就展示了幾張自己創作的賀卡,告訴學生這是獨一無二的,市面上是買不到的。 筆者創設的情境激發了學生興趣,一聽說要自己設計賀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立即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變得熱烈而融洽。 第二,內容創新,開發學生潛能。 如何選擇作品內容?是按照教科書上的例子讓全班照著模仿?還是放手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創作作品? 這是筆者上課時面臨的兩難選擇。 上述案例中,筆者先與學生總結了制作賀卡的步驟,并沒有簡單地讓學生模仿展示的賀卡作品,而是“放飛”學生,讓他們運用所學知識, 加上自己的創意, 制作出屬于自己的賀卡。 這樣學生的作品就不再為教師的思維所局限,創作出極富創意和想象力的作品。
(三)作品評價過程
1.作品與評價標準公示
學生作品是建立作品評價體系的基礎, 沒有作品何來評價。 所以筆者經常將所有學生完成的作品放在校園網絡上,讓學生瀏覽,讓學生學會評價自己,從而正確對待自我。 因為初一學生思想比較自由、心理不夠穩定,他們自己很難按照一條一條的量化標準理性地評價自己的作品,所以在作品評價中,我特意設計了以下這樣一種評價標準, 即通過對創作的作品進行簡單說明,回答若干問題:你為什么要創作這張封面? 你想通過這張封面表達什么思想?在創作中運用了哪些工具?創作的封面中哪些是你最為得意的部分? 為了尊重知識產權,培養學生的知識產權意識, 我還另外加了一條: 哪些是你原創的? 哪些是你轉載的? 用這些提問要求學生進行自我總結,最后按照“★”號量化,其中4顆“★”為優秀,3顆“★”為良好,2顆“★”為一般,1顆“★”為還需努力。學生參與自評的過程,一方面是對知識的回顧,并在回顧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另一方面為同學互評提供了參考。
2.作品討論和投票
校園網絡開通評論功能,允許學生對作品直接評論。 同時要求學生把作品自評表附在作品的下方。 學生的自評人人參與,動手又動腦,封面制作活動搞得熱火朝天。 同學互評由于缺少監督,隨意分數和感情分數無形增多,所以一般會選擇4~6個人為一小組進行投票。 以下是學生在進行互評的時候參考的量化評分表,因為有了量化表作為參照依據,所以大大提高了評價的效率和公正性。根據以上評分表, 學生可以采用文字評價和投票對作品進行評價。
3.班級信息專家鑒定
班級信息專家由信息技術骨干成員組成。 讓他們互相交流,評好等級,再提交評價結果。 選出一個最佳作品名單,相當于排行榜,做得好的作品都可以上榜。
4.教師終審
教師是課堂教學中的導演,而學生是演員,為了讓戲演得更加出神入化、精彩紛呈,老師就得當好導演這個角色。 在放手讓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后,并不是說教師就無事可做,事實正好相反,教師要督促引導學生進行公平公正的評價,還要從學生的互評中發現共性和個性問題,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指點。
二、實現有效作品評價的注意問題
評價學生的信息技術作品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真正的功能在于激勵、診斷與促進,讓學生體驗積極情感。 有效的作品評價應重點注意:
(一)及時準確,肯定評價。
教師應將評價結果及時地反饋給學生。 評價結果的及時反饋可以幫助學生及時發現、糾正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增強學生制作作品的興趣和自信心,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同時,在向學生提供反饋時,應注意多采用肯定性語言,讓學生體驗自己制作作品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哪怕一張圖,加一種色彩,會運用信息技術某項制作的技術都值得肯定評價。
(二)合理制定標準,尊重個體差異。
由于已有知識和能力的不同,對學生的思想、創造、藝術等方面不能過高要求,對不同年級學生應制定不同的標準。 比如:初一學生更多的應側重于運用信息技術上的肯定。 到了初二年級段,應把主題是否有新意,內容是否圍繞主題作為重要標準,側重對作品本身的評價,而非單純的技術評價。 因為這一階段的學生,有了一定基礎,技術相對更成熟,善于表現作品。 如果仍以技術評價為主,就會使學生認為簡單重復,沒有吸引力,久而久之失去學習的動力與興趣。
(三)開展自評、互評,營造評價氛圍。
學生可采用電子文檔的方式, 按照一定的自定目標將每次的作業存在電子學檔中。 學生可通過它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課堂中,教師可多展示些學生作品,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作品的互評工作,讓學生在積極活躍的互評、交流學習氣氛中獲得進步。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作品評價只是一種常見的評價方式,不同的作品會有不同的評價方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 作品評價體系將會更進一步得到完善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陸慧.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優化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9(20).
[2]羊蕓筤.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多元評價[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