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軟件產業一直以3倍于國民經濟的速度增長。據預測,目前中國軟件人才的需求量為每年10萬以上,而且這一需求仍在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長。軟件產業中尤以軟件外包企業對人才需求的空間較大,尤其需要適用型人才。
目前,中國軟件人才結構呈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結構,不僅缺乏高層次的系統分析員、項目總設計師,也缺少大量的從事基礎性軟件開發的人員。按照合理的人才結構比例進行測算,到2015年,我國需要高級軟件人才、中級軟件人才、初級軟件人才,再加上企業、社區、機關、學校等行業,全國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的需求每年將增加百萬。盡管軟件行業的人才需求量很大,但目前高校培養的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卻不符合軟件企業的用人要求,主要表現在工程實踐能力差,重理論、輕技能,不能勝任實際軟件項目的開發。
軟件工程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創新,一方面,有利于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另一方面,橫向課題研究反過來也促進校企合作,兩者相輔相成。這對學校創特色樹品牌、提高社會知名度、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都有積極意義。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一\\)調查分析,明確軟件企業需求
以軟件行業的需求為導向是軟件工程專業教育的基本特色。通過對軟件企業的走訪、問卷、座談、專訪等形式,調查不同層次的軟件公司對人才的需求,明確軟件企業對員工職業素質的要求。教育目標具有層次性,學校教育首先對學生的相應技能進行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進而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實用型人才。
\\(二\\)優勢互補,探索合作模式
軟件企業作為軟件工程專業學生畢業前的綜合實習基地,更重要的是作為經常性的實踐教學基地,是學生有效提高職業能力的重要條件。軟件企業的實訓是畢業生通往企業大門的捷徑,無論是大型還是中小型企業,擁有豐富的軟件項目開發經驗便意味著較大的就業可能性。
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實踐的結合,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資源互用、利益共享。學??梢越柚髽I的信息優勢、技術優勢、工作環境的優勢來樹立學校品牌,擴大知名度,擴大招生規模,提高效益。校企合作的同時,也有助于解決學校實驗場地緊缺、實驗儀器儀表不齊、師資短缺等方面的困難,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
\\(三\\)主動適應,優化學校教育
在軟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中,根據軟件企業的人才需求適時調整教學內容、方法,主動回應企業需求,優化學校教育,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專業技能訓練,確保軟件工程專業培養的人才能夠掌握軟件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先進的開發技術,基礎扎實,素質全面,工程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強,具備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和敬業精神。
\\(四\\)成果應用,進行校企合作嘗試
我院對2010級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生進行了校企合作嘗試,通過“校內學習+短期實踐+集中實訓”的形式改革人才培養方案。按照教學計劃,首先進行了校內基礎課程的教學,然后在每學期初分別進行了為期1-2周的短期實踐教學,在第7學期進行了為期巧周的企業集中實訓。在實際運作中,跟蹤學生的學習進程,把握學生的學習效果,隨時總結,隨時調整,有效地保證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我院的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也為學校其他非師專業的發展和建設提供了借鑒,為師范院校進一步辦好非師專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
\\(一\\)促進學校與企業之間,學生與員工之間的充分融合,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憑借軟件公司行之有效的實訓方法論,向學生提供實用的、針對企業需求的能力培養方案,在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提高其動手實踐能力。
軟件公司可以根據培訓時間制訂校企科學的培訓課程以滿足企業需求,同時選擇實際項目讓學生置身于實戰當中,通過小組成員的不同分工,模擬真實的項目開發過程,并共同交流,解決項目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二\\)強化大學生的工程化能力轉化,提升從業技能
通過軟件公司與企業合作的真實項目,為學生提供涵蓋金融、電信、政府等多個領域的大型項目的真實案例的實訓內容,使學生在實訓的過程中,體會到國際規范的軟件測試、開發流程、評估標準,并提高學生在未來工作中面對項目的專業化能力。
\\(三\\)強化大學生的行為轉變,實現從學校人向企業人的轉換
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地認識自己的長處,了解企業所需,引導學生規劃職業生涯;在實訓中,讓學生感受公司的工作節奏,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習慣。通過在項目中扮演不同角色,完整體驗軟件測試、開發的各個環節,提高實際動手能力,積累工作經驗,實現從學生到員工角色的轉變。
\\(四\\)深化企業的人才供應渠道建設,為企業提供合格可用的高知識、技能型人才
進一步完善軟件行業企業信息庫,對這些企業的招聘要求、所需技術以及企業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并根據該動態信息庫對學生進行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培養,為不同企業提供相匹配的人才。
\\(五\\)通過“認知實習+專業實習+項目實習+實訓實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通過“認知實習”讓學生了解行業和企業的概況,對未來從事的工作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通過“專業實習”使學生對專業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加強對專業知識的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項目實習”使學生對軟件開發有專業的認識,同時通過項目實訓,讓學生達到軟件開發領域的“基礎層”水平;通過“實訓實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競爭力,提升就業質量,達到軟件開發領域的“工作層”水平。
三、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校企合作是校企雙方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礎上尋求共同發展、謀求利益互補的一種需求。在合作的實踐中,由于雙方在思想理念、目標利益、權屬體制等方面存在很多差異,以及政策和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導致目前校企合作還存在一定的障礙。
\\(一\\)由于人才供求失衡,學校處于被動地位
目前,校企合作處于教育主管部門倡導、院校自發的狀態,學校主動尋求企業合作的多。學校通過與企業合作可以減少部分實驗、實訓設備的投入,由企業來擔負部分辦學成本,因此,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強。而企業為校企合作要分擔一定的人力、財力、物力,政府又沒有強制要求,因此,企業不太重視。在當前人才相對過剩的情況下,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缺乏主動性。
\\(二\\)企業需求與學校教學安排不同步,學校人才的培養具有滯后性
學校的教學有嚴格的計劃性,而軟件企業的工作內容則完全由市場需求來決定。往往企業有項目時,學生因理論課還未學完而不能到軟件企業去;而當學生需要實習時,軟件企業可能由于項目不足而難以進行安排。
參考文獻
[1]徐小英.校企合作教育對技能型人才創造力的影響研究.武漢大學.
[2]范慶春,周秋平,王凡.軟件工程課程實踐教學研究.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6\\).
[3]喻國良,馬慶槐.校企合作的軟件工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計算機教育,2011\\(17\\).
[4]劉國買.應用型人才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探討.中國大學教學,2009\\(7\\).
[5]張文國.關于提高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思考與探索.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