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培育新人。思想道德素質的主要承擔者是思想品德課的教育,自始至終都要貫穿于思想教育。目前,如何在小學思想品德中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學科教學中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現就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與素質教育,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針對教科書的特點,進行小學思品全方位教學
思品課必須實施一體化的教學,其基本思路以“課”帶“育”,做到三個相結合。
1.思品課與各學科教學相結合。要想把思品課與各學科結合,必須要求個學科的教師在教學思想上要處理好正副課的關系。淡化正副課的概念和教書與育人的關系,莫把副課不當一回事。明確協調完成思品課的教學任務也是各個學科的共同任務。在教學目標上,要同思品課教師一樣,領會思品課教學大綱的精神。了解各年級的具體要求,熟悉各冊思品教材;在教學內容上要求思品課的教學內容與各課教學貫通,各科教學要注意挖掘教材內在的思想性,寓思想與各科知識技能的教學之中。達到有機滲透,密切配合。如語文教材《一夜的工作》、《詹天佑》與思想教材《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相結合,使思品課內容豐富了,并有一定深度,從而在“激之以情,導之以行”方面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2.思品課與班隊工作相結合。將“三會”(校會,班會,隊會)與思品課貫穿起來。提高思想和道德認識;校會應分層次的提出階段性要求引路;班會側重于日常行為習慣規范化的訓練;隊會與《中國少年報》相聯系開展一些興趣活動,進行交流和評比總結,并經常開展一些主題明確的課外活動。例如開展個人愛好活動,五愛主題討論會。各個年級教材內容和要求,在班級對每個同學進行勞動意識,勞動習慣,勞動技能三項指標考核,在此基礎上少先隊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評選低年級“最整潔教室”、中年級“正當媽媽的小助手”、高年級“為校園出一份力”的活動,以增強他們的責任感。這些活動的開展既是思品課的有效活動,又促進學生在思想品德課上獲得道德認識得以鞏固和深化,取得較好的德育教育效益。
3.思想品德課與社會家庭教育相結合。思想品德課與校外教育力量結合,不僅使社會和家庭正面積極的教育因素系統化,倫理化,從而幫助學生避免染上不良影響,還可以使學生運用學校所形成的正確的道德觀念去分析,評價社會上的各種道德行為現象,以“愛勞動”教育為例??梢栽诩议L會上提出請求家長配合學校開展這樣的活動:學會洗臉,穿衣,做家務活動,針對年級的不同,做著各個不同的活動,也能夠幫助家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家長的負擔。能夠鍛煉孩子的自制能力,協調能力,讓他們從勞動中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處處可見。感受到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系,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有效地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和行為道德素質教育。
二、加強對小學生全方位的品德培養
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品德教育,就要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品德情感和態度,幫助其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能用正確的思想判斷善、惡、真、假、美、丑等,形成初步的道德評價能力,并能在行動中體現出來。小學教育中,思想品德課、晨會課、班隊課、周會是向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
我個人認為,現在的小學生尤其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1.加強對小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中國有句俗語:“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睂o予自己關懷和幫助的人心存感激之情,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幫助他的人,更不會回報他人,回報社會?,F在的孩子大多為何不懂得感恩?有專家指出,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成為家中的“小公主”“小少爺”,要什么有什么,享受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呵護和嬌慣。更有些家長覺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對孩子的情感教育幾乎忽略,所謂的素質教育也只是滲透在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課,傳統的、情感性的東西越來越少,現代化、物質化的東西越來越多,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自然“感恩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