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小學教育對個體生命發展的意義探究
【緒論】小學教育生活對個體成長的影響研究緒論
【2.1】小學的教育生活幸福嗎
【2.2】小學教育生活不幸的剖析與批判
【第三章】小學教育生活的本質
【4.1 - 4.3】播種行為,形成良好的做事習慣
【4.4 - 4.6】回歸自然,保護兒童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
【4.7 - 4.10】保護童心,發育美好的心性品質
【結語/參考文獻】個體回溯下小學教育生活價值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1 緒論
1.1 問題的緣起
1.1.1小學教育在當代社會中遇到的機遇與挑戰
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快速增加,社會生活高度科技化的時代,因此,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現代社會的知識更新越來越快,知識形態豐富多樣,知識總量急劇增加,如果人們不更新和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就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而被時代淘汰,因此人們需要終身學習。所以,建立終身學習型社會是經濟發展和社會信息化的需要.
同時,基礎教育作為終身學習的一個必經階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小學教育是一個人學習生涯的開始是一種“初始教育”.全面完整的基礎教育是終身發展的關鍵.這種教育應該關照兒童知情意行多個方面的發展,在向兒童傳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美好的心性品質.但是長期以來各國的基礎教育都比較重視“學會認知”,但是,卻忽視了兒童情感、個性、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而這些是促進人終身發展非常重要的因素.雖然我們現在的培養了很多不同領域的人才,他們在自己的領域非常的出色,擁有豐富的知識含量,但是他們中有的人并不快樂,每天都感到很累,這是因為不熱愛自己的工作甚至有的人很厭惡自己的工作.因此,從終身教育的角度來看,如何傳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美好的心性品質是現階段基礎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九層之臺,始于壘土.”小學教育作為教育大廈的基礎,同時作為人進入社會生活的開始階段,我們更應該反思一下小學教育生活應該為學生的發展打下怎樣的基礎.我不禁回想,小學教育生活對現在的我有什么樣的影響.通過與身邊人的交流,發現要對個問題有一個比較系統深刻的認識,不僅要參閱大量文獻資料,還要對小學教育生活培養的學生進行系統的研究,以發現小學教育生活的價值。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小學教育的關鍵性影響,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學教育的有效性.
1.1.2小學生被動的生存狀態引起對小學教育生活的關注
今天的辦學條件是我國歷史上最好的,政府對小學教育的投入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從豐富的物質資源來看,學校是孩子生活的樂園,孩子在學校里應該可以主動快樂的學習和生活。遺憾的是,孩子在學校里普遍處于被動的生存狀態,他們接受的教育是按預先規定的程序進行的,忽視了對兒童精神生活、自由與自主的生活的教育,只注重把人培養出工具性的人,而不關心兒童個人興趣取向、個人情感以及他們的內心世界等生命性的活動.這種教育嚴重偏離了教育的價值,教育生活不再是人類生活的全部,而是片面指向學科知識,教育中的人與生活世界成為兩個沒有聯系的世界.“教育不再和流動的生活共生共長,而只是被用來傳達所謂永恒的知識;教育不再關照個體的生命成長,而只是考慮為社會提供更多具有統一規格的勞動者.”
教育在片面追求分數和升學率的指導下,傳統的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教育沒有徹底的改變,學生的喜怒哀樂僅僅是學業上的喜怒哀樂,在教育中教師是絕對的主體學生的個性、需求和發展受到壓制.這種狀況在目前的小學教育實踐中還是沒根本的改變.這種教育可能在培養學生的某些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是有效的,但是這種高控制的策略從根本上說是忽略了學生個人需要并壓制了學生潛能的發揮.長期以來,學生都是處于這種被動的生存狀態之中,小學生活不能給他們帶來愉悅的體驗,反而成為他們的負擔。學生身心健康問題突出,逃學、厭學等問題一直存在;很多優等生,考取高分的成功者當他們離開學校后,可能什么都不能適應,面對就業的壓力、人生的挫折他們能有什么優勢呢.人們開始反思:學生在學校中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狀態?
1.1.3研究者自身教育生活的價值與困惑
作為一個接受了十幾年教育的“受教育的人”,我常常有這樣一種思考:自我身上表現出來的某種典型性行為樣式與我受過的教育之間有沒有關系?有何種關系?總結一下自己,特點非常突出:擁有較多的知識,頭腦靈活,易于接受新思想,有較強的適應性,富于個性等.但是我的弱點也很多:作為一個即將畢業的研究生,為人處事的能力有時候與學歷不相匹配;在工作生活遇到問題,有時候易于情緒化、心胸不夠開闊、生活中缺少必要的寬容……當然,這些關于自我的描述不能完全概括與我相同年代的“80后人”的整體特征,但是也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其中包含的時代的特殊教育意蘊.帶著這種思考,我開始思考自己遭遇的種種獨特的教育問題.
與60、70年代人相比,正在逐步走向社會的我們這一代人有這樣幾個特殊的時代成長背景:一是出生正好就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光,與前面時代的人相比,他們吃的苦較少;二是獨生子女;三是應試教育.回想一下自己從小的教育經歷也確實如此.我們可以說是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接受應試教育為主的第一代獨生子女。與我們的父輩相比,我們享受著較高的物質生活和豐富的精神文明,父輩為了讓我們享受更好的生活總是想法設法的為我們提供好的教育環境。同時,我們的中學時代正好趕上了90年代的應試教育.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教育的競爭首當其沖,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父母、老師和學校將學習當做競爭的砝碼,他們更多地把我們的生活圍繞在應試教育中,實際上各種“素質教育”只不過是可有可無的一種點綴.作為獨生子女的我們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帶著這樣的優越性,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有點以個人為中心,個性張揚,有時候缺乏對他人的關愛、寬容與理解.應試教育的深入使我們雖然擁有較多的知識和技能,但缺少一種深度的精神發育與超越個體生活的對他人與世界的情感的認同.
本文之所以要談論自我教育生活的困惑,是要冷靜地反思我們現在的社會、教育的發展究竟給我們自身帶來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我們對過去教育經歷的回憶和反思,實際上是對我們改革開放以來的教育,乃至我們今天的時代所遭遇的問題的反思。在這樣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特別是物質生活飛速發展的國家里,我們需要給我們下一代人提供怎樣的精神資源和怎樣的教育取向,從而確保社會物質生活快速提高的同時,社會的精神水平保持同步的發展,從而保持社會的均衡發展.
概括而言,我及同代人接受的教育折射出來的的問題主要就是知識、技能的高速發展與人文精神的某種缺失。我們近20年的應試教育,在給我們的年輕一代以快速的、豐富的知識累積的同時,也確實沒有給我們相應的人生涵養的熏陶.教育,包括小學教育究竟給了和應該給予下一代什么樣品質的精神陶冶,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知識、技能的發展,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并不是教育的一切.
1.2 概念界定
生活中包含教育,教育體現著生活.筆者以為,在生活的視野下談教育才能體現教育的價值,因此就出現了教育生活這一特殊的領域.
首先,“教育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育生活是指在教育中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動,因此教育生活必然是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也是生活.由于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小學生,現代社會中學生從小學開始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如果無特別說明本文的教育生活指的是小學學校生活.小學學校生活包括教師教育生活和學生教育生活,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本文主要站在小學生的立場上談教育生活.“教育生活”是一種特殊的生活。與其他生活相比,教育的獨特性決定了它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教育生活是針對日常生活來講的,是有其固有規律和原則的,它是去除了日常生活中不合理的成分,是對人有引導作用的一種生活方式。小學教育生活不僅是一個時間、空間上的概念,也是一個動態生成的概念.因此,本文將小學教育生活界定為小學教育中包括邏輯、實證、知識等理性生活,也包括情感、交流等感性生活,還包括課余活動、玩樂組成的自由空間.
1.3 研究目的、意義與對象
1.3.1研究目的
本論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從小學教育生活切入,運用訪談的方式對小學教育生活以及現在的基本生活狀況進行分析,以及通過對搜集文獻資料的分析,歸納出小學教育對個體終身發展的重要價值,從而對基礎教育到底應該給個體終身發展提供怎樣的基礎提供有益的反思和借鑒.
1.3.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本研究充實了我國小學教育領域的研究。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從小學教育的內容、模式、基本特征等的角度來分析的小學教育生活,沒有從終身發展的角度來研究小學教育對個人發展的影響。本研究希望從個體發展的角度切入,通過對大量個體小學階段所受到教育影響的回溯研究,歸納小學教育生活有效內涵,豐富小學教育的研究.
(2)實踐意義深入分析個體生命發展與小學教育生活的關系,探討小學教育生活對于個體生命發展的影響,為我國小學教育實踐的改革提供難得的全程視野和新的依據.
從個體終身發展的角度介紹小學教育生活對于個體生命發展的有效性和有限性,為終身化學習社會中的生命個體啟發其生命自覺,更好地把握其發展軌跡.
1.3.3研究對象
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本文主要有三類研究對象:
(1)社會公共人物和歷史名人.由于社會公共人物普遍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并且他們的人生經歷更有代表性,選取他們小學生活的事例為研究對象給人更多的啟示;(2)W小學20世紀50年代和21世紀“00”年代的小學畢業生.50年代開始小學教育的人,當他們快要畢業時遇到“文革”開始,此后的10年基本荒廢?!拔母铩焙箅m有很少一些人搭“末班車”,考上大學,甚至研究生,但由于基礎太差,尤其是理科、外語很差,后發力薄弱,有生之年很難有大的建樹。進入花甲之年的他們再來反思自己的小學教育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個見解.他們反映出的特點不僅能顯現出那個時代小學教育的有效之處和不足,可以為當下小學教育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反思與借鑒.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小學畢業生的特點將反映出當代小學教育的特點,可能與20世紀50年代的小學畢業生形成比較明顯的對比.
(3)20世紀90年代的小學畢業生之所以選擇這一群體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筆者也是這時期的小學畢業生,對這一時期的教育有深刻的體會,我們對過去教育經歷的回憶和反思有助于很好地解決我們自身的教育困惑.
1.4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4.1研究思路
本研究是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展開的.通過文獻資料的查閱,大概了解了要研究領域的的歷史和發展狀況,進一步確定研究的問題和方向.剛開始的時候將研究的方向初步定為小學教育,經過一段時間的資料搜集,逐步將研究聚焦在小學生的學校生活.由于小學教育與其他階段的學習生活不同,它是入門性、基礎性、奠基性的教育,所以筆者提出小學教育生活對個體生命發展的影響與價值這個研究問題.為了更好地了解小學教育生活的特點、內涵和價值,大量查閱了與小學學校生活、兒童教育、生活價值、教育價值、基礎教育基礎性等相關的文獻,了解前人在研究個問題上的情況以及他們的觀點.此外,發現一些優秀的博士碩士論文也是重要的研究資料.同時,也查看了關于回溯性研究的書籍,比如G.H.埃爾德的《大蕭條時期的孩子們》、傅國涌的《過去的小學》《過去的中學》《過去的大學》等書籍,以及一些研究方法的書,給本研究提供了很多的線索.
在文獻的搜集上,主要圍繞著這兩個大的方面進行,具體的操作上還運用了跟蹤法,即從已獲得文獻中所列出的引用文獻、參考書目作為線索,進一步深入地查找與本研究相關的資料。已經獲得的豐富的文獻資料,為本研究的順利進行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其次,就是對小學畢業生進行深度訪談,獲得第一手資料.訪談法是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搜集資料的方法,其主要通過與研究對象的交流,了解研究對象對自己所經歷的小學教育的真是看法和感受,從而獲得對研究有用的材料.為了和他們更好的保持聯系,筆者還通過網絡方式(如通過QQ、MSN和人人網等)、電話訪談等多種方式深入了解研究對象,以充實研究資料.除了與小學畢業生訪談外,筆者還對學校的老師以及學校領導進行了訪談,廣泛搜集他們對小學教育生活的看法和評論,已達到深入全面的了解小學生的學校生活狀況.
最后,對整理資料進行分析和整理,并結合教育價值的相關理論提煉出小學教育生活的價值.為防止一些重要信息的遺漏,每次訪談結束后,我都快速地整理并分析訪談資料,然后將訪談資料分門別類,以便以后查閱。每次訪談后,我會分析本次訪談中不足的地方,為以后能深入地挖掘訪談資料做準備.在訪談做完后,再次分析訪談資料,進行歸納總結從中提出自己的觀點.
1.4.2研究方法
(1)訪談法采用結構性訪談和非結構性訪談兩種方法.設計訪談提綱進行結構性訪談.通過與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的訪談,可以了解他們的經歷、生活狀態和內心活動,以便深入透徹地了解他們對一些重要問題的看法.本研究還是采用非結構性訪談,靈活、深入地就某些重要問題進行訪談,了解被訪談者內心的真實想法.
(2)文獻研究研究前期查閱關于小學教育的相關文獻,了解當前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并對此類文獻進行分析。閱讀有關教育價值、生活價值和回溯研究方面的文獻,尋找和提煉與本文相關的理論依據,在借鑒與參考的基礎上開展研究.
1.5 研究概述
1.5.1有關教育價值的綜述
(1)有關“價值”的學說價值原本是經濟學中的概念,在經濟學中,“價值”是指與使用價值相對應的“交換價值”,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后來價值的概念擴展到哲學、倫理學、社會學、美學等學科.目前關于教育價值的概念還沒有完全一致的看法,歷來對價值的界定有四類學說,即“實體說”、“屬性說”、“關系說”和“意義說”,從國內對價值的研究來看“關系說”和“意義說”得到了我國大多數學者的認同.“關系說”以人的主體需要為紐帶,強調從主客體之間需要與滿足的關系理解價值.“意義說”認為價值就是事物向主體呈現的意義,它既肯定事物的意義又獨立于主體感受的客觀方面,同時又提醒我們它只有在主客體的關系中才能存在.
由此可見,價值就是客體對主體目的具有積極意義,即客體的屬性能夠滿足主體的某種需要,是主客體之間的需要與滿足的關系.
(2)教育價值的分類人類對于教育價值的思考,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但把教育價值理論納入教育哲學范疇加以深入探討,則是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關于教育價值分類問題的研究,也只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逐漸引起人們的興趣.
從查看的文獻看,當前國內外學者對教育價值的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如下3種類型:其一,從教育的對象上,我們可以把教育的價值分為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布魯巴克認為:“內在的價值就是我們不是因為他們對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處,而是因為他們本身就具有好的價值.”
在西方教育哲學史上,最早明確提出教育價值類型兩分法的是杜威.杜威把價值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事實的命題(例如,“食物具有營養的價值”或“張生做了一件好事”);另一類是價值的命題(例如,“你應該忠誠老實”或“不要輸”.)杜威認為教育的價值就是教育對現實社會和認定生活所帶來的益處,給學生一種能力去解釋和控制已有的經驗.杜威主要是從目的和手段關系上去理解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的.也就是說,某一教育內容或者要素當成為教育的直接目的時,它就具有內在價值的屬性,而當它成為實現別的目的的手段、方式或者途徑時,它就具有外在價值的屬性.
杜威關于教育價值的分類方法對后來的教育價值分類研究影響很大,如克伯屈、波德等人就是師承杜威,來給教育價值分類的.
我國學者黃濟、刁培萼、丁沅等也贊同這樣的二分法.比如,黃濟首先肯定了“教育價值論問題是教育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的前提下,重申了這兩種價值類型.他認為教育不僅要滿足社會的需要,為社會培養人.教育也要滿足個體的需要,教育應該讓人獲得全面完整的發展,不僅使人獲得生存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豐富個人的精神世界,實現個人的全面健康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快樂更加有意義.
其二,是從教育價值的概念出發,認為教育主要包含兩大類:一類是教育對社會存在、延續和發展需要的滿足,在滿足社會需要過程中體現自身價值;一類是教育對人的生活和人自身發展需要的滿足,在滿足個體需要中體現出自身價值.
這種分類是從教育概念中的“關系說”出發,將教育看作是滿足不同主體需要的客體,并從需要--滿足上去分類的.孫喜亭、梅澤銘、黃濟、陳乃林、劉復興、冒榮等贊同這樣的說法。馬鳳岐雖然同意上述劃分,但是他認為教育實踐只能指向一個最終方向,如果教育實踐同時指向社會和個人,那么兩者就會相互沖突.
其三,主要是從教育本身的特點出發,試圖對教育價值進行分類.傅統先將教育價值分為“教育中的價值”和“教育的價值”兩類.前者與教育目的有關,即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培養學生什么樣的素質;后者與教育內容有關,即什么樣的教育活動具有教育價值,對學生的發展更有效.
在這種分類的方法中,包含著很多具體的價值,如教育中的價值體現著政治價值、經濟價值、道德價值等。這種分類方法很好地體現了教育自身的特點,對于人們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教育,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有很重要的影響.
在實際的研究中,筆者發現大多是關于教育價值分類的研究。很多學者是以“人”為對象來理解教育的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這種劃分對本文的研究有非常大的啟發.本文在論述小學教育生活的價值時,也主要是以“人”為中心來劃分教育價值的。本文的研究重點是小學教育的內在價值,即其對人的影響與作用.
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一點是小學教育生活的價值應該是以學生的長足發展為中心,其教育價值應集中體現在促使個體生命持續健康的發展,尤其是促進個體精神生命的發展.
1.5.2有關生活價值的綜述
(1)“生活”概念的辨析生活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但是其概念是最為復雜和含糊的詞之一。當我們問一個人的近況時,經常會說:“你過得怎樣?”“最經生活怎么樣?”這里的“活”值得就是生活.但是,當別人反問我們“什么是生活”,我們有時候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到“生活”主要是日常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情,它主要指代個體性的情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中表示有生命的人要生活在活的環境里才叫生活.梁漱溟曾說:“生命與生活,在我說世紀上是純然一回事;一為表體,一為表用而已”,“‘生'與'活'二字,意義相同,生即活,活亦即生.惟'活'與'動'則有別.所謂'生活’者,就是自動的意思”,“生命是什么?就是活的相續.”
從中可以看出,他認為生活就是生命.李文閣認為生活不僅包括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它其實涵蓋了人的一切活動.因此他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可以成為生活,由此類推個人生活可以之個人的一生,因此,他認為生活與人生可以互換.看來,人們主要從兩種意義上理解“生活”一詞:一種是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另一種是涵蓋了人的所有活動,日常的非日常的、物質的與精神的、經濟的與政治的等等.從上述論述可以看出,“生活”的概念非常復雜而含糊,因此,我們需要對此加以研究.
(2)“生活價值”的西方傳統理解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就開始探討生活的價值問題.德謨克利特曾說:“生活的目的是靈魂的安寧,這和某些人由于誤解而與它混同起來的快樂并不是一回事.由于這種安寧,靈魂平靜地、安泰地生活著,不為任何恐懼、迷信或者其他人情感所擾.”他認為生活的價值就在于獲得精神上的快樂.柏拉圖認為人的本質在于對理性的追求,所以他認為理性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亞里士多德認為“在一個生命物那里,若去掉行為的話,除了思辨還能剩下什么呢?因此,神的活動,那最高的至福,也許只能是思辨的活動,而與此同類的人的活動,也就是最大的幸福.凡是思辨所及之處都是幸福.”由此可以看出,亞里斯多德也認為理性的生活是人真正的生活.伊壁鳩魯認為生活的價值是追求快樂,快樂是人生的目的.
到了中世紀,基督教對生活價值的看法是否肯定現存的生活,追求來生.《圣經》中寫道:“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里頭,著生命就是光.”基督教認為生命一開始是被賦予神的本質,從上帝那里開始,生命是一個整體.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生命被分裂了,因此現實生活中的人要獲得整體的生命就要信仰上帝.基督教還認為每個人是帶著原罪來到人間的,人世間充滿了罪惡,因此人需要救贖。耶穌基督的降臨就是來救贖人類的,因此要信仰上帝.對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價值就是對上帝的追求。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比特拉克、蒙田、薄伽丘、拉伯雷等人文主義學家提倡人個性的解放、反對封建神學,提倡人的價值和對世俗美好生活的追求,主張人要追求人本身所擁有的東西,生活的價值只有在發展自我的過程中才能實現.因此人文主義學家認為人生的價值在現實的世俗生活,在于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實現。這種生活價價觀一直延續到現在.
(3)“生活價值”的中國傳統理解我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在討論生活的價值問題.《左傳》中記載,魯國大夫叔孫豹與晉國大臣范宣子就曾討論過為何不朽即生活的價值問題。叔孫豹認為,生活的價值在于“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范宣子認為生活人生的價值在于家族的興旺.儒家對生活價值的看法可以說成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簡單地說就是修身養性,是對自己的要求,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也就是說只有先學會做人才能做事.在這個意義上,儒家的生活目標可以看成是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做一個圣人、賢人.不僅儒家,道家也對生活價值進行過探究.老子主張人應該謙虛、知足,莊子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熱.道家的思想可以說成是保全生命,避免災害。這也是大多數中國人對生活的看法,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衣食無憂,能夠平平安安地過一生.
(4)“生活價值”的現代理解郭元祥認為人的生命存在是生活的基點,而人的生命價值的實現則是生活的歸宿.因此在他看來,生活的實質是以人的發展和存在為中心的,生活的價值是通過人類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來實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李文閣認為追問生活的價值就是追問人生的價值,就是追問生活這個客體對于主體人的意義,就是追問人該怎樣生活、什么樣的生活才是好的或者有價值的生活.他認為生活本質上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完善的過程,而生活的本質也就是生活的價值或意義,因此生活的價值或者人生的意義也就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完善.他把生活的價值看作自我實現、自我完善,指的是人生的價值在于把人、人的生活看作自主的、創造的過程,而不是生活把人固有的本質或者先天的能力實現出來.郭元祥也認為生活的核心是創造,而不僅僅是享受和消耗.薩多夫尼科夫認為尋求生活價值問題的答案可沿兩個方向進行,第一個方向是在生活本身中去尋求,在人本身去尋求,因為“對于各個人來說,出發點總是他們自己,當然是在一定歷史條件和關系中的個人,而不是思想家們所理解的'純粹'個人.”第二個方向,是在人之外去尋求.即尋求那些永恒不變的東西,并以此確定人生活的價值和意義。他認為迄今為止,凡解答生活價值的問題,都未有逾越此二軌道者.筆者贊成在生活、人身中尋求生活的價值,如果在人的生活界域之外去研究生活的價值,在這樣的理論體系中,生活失卻了本來的價值和本來的意義.
當然,不同的思想家對于現實生活的看法不同,因此對于生活價值的看法也會有所不同。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人類一直在探討生活價值的問題,并且將不斷的思考追問生活的價值.
1.5.3有關小學教育生活價值的綜述
在我們查閱的文獻中沒有直接關于“小學教育生活價值”的研究,但是我們發現關于小學教育的認識,在我國教育史上曾有過“小學教育是啟蒙教育”、“小學教育是國民教育”、“小學教育兼有雙重任務”等不同提法.當代學者也有很多關于小學教育生活的認識.田本娜認為小學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起點,并稱小學為“入門學”.所謂“入門教育”,就是根據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諸方面都使小學生入門,打下根基.她認為小學教育的價值應該是為培養身心全面發展的人奠定基礎.朱小蔓也同意這樣的觀點.她認為在小學教育不是升學教育的基礎,而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在人類倡導構建學習化社會的時代,它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是為人生的發展奠定基礎的.所以小學階段的教育生活價值不是為了選拔、升學、就業,而是盡可能為人的身心全面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何文濤不僅認為小學教育是為兒童的終身發展提供基礎的教育,對兒童終身發展有重要的價值.他還認為小學教育是對兒童實施初級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知識的地方,單純的文化知識的積累不是小學教育生活的重要價值,其真正的價值在于奠定兒童健康的體魄,培養良好的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本文既然選擇用回溯的方式研究小學教育生活的價值,當然論文的重點是通過豐富多樣的回溯性材料來具體分析小學教育生活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價值才能滿足學生的特殊需要,在此基礎上才能考察他們所經歷著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否滿足他們現實需要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