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品德 社會課程視覺 教學方法。
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現狀。
1. 學生方面。
小學生理解能力處于培養階段,是各方面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社會發展等多種因素使小學生容易產生思想上的波動。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經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不能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理解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學生難以真正參與到學習計劃中,有時甚至會對品德教育產生抵觸情緒。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家長對小學生的品德教育不太重視,學校缺乏家長配合,難以發揮作用,這也是造成學生學習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2. 教師方面。
現階段,在教學計劃中教師更多地注重課堂效率,忽略了與學生之間的心理溝通,小學生存在的品德問題不能及時發現,導致不良習慣逐漸養成,最終造成教學效率下降。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配合教學。教師如果只是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標準,就會造成學生綜合能力缺失。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如果教學方法過于落后,就會造成學生的抵觸情緒,不能積極配合教師完成學習計劃。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會影響小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教師相互配合,共同探討需要改進的內容,為小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解決小學生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問題的措施。
1. 制定趣味性教學計劃。
只有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課堂教學才能順利進行,傳統教學方法中理論與實踐的比例設計不合理,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不能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重新進行規劃設計。教師可以從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講授一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案例,將其應用到課堂中,也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趣味性的課后資料,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在課堂上,老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短片,讓學生觀看后發表自己的感想,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
2. 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能為小學生日后的社會關系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要鼓勵小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及時與教師溝通。教師要定期組織家訪,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與家長共同配合,幫助學生改正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師生關系建立過程中,要確保師生之間處于平等狀態,這樣小學生才能夠接受教師提出的建議,并對自身的缺點加以改正。小學生正處于習慣養成階段,對他們存在的學習問題,教師要加強重視,注意解決,深入探討相關解決的措施,將其應用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師生關系營造既要考慮整體性,更要注重對個體學生的關懷,學生產生消極心理情緒后,要及時采取心理干預的方法幫助解決,以免影響到學習與成長。要讓學生在校學習時能夠感受到快樂,為教學計劃的實施打好基礎。
綜上所述,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引入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讓學生對社會現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趣味性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不斷豐富,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營造良好的小學生學習成長環境,是提升教學效果的基礎。
參考文獻:
張宗華 . 對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 ( 生活 )》教學開展社會公德教育的研究 [J]. 學周刊,2016(13)。
楊今寧 . 小學“品德與生活 ( 社會 )”課程開設現狀的分析與反思 [J]. 教育實踐與研究 (A),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