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中地理教材; 圖像系統; 圖像數量; 圖像類型;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學內容的最主要載體, 它既是教師實施地理教學活動最核心的教學媒介和最主要的教學資源, 也是學生地理學習最基本的學習工具和最主要的學習資源, 還是師生在地理課堂上進行交流對話的中介。因此, 教師為了順利完成地理教學任務、全面達成地理教學目標, 并不斷提高地理教學效能, 就必須全面科學地分析地理教材。地理教材表層系統由課文系統、圖像系統和活動系統組成, 而當前地理教材有人教版、湘教版、中圖版、魯教版四種版本, 因此對不同版本地理必修教材的圖像系統進行比較分析是地理教材分析的基本內容之一。
一、圖像數量的比較
將這四種版本必修教材圖像數量進行統計, 其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 人教版、湘教版、中圖版、魯教版圖像總數分別是427幅、419幅、547幅、524幅, 平均每頁圖像數分別是1.35、1.26、1.66、1.62, 圖像密度比較大, 總體平均每頁約有1~2幅圖像。這說明四套教材都比較重視地理圖像的使用, 既注意體現地理學科的綜合性、空間性、區域性等特色, 又注意發揮地理圖像的功能, 幫助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 培養地理空間意識, 形成地理空間概念, 發展地理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二、圖像類型的比較
將這四種版本教材圖像類型進行統計, 其結果如表2所示。
1. 圖像類型豐富多樣
從表2可以看出, 各種版本教材的圖像系統類型豐富多樣, 包括地圖、景觀圖、示意圖、統計圖表、漫畫、遙感影像等類型。其中地圖既有自然地圖也有人文地圖, 既有大范圍的地圖也有小區域的地圖;地理景觀圖既有地理景觀照片也有景觀繪畫圖;地理示意圖包括概念圖、剖面圖、過程圖、聯系圖、模式圖等;統計圖表既有直線柱狀圖、曲線統計圖、圓形 (扇形) 統計圖、柱狀統計圖等各種統計圖, 也有各種統計表格。不同類型的圖像各有自己的特征和獨特功能。多樣的圖像既有助于豐富教材的表述形式, 也有助于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 進而提高圖像系統的整體功能。
2. 部分教材抽象圖像比例偏低, 直觀圖像比例過高
從表2可以看出, 人教版中由地圖、示意圖、統計圖表構成的抽象圖像共309幅, 占該教材圖像系統的72.37%;湘教版233幅, 占該教材圖像系統的55.61%;中圖版255幅, 占該教材圖像系統的46.62%;魯教版338幅, 占該教材圖像系統的64.50%.而由景觀圖、漫畫、遙感影像等構成的直觀圖像占教材圖像系統的比例分別為人教版26.70%、湘教版43.19%、中圖版49.91%、魯教版32.64%.心理學研究表明, 隨著年齡的增長, 學生的認知能力在逐步提高。與初中生相比, 高中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持久, 觀察更加全面、細致, 記憶由以短時機械記憶為主發展到以長時理解記憶為主, 思維具有更快的跳躍性、更廣的發散性、更精準的收斂性、更高的抽象概括性, 想象更豐富、更生動、更具創造性。因此, 教材內容的呈現應遵循表征優勢化原則, 即高中教材內容以抽象表征為主, 初中教材內容以直觀表征為主。人教版和魯教版遵循表征優勢化原則, 圖像表征以抽象圖像為主, 以直觀圖像為輔;湘教版和中圖版抽象圖像的比例偏低, 直觀圖像比例過高。
3. 大部分教材地圖比例偏低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 是地理教材中最常用的圖像類型之一。在這四種版本的教材中, 人教版中的地圖數量最多, 為75幅, 占17.56%;依次是魯教版59幅, 占11.26%;中圖版50幅, 占9.14%;最少的是湘教版27幅, 占6.44%.可以看出, 湘教版、中圖版、魯教版中的地圖比例明顯偏低, 與地圖在地理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不相符。
4. 部分教材景觀圖比例偏高, 遙感影像比例偏低
人教版采用景觀圖93幅, 占該書圖像系統的21.54%;湘教版采用景觀圖164幅, 占該教材圖像數的39.14%;中圖版采用景觀圖229幅, 占該教材圖像系統的41.86%;魯教版采用景觀圖156幅, 占該教材圖像數的29.77%.湘教版和中圖版的景觀圖比例明顯偏高。
人教版采用遙感影像7幅, 占該書圖像系統的1.64%;湘教版采用遙感影像13幅, 占該教材圖像數的3.10%;中圖版采用遙感影像28幅, 占該教材圖像系統的5.12%;魯教版采用遙感影像6幅, 占該教材圖像數的1.15%.人教版和魯教版的遙感影像比例明顯偏低。
三、圖像組合的比較
四種版本的教材都注重圖像之間的組合使用, 以增強圖像的表現力, 具體有如下組合方式。
1. 關聯圖組合
關聯圖組合即把兩幅或多幅具有相關聯系的圖像組合在一起。這種相關聯系主要是因果聯系。關聯圖組合有利于啟發學生理解地理成因、地理規律等原理性知識。例如, 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的圖“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的形成和分布”, 將“澳大利亞人口分布”圖、“澳大利亞降水分布”圖和“澳大利亞氣溫分布”圖三幅圖與“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分布”圖編排在一起, 從氣候、人口分布角度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和分布, 這樣的圖像編排有益于學生理解掌握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原因。又如, 人教版、中圖版、魯教版教材都使用了關聯圖組合的方式 (見圖1) , 把“氣壓帶風帶分布模式”圖和“洋流模式”圖編排在一起, 對照風帶的位置分布, 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 這樣的圖像編排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風海流”的形成原因。
注:圖像來源于中圖版《地理1》第48頁
2. 子母圖組合
即從一幅“母圖”中引出或放大出更為詳細的大比例尺“子圖”, “母圖”表達地理事物的某一宏觀要素, “子圖”表達地理事物的細節[2].這種組合形式意在通過子圖加深學生對母圖的印象和理解。如人教版教材必修1中的圖“熱帶雨林和亞寒帶針葉林生物量的差異”, 從“世界植被分布圖”中分別引出“熱帶雨林”“亞寒帶針葉林”兩幅景觀照片。又如湘教版教材必修1中的圖“地球表層的差異性”, 從“世界自然帶”圖中分別引出“熱帶雨林”“熱帶草原”“亞寒帶針葉林”三幅景觀照片。再如魯教版教材必修2中的圖“遍布世界各大洲的華人社區”, 從世界政區圖中分別引出“倫敦唐人街”“紐約唐人街”“悉尼唐人街”“神戶中華街”四幅景觀照片。
3. 對比圖組合
對比圖組合即把兩幅信息反差大的圖像放在一起進行比對。這種組合形式旨在通過反差凸顯不同地理事象在特征上的巨大差異或同一地理事象隨時間維度的前后變化, 使學生在對比中加深對地理事象的印象和理解。如人教版教材必修1中的圖“聚落規模與河流地貌的關系”, 將“華北平原鄉村聚落”與“江南水鄉鄉村聚落”兩幅景觀照片編排在一起, 鮮明地表現了“華北平原鄉村聚落”與“江南水鄉鄉村聚落”由于河流地貌的影響導致在規模上的巨大差異。又如湘教版教材必修1中的圖“北半球氣旋、反氣旋”, 將北半球氣旋示意圖與反氣旋示意圖編排在一起, 深刻地凸顯了二者之間在氣壓中心和水平方向上空氣流動方向的巨大差異。
4. 統計圖與地圖組合
統計圖與地圖組合即把統計圖與相應的地圖進行組合。這種組合形式有利于凸顯地理事象的空間分布, 增強圖像的表達效果, 加深學生對圖像主題的印象。例如, 人教版和中圖版教材必修2中的圖“世界各大洲人口數量的增長”, 均是在世界地圖中配置了各大洲人口數量的柱狀統計圖, 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世界各大洲人口數量增長差異的印象, 又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意識和讀圖能力。
四、圖文結合的比較
四種版本的教材都十分注重圖文結合, 一是圖像系統與課文系統在內容上相互補充信息;二是圖像配合文字使用, 或輔以文字說明, 幫助學生理解圖像的含義, 或輔以相關問題, 啟發學生思考。如人教版教材必修1中的圖“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在展示蟹狀星云、太陽、土星、月球四幅景觀照片的同時, 還配了四段文字, 分別介紹它們的基本特征。又如湘教版教材必修2中的圖“世界‘10億’人口年表”, 旁邊配有思考題:“計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在此基礎上, 分析1830年以來世界人口的增長趨勢”.還如中圖版教材必修2中的漫畫“自絕生路”, 旁邊配有問題:“他們在做什么?這樣做的后果會怎樣?他們意識到了嗎?”再如魯教版教材必修3中的漫畫“將來我們住哪里?”, 旁邊配有問題:“面對環境問題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嚴峻挑戰, 我們每個人應有怎樣的態度, 承擔著什么樣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康義容。高中地理必修實驗教材圖像系統的比較[J].地理教育, 2007 (5) .
[2]夏志芳, 李家清?;谡n程新理念的高中地理教科書編制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