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幼兒入園生活適應問題探究
【第一章】幼兒入園適應困境研究緒論
【第二章】幼兒在幼兒園的適應相關問題
【第三章】幼兒入園生活適應的影響因素
【第四章】幼兒入園適應的相關解決策略
【結論/參考文獻】如何解決幼兒入園適應難題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四章 幼兒入園適應的相關解決策略
家長和教師充分的交流,及時交流溝通,根據不同情況運用不同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用不同的解決策略,并能真正地實現入園生活適應。因此,研究者對幼兒園和家庭,從不同的層面,分別提出若解決建議:
一、解決策略建議。
(一)環境轉移、交叉、相融。
家庭是幼兒生活的第一站,這個環境小孩最熟悉,但幼兒園對于幼兒來講,卻是一個要面臨的全新的環境,如果在新舊環境之間,有著某種呼應和聯系,那么幼兒就會對新環境較快的建立信任。在聯系新舊環境的過程當中,幼兒園教師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如果在教學當中,讓幼兒感受到幼兒園的環境和家庭環境之間,有著某些相似點,那么幼兒就更加容易地適應了幼兒園的新環境。
1.幼兒園組織提前家訪。
教師在幼兒入園前和入園期間都要進行家訪。教師可以提前約好時間和要訪談的內容,讓幼兒參與其中,在熟悉環境中與教師建立良好的關系,這樣當幼兒進入新環境的幼兒園時,教師對于他來說是熟悉的,會增進對幼兒園的信任感。
在幼兒入園適應的過程中,教師要安排第二次家訪,此時家訪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和家長溝通幼兒在入園之后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生活適應困難,并共同協商找出應對的策略,從而能夠讓幼兒,以最快的方式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2.幼兒園組織家長來園參與活動。
幼兒在正式入園前,幼兒園可以在節假日,免費對外開放幾天,讓預備入園的幼兒和家長,有機會通過參觀的方式,熟悉幼兒園中的環境,在參觀完幼兒園后,教師可以安排一些親子游戲,讓幼兒對教師、幼兒園有進一步的了解,在幼兒對老師漸漸熟悉后,老師可以嘗試,在沒有家長陪同的情況下,同幼兒一起做游戲,讓小孩子感受到溫暖和快樂,從而,在心理上接納幼兒園。
3.使班級環境家庭化。
家是孩子最熟悉的地方,把幼兒園布置成家立的形式,一定會讓孩子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讓孩子在幼兒園找到熟悉感和歸屬感。教師也可以邀請孩子一起來布置教室,布置的物品是他熟悉的,拉近了班級與孩子的距離,可以粘貼圖畫、擺放綠色植物,讓孩子有家的感覺。
(二)促進幼兒主動適應。
在幼兒入園生活適應的過程中,只有家長、教師、幼兒園只有共同建立起一種相互扶持相互信任的關系,才能讓幼兒自己主動地去適應環境,進而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做所有的目的都是希望孩子主動適應,家長、教師、幼兒園只是被動干預和適當的引導。
1.教師靈活變換活動形式和內容。
常規情況下,幼兒最喜歡的是游戲和糖果,有小孩子的家庭,一般不會缺少玩具,所以,在幼兒入園初期,老師可以運用各種方式,經常性的變換游戲的內容、地點和形式,以此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對幼兒園的生活感興趣,教師可以多設計幾個游戲內容,以備不時之需,老師在發現幼兒對某種游戲不感興趣以后,就要采用新的游戲形式,來吸引幼兒。同時,老師還可以設置糖果區來轉移幼兒對意力。這樣,在幼兒入園之初,當出現不適應的時候,把他帶到糖果區,用讓幼兒挑選糖果的方式,來緩解幼兒的緊張情緒。
2.教師鼓勵幼兒間互相幫助。
有的孩子在入園前就跟很多小伙伴一起玩,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孩子間的能力與需求,將幼兒分組,讓幼兒在小組內活動,以此來增強他們的集體歸屬感,可以把性格內向和外向的幼兒放在一起,形成性格上的互補,大一點的和小一點的孩子一組互相幫助,外向的孩子就會帶動內向的孩子一起活動,能力強的孩子會幫助能力弱的孩子,讓幼兒在參加各種活動的過程當中,慢慢的學會和人交往,學會在集體當中生活,改變以往一個人玩玩具的方式,能夠和其他同伴一起分享快樂,最終在心理上喜歡幼兒園,喜歡上幼兒園。
3.增強幼兒主人翁意識。
教師對新入園的孩子們都有一個感覺,孩子的自主性很差,這與中國的教養方式息息相關,中國家長大包大攬,所有的事都幫孩子做了,孩子只是一味的服從,都是"聽話"的孩子。因此,幼兒入園初期,教師尤其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培養,先從增加孩子對班級主人翁意識入手,讓孩子自主布置班級,安排具體家具的位置等,充分地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4.幼兒園開設家長學校。
如果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家長不認可,幼兒園的教育就無法進行,也會使幼兒的入園適應過程不斷延長、并且大大受阻。相反的,如果意見一致,就能在語言和行為上的影響幼兒,幫助幼兒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環境。幼兒園可以通過開設專題講座、家長學堂等形式,搭建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橋梁,進一步把握自己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斷糾正自己的錯誤看法,與教師達成共識。
(三)多方引導幼兒生活適應。
1.幼兒做好的入園準備。
(1)做好入園的心理準備 心理準備主要是家長幫助完成的,在入園前家長要逐漸地給孩子講一講有關幼兒園的情況,回答孩子對幼兒園的疑問,還要告訴幼兒在幼兒園里有許多好玩的玩具,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在平時,讓孩子按照幼兒園的作息時間來安排自己的生活,讓孩子知道,去了幼兒園就沒有家人陪伴了,都要靠自己了,在正式進入幼兒園之前,家長一定要帶著孩子,去熟悉幼兒園的環境,讓孩子對幼兒園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心理上做好入園的準備。
(2)在入園前要做好充分的物質準備 家長要為孩子準備入園的被褥、衣服鞋子、書包、文具等必需品。讓幼兒在心理上,對幼兒園的生活充滿憧憬。
(3)在入園前要做好充分的能力準備 除了上述的準備之外,在入園之前,家長還要幫助孩子,做好充分的能力準備,這是將來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的首要前提。所以,家長在入園前要開始循序漸進的能力準備,讓幼兒在家里,就學會獨立吃飯、上廁所、穿衣服,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為進入幼兒園之后能迅速的適應生活,打下扎實的基礎。
2.幼兒園要按照需要靈活調整作息制度。
因為受到家庭的影響,幼兒在入園之前,一般就已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生活習慣,假如家長在孩子入園之前,沒有及時幫助孩子調整習慣和作息時間,那么幼兒入園之后,肯定會在作息時間上,表現出一些不適應。即使孩子出現不適應現象,教師也要幫助幼兒一起緩慢適應。
3.家長采用個別化的形式進行干預。
在幼兒園,因為班級里面的孩子較多,老師的精力受到限制,每天不可能和每一位家長單獨的交流,家長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余教師進行溝通,了解孩子一天中在幼兒園的情況,有哪些進步,有哪些問題,不斷地鼓勵孩子進步,不斷地幫助孩子改變缺點。
二、開展家庭--幼兒教師--幼兒自身--幼兒園四者合作。
要想孩子能夠順利度過入園初期階段,需要家長、教師、幼兒和幼兒園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一)從家長的角度。
家長要確認孩子是否已經達到入園前的標準,可以從幾個方面考察:獨立吃飯、獨立睡覺、獨立穿衣服、獨立穿鞋、獨立入廁、能清楚地表達自己意愿的語言能力。
家長之前要對孩子進行一些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技能訓練,如,睡眠、吃飯、上廁所、穿衣服等等,這些必要的日常生活能力,對幼兒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顯得非常必要。
另外,還要加強孩子的表達訓練,比如在口渴了的時候,會向大人要水喝;不舒服的時候,能指明具體的位置,這樣,在幼兒出現問題的時候,方便老師及時采取措施。
(二)從幼兒教師的角度。
幼兒進入幼兒園之后,老師是每天與幼兒接觸最多的人,教師的作用不容忽視,對幼兒的幫助也最直接最有效。教師要幫助剛剛入園的兒童,進行心理上的調適,使幼兒減輕心理上的壓力,告訴家長不要把在意的情緒傳遞個孩子,老師要幫助幼兒建立新型的伙伴關系,在適應的過程當中,如果孩子對于父母有依戀感,沒有父母的陪伴就會感到不安全,所以,盡快的幫助幼兒建立新的人際關系,顯得十分必要,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可以先從老師做起,然后,逐步擴展到其他小伙伴。
(三)從幼兒的角度。
兒童自身也要為入園適應做充足準備,在幼兒園中,面對新的生活環境,幼兒要和陌生的老師和小朋友相處,這些對象存在變化性和非固定性,不像家庭中那樣是一對一相對不變的。幼兒原來在家相對比較自由,生活的隨意性很大,一般是想吃就吃,想睡就睡,而幼兒園的生活是有規律的,一開始幼兒肯定會感到不適應,所以家長和幼兒園就應該共同協作,積極幫助幼兒建立新的依戀關系,提高他們的自身適應能力,從而能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四)從幼兒園的角度。
為兒童入園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是每個幼兒園應盡的職責,在幼兒入園之前,還要對其進行測試檢查,在適應幼兒園生活上,看其是否達到了所具備的條件。在幼兒的教學活動當中,有不少幼兒園做的就比較好,他們通過開放活動、提前參觀等形式,吸引新生幼兒到園里來參加活動,有的還學習借鑒外國的經驗做法,開設,一周一次的家庭和幼兒園的聯誼活動,作為幼兒家長,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活動,讓幼兒在活動當中,感受到集體的氛圍,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同時家長還可以帶幼兒參觀他們的活動場所、生活區,讓孩子熟悉和喜歡這個地方。另外要加強孩子生活技能的培養,幼兒入園以后,老師應該講生活教育作為活動的重要內容,在學習和指導當中,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