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和實施,農村學前教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重點。2010年陜西省農村民辦幼兒園與公辦幼兒園的比例為7.5:1,民辦幼兒園已與公辦幼兒園平分秋色。為了研究陜西省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現狀,我們對陜西省咸陽市馬莊鎮的民辦幼兒園進行調查。
一、民辦幼兒園發展現狀
(一)布局不合理,硬件不達標
全鎮現有民辦幼兒園7所,其中注冊4所,無證3所。注冊的幼兒園中100人以上的1所,200人以上的2所,300人以上的1所。四所幼兒園中,最小間距3千米,最大間距10千米。最大的一所吸納了周邊27個行政村的適齡兒童,服務半徑約8千米。調查發現,該鎮幼兒園班額普遍過大,有的已超30人。幼兒園每班只配備2名教師,1名教師負責保育和教育工作,保育功能嚴重弱化。另外,幼兒園園舍總建筑面積、生均建筑面積、活動用房、辦公用房和生活用房等不達標。幼兒的教學活動、用餐及午休在一間教室進行,生均建筑面積均值1.52平方米。
(二)家長消極配合,家園共育維艱
該鎮地處城市邊緣,留守和準留守兒童占三分之二以上。由老人組成的實際監護大軍普遍缺乏科學的幼兒教育知識。他們重視幼兒在園的伙食情況和知識教育,卻忽視幼兒的全面發展,對于幼兒園布置的活動和任務配合消極。因此,家園共育進展困難。
(三)教師隊伍不穩定,培訓少而空
幼兒教師隊伍不穩定是制約學前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幼兒教師隊伍不穩定的原因主要是幼兒教師工資低、勞動強度大、社會認可度低。幼兒教師既無法享受中小學教師的待遇,又無法得到社會的身份認可。此外,過高的社會期望及媒體熱炒的“虐童事件”給幼兒教師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幼教專業畢業生都不愿到農村幼兒園就業。另外,以女性為主的教師隊伍常常因婚、孕等原因流失。因此,幼兒教師隊伍極不穩定。另外,幼兒教師接受培訓的機會更少,而且收益不大。培訓機會少、覆蓋面小、缺少進修學習機會嚴重制約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
(四)政策口惠實不至,校車安全遇瓶頸
與蓬勃發展的農村學前教育相比,有關的政策和制度在農村地區缺乏現實操作性。民辦幼兒園遭受到來自國家幼教政策和農村幼教市場的雙重壓力。他們在“公益性”與“營利性”的夾縫中頑強地掙扎。陜西省教育廳提出的“幼兒每生200元的標準的補助機制”及《校車安全管理條例》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受資金限制,農村民辦幼兒園無力購置足夠的校車,同時,較低的交通費難以維持正常的校車運營。所以,兒園只好通過超載來解決幼兒的接送問題。
(五)惡性競爭激烈,小學化傾向嚴重
民辦幼兒園之間競爭激烈。為了爭取生源,各幼兒園大打價格戰。這迫使正規的幼兒園不得不降低收費標準。幼兒園小學化傾向愈演愈烈。為了迎合農村家長的心理需求,幼兒園小班開始識字和識數教學,中班開始進行寫字和拼音教學。這嚴重違背了幼兒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對幼兒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六)政府部門認識缺位
地方政府沒有把幼兒園建設和發展作通盤考慮,導致轄區內園點分布不合理。此外,一些職能部門管理不力,校園安全事故頻發。由于主觀部門的認識不到位,一些好的農村學前教育發展方案不能得到真正落實。
二、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的對策
針對上述農村民辦幼兒園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建立政府主導、家園配合、保障教師、多管并下的農村學前教育發展新格局。
(一)加大投入,加強監管
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的農村學前教育發展模式,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格局,并按照“先普及,再提高”的原則進行資金投入和建設。對幼兒園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待遇,幼兒教師實行統一招聘,統一分配,將民辦學前教育機構納入統一規劃中。同時,合理的布局既可降低幼兒園的運輸成本,又能有效保證幼兒的乘車安全。
通過立法來遏制小學化傾向。加大對幼兒園指導、監督、管理的力度,通過提高教師業務素質來規范幼兒教學行為。另外,主管部門應從源頭治理抓起,從而扭轉小學化蔓延的局面。
(二)加強家園共育,實現因材施教
加強家園共育,通過各種形式和家長溝通,讓家長逐步樹立正確的幼兒發展觀。同時,教師在整體教學的同時,必須注意幼兒間的個體差異,并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進行個別教育,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均衡發展,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通過家園共育促進農村幼兒園園長、幼兒教師與幼兒家長的溝通和對話,增強幼兒教育合力,促進農村幼兒園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加大扶持力度
建立幼兒教師職稱評定體系,參照中小學教師的工資標準制定相應職稱幼兒教師的工資標準,實行幼兒教師資格證準入制度,全面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層次。增加農村幼兒園教師培訓機會,改革培訓方式,創新培訓內容,強化教師科學教育觀念,提高其教育教學實踐能力,使得培訓更具時效性。創設城鄉幼兒園教師交流平臺,實現教師資源共享,合作共贏。
參考文獻:
[1]宋煒,李兆平。陜西農村學前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12)。
[2]宋卓雯。從農村民辦幼兒園教育現狀淺析與政府利益矛盾關系--以東明縣鎮為例[J].法制與社會,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