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所以提出創設具有挑戰性的幼兒園戶外環境,是因為兒童的很多社會技巧和積極的、非正式的學習是在戶外的自然環境中形成的。為滿足兒童運動、游戲、挑戰、冒險、社會交往的需求,我們有必要對戶外活動場所進行合理的規劃。當兒童不斷得到更具挑戰性的任務,能夠習得更多的技能技巧時,將會獲得一種勝任感和成功感。我們的任務是支持和幫助兒童從原有的經驗和水平出發建構新的經驗。
一、戶外環境創設的基本步驟
戶外環境創設的基本步驟包括理念定位、功能界定\\(確定目標\\)、形成文本方案、效果圖呈現\\(模擬\\)、正式施工、效度檢測\\(評價\\)六步。
理念定位決定了價值取向,設計者、施工者以及日后戶外環境的使用者,都應明白環境與課程的關系,成人需要為兒童做出哪些服務。
功能界定即“要做怎樣的環境”,“我們希望環境實現什么教育目標”,如園內空間環境的分區,園內的設施是為了實現哪些發展目標。
形成文本方案,園方應該用詳盡的語言描述設計理念和思想,能夠使設計方從語言描述中獲取我們期望的信息,有助于設計方形成能夠實現我們教育理想的方案。效果圖為幼兒園提供了一個模擬情境,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模擬情境進行設想,并做出必要的、預控性的調整。施工之后是效度檢測,這一步類似于課程評價。
戶外環境建設好之后,是為誰服務的?我們為之服務的對象是否滿意?效度檢測幫助我們認識我們所希望的教育理想、課程目標是否能夠實現。
二、環境理念與定位
以北京市十一建華實驗幼兒園為例,我們一起來分析它是怎樣完成具有挑戰性的戶外環境建設的。
我園對于環境的定位是:教育是為了兒童的美好未來奠基,課程是實現教育的途徑,環境是課程的載體——環境是為兒童服務的,兒童才是環境的主人。
在此,我們特別強調環境是為了兒童。我們常??吹胶芏鄨@所的環境看起來很美好,但事實上環境的主人卻不是孩子,可能是園長,或是設計師。
戶外環境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空間場所,它對于兒童的影響,不再只是簡單地提供場所和設施,而是將環境視為課程,它應該是生態的、自然的、可選擇的、具有挑戰性的和創造性的活動場所,它在作為空間的同時更具有教育的功能與意義。理念定位決定著在后續各個環節中,是否所有人都能夠圍繞著這一價值導向行動。如果園長、董事長、教育投資者不能提出明確的理念和價值定位,就不能期望團隊中的所有成員為著一個共同的愿景服務。有些幼兒園的環境看起來不夠和諧,缺乏整體感,就是因為理念定位不夠清晰、不夠明確,最后當其服務于教育環境中的兒童、教師和家長時,就不能凸顯園所文化,無法實現最初所設定的教育目標。
提到自然生態,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種樹。的確,種樹很重要,我園的樹木種類包括觀葉、觀花、觀干三類。這些樹都非常具有觀賞價值,如銀杏、法桐、元寶楓、白蠟在一年中會呈現四種顏色,從淺綠色到深綠,再到發黃、變紅,成為落葉,而且樹葉的形狀不一,這樣制成標本,兒童就可以直觀地觀察它們的差異。白蠟特別適合種植于幼兒園通道兩旁,它在秋天的時候會從黃色變為火紅。塔松、雪松則可以讓幼兒園四季都有綠色。柳樹、國槐茂盛的樹冠可以為兒童夏季的戶外活動提供充足的樹蔭。迎春、金絲吊蝴蝶、玉蘭、紫藤、丁香、海棠和各種果樹以及一些灌木,都是可以觀賞花的樹。由于這些植物花期不同,我們依據其特性種植在幼兒園的不同空間內,讓兒童感受到連續不斷的大自然信息。草本類植物比較矮小,便于兒童在草叢中尋覓、觀察螞蟻、螞蚱等昆蟲。由此可見,種樹并不僅僅是種樹而已,我們要思考的是種什么樹,這一行為帶來的結果與課程有何關系?與兒童的發展有何關系?而非僅僅是滿足成人的觀賞需求。當一棵樹能夠引發兒童的思考和探索,那這棵樹就是在為挑戰性的教育環境服務。
三、環境功能的界定
環境功能界定主要指對環境進行整體規劃,分區域,確定目標。園所戶外環境中較大的區域也可以相對地做一些小區域劃分。教師在室內環境設計上一般都將教室劃分為七個或八個學習區,但很少有人思考戶外活動區的劃分。事實上,兒童的學習是整體的,基于室內學習中區域活動的理念,我們同樣也可以對室外環境進行分區。
我園的戶外環境分為綜合游戲區、體育運動區和種養殖體驗區三大區域。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彼此不可替代。綜合游戲區主要滿足低齡段兒童運動、游戲、觀察、探究、冒險的需要,在發展兒童體能的同時促進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體育運動區主要用于滿足兒童劇烈運動的需求,發展其團隊合作、競爭的意識。在種養殖體驗區里,兒童可以親身體驗,在體驗中獲得豐富的感官刺激,促進思維與認識的發展。
1.綜合游戲區
在綜合游戲區,我們設計了沙水科學活動區、自然區、隧道、體驗池、滑輪類活動區。沙水科學活動區包括疊水池、水渠、日晷池。水從高處的疊水池流下,經過水渠流入低處的日晷池。這樣的設計主要為了讓水流動起來—流動的水和死水對兒童所引發的感官刺激和認知思考是不一樣的,疊水池中水的逐級流動可以讓兒童直觀地感受水的特性。水從水渠流經兩個干沙區,與干沙相比,有水流過的沙池可以引發兒童更高水平的游戲活動,他們可以攔河筑壩,也可以改變水流的方向?;顒訁^內有小橋連接兩個沙區,使兒童在活動空間中自由往來。日晷池比較低矮,可供兒童涉水。我們在日晷池的底部刻上了羅馬數字,中間還裝了一根銅柱,可以將銅柱的影子投射在池子的底部。兒童在活動過程中可以觀察到影子的變化來體會時間的變化。在這片區域上方的二層陽臺裝了一個起重機架,兒童可以利用兩組滑輪裝置,將樓下的沙和水運送到二樓的陽臺上,除了可以澆灌二樓的綠植,還可以利用這個裝置做很多事情,關鍵是兒童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改變物體的方向,通過操作感知物理現象,感知力學原理。
自然區內有很多植物,一方面可以從安全與美觀的角度對園區進行一定的隔擋;另一方面,這片區域沿著圍墻呈半環抱狀,營造了一個美好的自然景觀。
我們在自然區種植了一些果樹,雖然每種只有兩棵,但足以滿足兒童觀察的需要。這里還堆了一座小山,對于成人而言,它可能僅僅是一個小土坡,但對于兒童來說卻是一座山。就像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雖然面積不大,卻足以容納童年的無窮樂趣和好奇。我們還在山坡上建了一個亭子,這樣即使在雨雪天氣,兒童也可以到戶外觀察景觀。整個園區種植了40多種樹木,可以實現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兩季有果。自然區鋪設了石板路、木板路,可供兒童漫步,探索自然的奧秘。
盛有鵝卵石、陶粒、干沙的三個體驗池可以刺激兒童感官,豐富他們對大自然材質的感受。光滑的鵝卵石可供兒童赤足踩踏,一方面可以按摩足底的穴位,另一方面可以感受光滑的觸覺;與此形成對比,陶粒池、干沙池可以讓兒童感知光滑與粗糙、干與濕在觸覺上的不同。
幼兒園的地面主要為天然材料,有硬肩地面\\(車場停車區\\)、滲水磚路面、花崗巖石材路面,還有草地、沙地、土地以及少量的塑膠地。保留豐富的大自然材質實際上就是給兒童豐富的感官刺激和營造自然生態的環境。我們常說“接地氣”,但是在環境建設中卻常常認為塑膠地可以更多地保護兒童,其實這樣不僅不夠環保,還會讓兒童遠離大自然,無法“接地氣”。
2.體育運動區
體育運動區主要由籃球場、足球場、攀巖墻、競賽跑道組成。下沉式足球場一方面可以使足球在兒童游戲過程中不會經常滾出來;另一方面,跑道還可以作為看臺,也能供兒童開展推車、滾鐵環、跑步等活動。緊鄰足球場的室外小舞臺可以供兒童進行自由表演、集會和開展慶典活動?;@球場也設計了下沉式看臺,是一個可以供兒童開展各種球類活動的多功能區。
傳統攀巖墻在90度的墻面裝設攀巖爪,兒童在活動中不是“知難而進”,而是“知難而退”,因為兒童不得不在爬到頂端之后原路退下來。我們的多功能攀巖墻是利用墻面設計了一個60度的斜坡,里面距離墻面有1米寬的通道,在兩側安裝滑梯,兒童在攀爬到頂部之后,可以進入通道從滑梯滑下來。我們為兒童的攀爬活動提供了三種材質的輔助工具:輪胎,較容易;攀巖爪,有一定難度;攀巖繩,最難,因為需要兒童具有一定的臂力。之所以提供這三種材質,也是基于對環境理念的定位,創設具有挑戰性、創造性的戶外環境。創造性的前提是自由、可選擇,這三種不同方式可供兒童選擇,可以滿足不同能力水平兒童的發展需求。
消防通道不允許有阻礙物占用,我們在上面鋪設了塑膠,設計成競賽跑道,供大班兒童開展具有一定競爭意識的團隊活動。
3.種養殖體驗區
在種養殖體驗區,每個班都有一塊菜地,所有活動都要兒童親身參與。此外,還有壓水井、動物園、木工房、泥陶房和石磨坊。
木工房在初建時備受爭議,教師、家長唯恐兒童在使用工具的過程中受傷,但是迄今為止從未發生過這樣的事故。我們在設計木工活動時,就在思考兒童應該在里面做什么。小班開始認識工具,學會戴防護鏡、防護帽、手套;中班嘗試使用錘子,學習釘釘子;大班開始使用鋸,學習制作小板凳。 如果我們科學嚴謹地設計連續發展的課程活動,讓兒童了解、理解、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及措施,兒童就會按照安全提示進行操作。成人往往會低估兒童的能力,事實上,在實施相關課程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
泥陶房實際上也是用水泥、磚頭蓋的,但在外邊都鋪裝了竹子、木板,就是緣于前面提出的理念—生態。鋼筋、水泥顯然不如竹子、木頭之類的材質讓園所看起來更具有大自然的氣息。
石磨在使用時需要3名兒童一起推動,另外有一名兒童負責裝豆子,他們必須很好地合作才能使用這個設施來工作,這也是設計者的初衷。每個班級自留地里的木棧道很像農村的田埂,是為了便于兒童照顧植物,避免他們只能遠遠地觀望植物。壓水井是在地下挖了蓄水池,安裝了水龍頭制成的,其實就是自來水管的蓄水池,但兒童取水必須通過壓水才能實現,這一經驗和工具在他們的生活世界中很少見,但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是值得兒童去探索的。
四、戶外環境的評估
依據教育目標我們對整個戶外環境都進行功能劃分,這些預期的目標是否能實現呢?這就需要進行效度檢測。在課程的實施中,我們從心理學的視角把環境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待,而不是視為一系列刺激的堆積。
我們要強調這里是學習的場所,每一處都與課程有關。在此,我們特別關注環境和行為的相互影響,即行為和產生行為的前后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例如,在綜合游戲區,因為有水池,兒童會想到養一些魚;魚池中養了魚,兒童會照顧、喂養它們;因為有水渠,兒童會試圖用沙子堵上“大壩”;因為有了隧道,兒童可以開展躲藏游戲。我們的隧道設計了45度角的彎度,從隧道的一頭不能直接看到另一頭,這樣既保證光線射入洞底,不會讓隧道里完全黑暗,還能滿足兒童躲藏的需要;在風雨亭里,兒童可以聆聽風鈴的聲音,聽雨觀雪,由于它地勢較高,兒童在這里可以觀察到園所景物的變化。
“滑輪怎樣轉起來?”沙水游戲區的兩組滑輪工作需要兩組兒童合作操作,對力的感知就在活動和操作中發生了。當滑輪出現了問題,兒童停下來解決問題時,他們的思維就變得活躍起來;兒童可以在沙池里設迷宮,將水池中的水引到遠處的樹下,孩子們想了很多辦法來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
教育的核心是解決智力的問題,如果孩子的思維是活躍的,是愿意去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那么,他們就在不斷地主動建構新的經驗。
在種養殖體驗區,孩子們從播種到照顧植物,再到收獲全部自己完成。他們可以從壓水井中取水照顧植物;在收獲了蘿卜之后又把蘿卜的葉子拔下來喂兔子;他們會觀察葉子上為什么有洞;會試圖尋找蝴蝶在哪里安家;大班兒童發現壓水井取水太慢了,他們發明了自由灌溉田,讓水可以順著他們自制的水渠流入迷宮一般的試驗田里……這些活動都是兒童自發的,因為環境與兒童之間的互動而引發的。在這樣的環境中,兒童可以發現很多大自然的秘密,并開始主動學習和探索。
在木工房,因為環境和課程的創設是從兒童的基本經驗出發,他們所有的探索活動必須思考“接下來應該怎么做”。兒童在實踐的過程中對他們的錯誤行為進行自我糾正,比如錘子、鋸等的操作方法,他們會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圍繞石磨,大班開展了項目活動“豆腐是怎樣制成的”,從泡豆子、磨豆腐、制作豆渣餅、點豆腐,都由兒童一步一步探索完成。教師所做的就是協助幼兒準備材料和工具,適時提出“為什么”和“怎么辦”,引發他們的思考和探索的欲望。兒童的這一系列探索過程體現了我們的核心教育價值觀,即支持兒童的主動學習,培養兒童的自主、勞動、創造能力,為其形成自創性人格特征做出積極準備。
除了檢測我們的環境是否真正為兒童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和幫助,我們還需要檢測它是否符合安全標準、健康標準。在環境的使用過程中,我們還應不斷反思環境是否實現了預期的教育功能,是否支持課程活動的開展,進而不斷對環境進行優化和改造。
五、結束語
兒童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發展著思維、情感、動作、意志。幼兒園的戶外環境具有隱性的教育力量,環境空間設計也必須以滿足兒童行為需要并促進兒童的發展為價值取向,無論是對兒童學習、生活等行為的支持和引導,還是對兒童行為的阻礙或抑制,都投射出設計者的教育認識與教育觀念。創設具有挑戰性的戶外環境,引發我們去思考,去設計,去改造幼兒園戶外環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