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院校任職教育是在完成學歷教育的基礎上,為適應未來崗位任職需求而給予受教育者以崗位任職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1]。軍隊院校任職教育是以學歷教育為基礎,以崗位任職需求為牽引的職業教育。突出特點是強調以實踐為基礎消化理論、以應用為中介發展能力、以服務部隊為宗旨促進軍官職業道德的形成。因此,加強以能力素質為核心的任職教育方法研究,對于改善任職教育教學效果、提升學員崗位任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軍隊院校任職教育中的能力本位觀
院校教育中的能力本位觀初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北美,即“能力比知識更重要”的觀念[2]。在發展過程中,能力本位觀又有任務本位能力觀、整體主義能力觀和整合能力觀的區別。整合能力觀是對前兩種能力觀的折衷,即認為能力是個體一般素質及在職業任務中實踐表現的二者整合,并把能力理解為有不同的層次或水平的差異[3]。目前,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西方國家的能力本位理論都是整合能力觀的具體體現。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能力本位觀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員的能力,注重提高學員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國家層面制定了專門的培訓包,培訓包明確規定了承擔并達到各行業崗位具體任務和職責的能力。施訓院校的課程設置以培訓包規定的能力標準為依據,并將能力標準轉換為具體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技能培訓和實踐能力,強調實踐教學環節,在教學結果的考核中,強調能力本位的考核[4]。
能力本位觀是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本質上主張新的人才培訓模式應由注重知識轉向注重能力,所培養的人才不僅僅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的運用,即能力的培養。當然,這種能力本位并不是簡單的指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還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和反饋等要素的一種綜合能力。
根據部隊人才使用的特點,任職教育所培養的學員能力從結構上可分為專門技術能力和關鍵能力。專門技術能力是指與從事崗位專業相關的技術能力,又可分為特定技能和通用技能,與關鍵能力相互包容。
以雷達專業為例,特定技能包含雷達理論基礎、情報獲取與傳輸、雷達裝備效能分析、雷達對抗、雷達部隊組織指揮、雷達裝備保障等,這些技能反映了本專業的技術特色,一般在任職培訓中有特定的課程與其對應;通用技能包括專業職業基礎、崗位適應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工作能力等內容,通用技能相對于特定技能更具有一般性,可適用于其他專業或任職崗位,該部分能力也是任職教育過程中的重點內容,即所謂授人以漁的“漁”;關鍵能力可以按照“職業行為、心理承受、生存發展、與人合作”的原則分解為軍人氣質、軍事指揮、政治敏感、自信心、自我控制、組織協調、勇于承擔等方面的能力,該部分能力是走向部隊初始指揮軍官崗位的必備技能,通常在軍校四年本科教育過程中已經打下較好的基礎,但是對于地方國防生學員而言,則是在任職培訓過程中需要大力補充和強化的內容。
二、能力本位觀在任職教育中的特點
能力本位觀強調對學員能力的培養,該能力與所從事的崗位相對應,對于不同崗位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和達到的水平在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中均有體現。因此在具體實施上要以總部制定的大綱為依據,確定本專業學員需掌握的基本技能要求,進而制定施訓內容和標準。根據能力本位觀的基本思想,其在目前任職教育中表現出如下特點:(1) 突出能力培訓是任職教育的核心要求。施訓院校應依據總部和上級機關的要求,在教學環境、保障條件、法規制度、師資隊伍、教學模式等多個方面適應能力教育的特點。(2)突出能力培訓是課程設計的主要依據。課程體系的設計要以任職崗位能力需求為依據,課程的設置和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均要與部隊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相銜接,這樣保證學員所學能滿足部隊的實際需求。(3)突出能力培養是教學設計的關鍵內容。教學內容建立在以培養學員實際崗位能力為目標的基礎上,強調并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4)突出以能力目標作為對學員評價的尺度?;诓筷犎温殟徫粚W員的能力需求,設計對學員進行考核評價的標準,其中包含理論水平考核和實踐能力考核兩部分,而實踐能力應該是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
三、構建基于能力本位觀的軍隊院校任職教育
知識、能力和素質是當今時代對各類人才的綜合要求,這三者之間在本質上是密切聯系和相互轉化的。知識是能力和素質的基礎,它通過實踐發展為能力和素質;素質訴諸于實踐就表現為能力,能力是素質的外在形式;而具備較強的能力和素質又能使人更多更快地攝取知識。在三者生成和相互轉化過程中,實踐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任職教育的能力本位觀要求任職教育要以實踐教學為核心。雖然要重視理論學習,但不能簡單地為了課本上的知識而進行教育。
教學工作應注重在向學員傳授各種知識、技能的同時,強調對學員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為本位構建任職教育教學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能力本位是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
根據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的要求,部隊院校所承擔的個人訓練本質上就是一種能力教育,即根據部隊實際工作需要制定各專業人員的崗位能力標準,按照該標準設置課程進行教學,對教學結果進行評估,最后根據評估結果授予學員不同的等級,如合格或不合格、熟悉或掌握等。施訓院校在專業設置、課程設計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各個方面都需圍繞培養學員的任職能力來展開。
(二)能力培養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
任職教育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學員的崗位能力,所以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要求中,任職教育課程中基礎課較少、理論課比重下降、實踐實作環節大幅增加的特點十分突出,也體現了以能力為核心的教學改革。進一步,課程內容上也要體現出本專業的針對性、實用性、“必須、夠用”、理論聯系實際等原則。在教材選用方面,突出實用性,必須與部隊實際結合,特別是與新的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接軌。加強教學實踐環節,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體現出教室即實驗室、實驗室即教室、學習環境就是工作環境的特點,使能力培養成為教員教和學員學的共同目標。
(三)能力標準是對學員進行質量評價的尺度
以能力為本位的評價主要采用標準參照性評價,而不是采用基于教材的常模參照性評價,這里的標準就是與部隊崗位緊密結合的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評價的原則強調任職能力標準是測評所有學員最終成績的基準。因此需要突破現有的筆試、論文等簡單評價模式,從課堂考核、小組討論考核、讀書筆記考核、試卷考核、技能操作考核、綜合答辯考核等多個方面,以及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和教員評價等多個角度進行考核評價,保證考核結果充分全面、合理有效,使人信服,并能夠從中找出教學過程中的對應問題和不足。這些考核評價方法的綜合運用,就能夠有效地反映出不同學員的實際能力。
(四)實踐能力是對學員考核的重要內容
如前所述,能力本位觀要求任職教育必須以實踐教學為核心和主體,那么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考核也必然是任職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能力包括任務處理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任務處理能力是指學員完成指定任務的能力,如對某型裝備的維護保養,達到周維護、月維護所要求的內容;應急處理能力指學員完成突發任務的能力,如某型裝備突發出現故障,能夠快速準確判斷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相應地,實踐能力的考核必須完成一定科目的考核內容,該科目可以指定或隨機設置,或者進行綜合考核與答辯。
四、結束語
隨著以學歷教育為主向崗位任職教育為主的新的軍隊院校教育體系的建立,任職教育已成為院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如何更好更快地實現院校轉型發展是當前軍隊院校所面臨的一項十分現實而又迫切的任務。這其中如何培養學員勝任部隊的實際崗位需求是院校教育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對于任職教育,能力本位觀的目標不僅僅在于學員在教學過程中學習了什么、學會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識,而更重要的是學員經過院校培訓后具備哪些能力、能夠做什么、做得怎么樣。因此,構建以能力本位觀為核心的任職教育應是軍隊院校任職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目前僅僅是初步的探索與分析,下一步要結合任職教育課程改革實踐作進一步研究,進行相關的改革試驗和數據統計分析,力爭在軍隊院校任職教育改革上有新的突破,為部隊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的高素質軍事人才。
參考文獻:
[1]周顯軍.任職教育應當成為軍隊院校教育的主體[J].中國軍事教育,2004,(1).
[2]崔瑞峰,田東平.美國能力本位職業教育評估模式探析[J].成人教育,2008,(2).
[3]楊文明.英國職業教育的評估體系與借鑒[J].外國教育研究,2003,(12).
[4]薛棟,潘寄青.對德國職業能力本位觀的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