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軍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嚴峻形勢及任務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剛剛開始獨立創建人民軍隊,領導革命戰爭,建立革命根據地,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既缺乏經驗力量又很弱小。第一次大革命慘遭失敗,黨的革命力量損失慘重,敵強我弱的形勢異常明顯。在血腥屠殺中建立的國民黨政權,宣布中國共產黨為“非法”,視加入共產黨為最大的“犯罪”。在這種嚴酷環境中,許多中共黨員和革命志士被殺害。中國共產黨的活動被迫由公開轉入地下,革命轉入低潮。1930年10月,中原大戰結束后,蔣介石立即調集重兵,向各革命根據地的紅軍先后發動五次反革命軍事“圍剿”。與此同時,還發動了文化“圍剿”。在敵占區,馬克思主義被作為“歪理邪說”,不但理論上受到種種非難與指責,現實中的傳播還受到敵對專政機器的嚴厲打擊,先進的文化人士受到迫害。在民眾之中,普遍對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進行的革命沒有完全認識,加上國民黨進行的大量針對共產黨的負面宣傳活動,如造謠誣蔑共產黨“共產共妻”“黑殺黨”等等,從而影響到普通民眾對共產黨和紅軍的看法與態度。當時,許多地區的民眾害怕共產黨,不敢與之接觸。他們除對革命的畏懼之外,還有對軍隊的害怕。而黨內又發生了三次“左”傾的錯誤,其中最為嚴重的是統治黨達四年之久的王明教條主義錯誤。在長征的艱苦環境中,又發生了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對軍隊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國共產黨進行軍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環境極為困難。面對以農民為主要來源的紅軍為工作對象,面對敵強我弱,圍追堵截的外部打壓和黨內錯誤的嚴重干擾,弱小的紅軍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贏得廣大官兵和群眾的支持,依靠發動工農群眾自覺參加紅軍和支持紅軍。這一時期,軍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承擔著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普及到紅軍廣大官兵中去,實現官兵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任務,還承擔著使廣大官兵向革命根據地區域和紅軍長征所經地區民眾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艱辛任務。
二、土地革命時期軍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特點
(一)軍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組織傳播成為黨領導軍隊賴以實現的基礎
人民軍隊是黨組建的軍隊,黨是軍隊中進行政治傳播的唯一的合法主體。組織傳播成為傳播黨的意志,協調廣大官兵行動的神經,成為黨領導軍隊的賴以實現黨在軍隊中的歷史任命的基礎。黨在軍隊中組織傳播的進行,依賴于黨在軍隊中的各級組織的建立。在組織上,建立了黨對軍隊領導的制度。三灣改編在全軍建立了系統的黨組織,黨加強了對軍隊的組織領導。尤其是軍隊基層黨組織的建立,支部建在連上,是黨組織的末端,也是黨的方針政策在軍隊最直接的貫徹者,在推進軍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基層黨組織起著戰斗堡壘作用?;鶎狱h組織作用的發揮直接關系到軍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績效,并對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軍隊在土地革命時期的歷史使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軍事實踐效果反饋促使全軍上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大眾選擇
在軍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中,中國共產黨是傳播主體。馬克思主義經由這一主體的闡述,方才傳播到達廣大官兵。馬克思主義給了中國共產黨人前進的路標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具體的路,還要靠自己去探索。作為軍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主體的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初期還處于幼年時期,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實際的認識還很膚淺,對于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內容還存在著生搬硬套的弊病。
除毛澤東同志外,還缺乏普遍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成果的大量涌現。在領導模式上,采取絕對的中央集權主義,教條地對待共產國際的指示,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從事一線實際工作的,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探索中國革命問題的同志進行壓制打擊,扼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給黨、紅軍和革命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特別是王明的教條主義錯誤,導致紅軍從三十萬人減為三萬人,南方的根據地幾乎全部丟失,幾十萬黨員只剩下幾萬人,幾乎使中國革命的力量喪失殆盡。黨在軍事實踐效果上的失敗說明了教條的馬克思主義會葬送黨和中國革命。革命的要求和黨與紅軍的使命,使得全黨上下不得不在教條主義對待馬克思主義屢屢碰壁時,深刻反思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的問題。在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中,醞釀著要求糾正錯誤,改變領導的意見,認為不解決這個關鍵問題,黨和紅軍就難以擺脫極為被動的困境。正反兩個方面的親身感受,使廣大黨員和紅軍指戰員對自命為“百分之百的馬克思主義”的王明等人產生了懷疑,對山溝里產生的馬克思主義產生了情感和關注,認為只有中國化的山溝里的馬克思主義才能指導黨和紅軍取得勝利。由此開始,軍隊馬克思主義拋棄了教條主義的照抄照搬,走向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道路,形成了中國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和中國軍事戰略戰術理論。
(三)傳播角色的定位上紅軍既是大眾化的對象又是化大眾的重要力量
紅軍的主體構成是以農民為主體組織起來的。另外,還有受革命影響的北伐軍官以及從國民黨軍隊中起義或解放過來的官兵,他們原先大多數也是農民。紅軍中還有一部分城市小資產階級出身的人。據1929年5月的統計,紅四軍全軍約4000人,其中黨員1329人,占有33.2%,黨員中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出身的人占70%。而部隊成分中農民數量更大。由于紅四軍黨和部隊組織狀況的復雜化,因而也就必然帶來了思想狀況的復雜化,存在著農民和小資產階級思想傾向,舊軍隊中的封建制度的思想和習慣。很多人雖然已投身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但思想上存在的舊軍隊和小私有者的烙印,一時內也不可能消除,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來。要將這樣的隊伍造就成為中國共產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造就成為甘愿為民族和人民解放而奮斗終生的無產階級革命軍人,就要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把以農民為主體的軍隊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就必須將軍隊中的廣大官兵作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對象,用馬克思主義統一官兵的思想,加強無產階級意識,培養中國革命需要的政治合格、勇于犧牲的革命軍人。這不得不通過對廣大官兵的軍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來實現。在整個十年內戰時期,軍隊的各級宣傳部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以多樣化的傳播方式,促進軍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這些方式和手段包括政治教育、大會演講、小會座談、個別談心。軍隊還印發張貼各類布告、宣言、傳單、標語、口號、紅色歌謠、報紙等,并通過這些方式向全體官兵闡明革命的目的和意義,軍隊的性質和任務,動員全體官兵聽從黨的指揮,堅定革命的信念,發揚革命精神。
擴大政治影響,爭取廣大群眾,成為事關紅軍發展的一項重要的任務。而要完成這一任務決定了紅軍戰士要迅速實現角色的轉換。因而,在紅軍中,廣大官兵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對象,而且還承擔著化大眾的重要責任。為了使官兵盡快勝任角色轉變的要求,承擔起化大眾的角色任務,全軍上下興起識字運動。文化水平的提高,增強了廣大官兵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力和宣傳力。紅軍每到一地,各類布告、宣言、傳單即貼滿通街大道或村旁路口顯眼之處,標語、口號和紅色歌謠寫在墻壁上、樹干上等處。為了增強說服力,在萬分艱苦的戰斗生活中,廣大官兵與群眾接觸時在行動上嚴格遵守毛澤東親自制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僅完全改善了我軍同廣大群眾的關系,而且更是用身體力行向群眾詮釋黨領導的軍隊是人民的軍隊,增強了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信服力,強化了化大眾的效果。
三、結語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在剛剛組建的軍隊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形勢和艱巨的任務。為了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黨開創了獨具特色的軍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先河,積累了豐富的政治傳播經驗,不僅有效實現了軍隊官兵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而且有效推動了革命根據地區域和紅軍長征所經地區民眾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此外,軍隊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也有效促進了土地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參考文獻:
[1]石仲泉,陳伙成,王幸生.重溫古田會議對建黨建軍的歷史性貢獻[J].軍事歷史,2014(5).
[2]王曉龍.古田會議與加強基層黨支部建設[J].軍事歷史,2014(3).
[3]彭玉龍.湘鄂贛蘇區及其紅軍的歷史地位和貢獻[J].軍事歷史,2014(4).
[4]鐘同福.紅軍造的三連體手雷[J].文史博覽,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