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學習、思維方式,也給現代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為適應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構建高效課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實現上述目的必須對教育進行深刻的變革。在教育教學中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就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措施。
現代教育技術集視、聽、觸等多感官作用于一體,聲情并茂,圖文并現,能夠豐富學生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其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為深刻;還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擔當更為主動的角色,從而使其學習變得更賦有獨立性和創造性,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F代信息技術下的歷史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一、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接觸的班級和學生較多。班級與班級、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備課時無法預測到的。如當學生精神不振時,你能否使他們振作?當學生過度興奮時,你能否使他們歸于平靜?當學生茫無頭緒時,你能否給予啟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下,中學歷史學科的地位低下,教學模式僵化,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呈下降趨勢。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F代教育技術中,老師用POWER POIN,FLASH等軟件對存儲歷史資料的錄像帶、錄音帶、VCD,CD、圖片等進行編輯、剪輯而制成的歷史課件,通過計算機、投影映射出來,使本已過去的抽象蒼白的歷史事實,以多種形式動態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種形式多樣、新穎獨特的教學手段,極易吸引學生注意和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已過去的歷史現象生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壓縮了空間感和距離感。因此,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對激發和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活潑地學習和發展自己,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在講授《工業革命》一課時可以利用一幅世界地圖,在英國本土位置用動態效果和配音顯示出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然后在文字解說的配合下,用紅色箭頭配以槍聲從英國本土一路指向中國。\\(配合文字解說:這次工業革命為英國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英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開始走向衰落的大清王朝。用槍炮轟開了這座東方古國的大門。\\)這樣,英國向中國輸出鴉片的歷史背景在一幅極其具有動感的世界地圖的巧妙配合下便一目了然,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自然會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2003年出臺的《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需要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里所說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一種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里,教師在課堂上處于中心位置,而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被動的接受,而現代教育技術正是學生由聽講者變成參與者的真正媒介。它將媒體策略與音頻、視頻、字符、敘述、游戲、地圖和其他各種介質元素結合起來,讓學生全面了解相關內容,并重建自己的學習序列。這些序列的建立,可以使學生學到比傳統歷史課堂教學多幾倍甚至幾+倍的東西。信息量的擴大以及對各種信息之間聯系的了解與掌握,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與信息內容互相滲透,在此基礎上便會產生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新的學習方法,這就是一種獨立性和創造性。
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強化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應用代教育技術教學,注重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宮,視聽并用,拓寬了信息傳輸渠道,能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教育心理學知識說明,人們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25 %,而視聽結合可記住65 %,可見視聽結合可獲得幾乎是最佳的知識保持率。一些重要歷史事件的背景,經過用傳統授課手段講授難以讓學生形成一個鮮明的歷史概念和理解其深刻意義,而運用影像這種電教手段,不僅能把一些錯綜復雜、頭緒繁多、涉及人物廣的歷史事件的脈絡簡練出來,突出重點,同時加上一些珍貴的歷史片斷補充教材,這樣既克服了教材受時間、地點限制的不足,又顯現了一些重要歷史事件的演變過程,充分發揮了直觀教學的效果,從而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歷史表象的理解,形成歷史概念。這是一般的直觀教具所難以達到的。例如,在講授《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一課時,先通過課件播放《七子之歌》烘托一下課堂氣氛,然后播放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在聆聽中感悟,詩中的低吟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由此導入一國兩制偉大構想這一課題,加深學生印象,刺激學生注意力。
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強化歷史課教學的德育功能
歷史教師不僅要在歷史課堂中傳授知識與能力,更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怎樣做人,在人生態度、價值觀方面形成正確的認識,使學生成為德智體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逐步形成和確立的重要時期。我們應該充分依據教材內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據青少年的認知特點,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優化歷史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學生產生感情共鳴,以達到內化學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如在講《鴉片戰爭》時,可以在課件中加入介紹林則徐、關天培等人先進事跡的影片片段,并在看完影片片段后設問“我們應向這些民族英雄學習什么?!钡湫透腥说钠?,雖然只有幾秒鐘時間,卻能引起感情上的廣泛共鳴,不僅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想品德教育課,而且總結出的向英雄人物學習的內容、要點,培養了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這是毋用置疑的。但是,現代信息技術只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與傳統教學法和教學手段配合使用,才能進一步豐富我們的教育教學手段,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給我們的歷史教學帶來了挑戰,但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發展空間,我們堅信,現代信息技術的充分利用,必將更好地推動歷史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布魯納.教育的適合性.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張劍平.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