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是生物、醫學等重要的基礎科學,加強“生物化學”教學,能把握生命科學知識的本質內容,有利于樹立良好的健康觀念、提高環保意識等。但由于它具有:\\(1\\)多學科滲透、綜合性較強。\\(2\\)反應多,分子量大,結構復雜,抽象難理解。\\(3\\)物質代謝的中間過程多等特點。所以,是公認的難學、難教、難記的課程。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不能表達變化過程,學生理解起來難度高,缺乏興趣,結果這門重要的學科往往被忽略。另外,目前教學內容的設計、方法的選擇、進度的安排都由教師決定,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過程中,實施同步教學,整齊化一,忽視了學生的興趣、能力和水平,無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且,師生的交流被限制在固定的時空當中,往往局限于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交流,而學生之間缺乏交流、協作的機會。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得不到充分體現。而網絡和多媒體集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傳輸手段于一體,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有些物質結構極其復雜,學生對其很難想象和理解,通過多媒體技術,以動態地、對比地演示一些生物化學現象,解決了很多傳統課堂中沒能解決的問題,便于學習者觀察、理解和記憶。利用多媒體的人機對話、人工智能等功能,可以使學習者沿著自己的思路,適應自己的需要去學習,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且可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個別化學習環境,真正實現困材施教。實踐證明,生物化學教學中網絡和多媒體教學在以下幾方面顯示了極大的優越性。
1、它改變了教學關系,有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現代教育的思想、理論、觀點,適應時代的發展,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導致了教學關系的重大變化。即從傳統的“教材——教師——學生”的三元關系變成了“教材——教師——計算機——學生”新四元關系,實現了教育家們提出的促使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信息交流為中心的改變,強調了書本知識與直接經驗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單純、唯一的知識傳授者,學生一方面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有限的知識,進行選擇性學習一方面又利用網絡主動獲取無限的相關知識,并提出新的問題。在這種環境下,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解決問題的指導者,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圍繞同一主題,提出不同問題,大家分頭獲取信息,找出答案的過程。這樣,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學會了思考,為自主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學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土壤。
2、它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優化了教學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現代教學方法的根本點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各種能力,使每個學生獲得充分發展。多媒體以其豐富生動的教學資源,友好的人機界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造了良好的思維情境,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智力。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動手,查找資料,分析歸納,得出結論,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教師通過計算機教懂、教準、教精,又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使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活力,促進了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優化了課堂教學的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
3、它有助于學生感知迅速、理解深刻、記憶牢固,有利于突破難點
心理學研究的成果告訴我們,任何知識、技能的獲得都在于人們的感官對客觀世界感知的結果。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同樣也要通過感官產生的感覺進行感性認識。網絡環境下,多媒體最突出的特點是有形有聲,有較強的直觀性,充分發揮了視覺的優勢,許多肉眼無法觀察的世界都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出來,為學生提供形象化的幫助,加強多種感覺器官的協同活動,讓學生對內容獲得充分的感知,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學生感知迅速、理解深刻、記憶牢固,有利于突破難點。
4、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和信息素養
在信息網絡環境下,運用多媒體的組合,網絡的超媒體的鏈接方式,可以使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興趣,從科學和藝術的相融中感知抽象,理解復雜。其豐富的表現手段,新奇的效果,可促使人們的思維活躍,引發創新意識,形成思接千里的發散思維,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吧锘瘜W”網絡課程還能激發學生的直覺思維、想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這也是實現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過程。
信息素養不僅已成為當前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而且成為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教學中,由于教師大量引用網絡信息,學生就會對老師經常訪問的網站、獲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徑感興趣,這樣以來,學生不僅限于書本上的知識,而且去查閱國內外最新動態,通過這一學習過程,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通過調查發現,經常上網的同學有69%會在老師上課后去瀏覽老師曾經訪問過的網頁。
綜上所述,在當今信息時代,網絡環境下的生物化學多媒體教學顯示了它無比的優越性。作為信息時代的教師,我們應轉變觀念、提高素養、充分發揮網絡和多媒體的優勢,為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新一代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柳海民.現代教育理論進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7-71.
[2]孫洪峰.網絡課程與網絡教學的研究與思考[J].教學研究,2008,3:78-80.
[3]秦國周,方達科.網絡環境下探究學習情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16: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