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競爭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而競爭的根源在于資源。物質資料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上層建筑的性質與特征。教育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其性質也隨生產資料的變革不斷變化。
中國教育面對市場化的變革,逐漸從以國家控資的義務教育過渡到多主體投資的多元教育時期,而為了服務教育市場化教育公平健康地發展,就必須深入探究當今形勢下教育的物質資料及其生產方式,借助教育的經濟屬性為理論制定提供基礎。因此,我們首先得對當今中國的教育的特性及劃分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一、教育的特性
(一)受教育者的廣泛性和平等性。受教育權是人權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是人實現社會化的重要保障。教育不僅能為受教者提供生存知識和技能,維系其在社會生活中的相對優秀性,同時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大機器生產中,需要從業者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義務教育的思想得以提出。而義務教育,就要求國家以調配員的角色,通過政府投資獲得主導權,然后有意地進行教育資源的相對均化。義務教育的主體具有廣泛廣泛性,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因而教育資源要突破民族、性別、年齡、種族等要素的限制,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實現教育的廣泛性和平等性。義務教育的目的、投資主體、受教主體共同決定了其經濟基礎具有很強的義務性和公共性。
(二)教育的科學性、生產性和個性化。隨著市場化的進程,尤其是我國現今處在現代化、城鎮化的社會轉型階段,教育與社會生產活動密切結合,為社會生存提供高精新的技術人才,通過教育使科學技術轉變成為社會生產力。教育尤其是科學教育,為市場經濟提供管理人才和信息技術,市場又反哺教育以資本和教研產品,這種資源流通使現代教育具有極鮮明的市場經濟特性。信息傳播要尊重受眾需求,隨著現代中國民主化和現代化的推進,人民呼聲得到不斷的重視,個人個性得到不斷地彰顯。教育為經濟服務,為社會服務,而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因而社會就迫切需要一批不同于常規教育出來的、有個性的、有創造力的專業人才。
(三)教育的終生性、跨時空性和社會性。社會變革日新月異,為保障不被社會淘汰就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利用現代傳播技術所提供的機器,進行跨空間跨時間的交流學習。由于受教者學習時間和受教年齡的階段性差異和教育設備多樣化和更新速度快,政府難以有足夠的資本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和頻繁的設備更新,這就要求社會多主體入資,通過市場化手段進行操作,市場經濟特征明顯。但是一切教育歸根到底都是為了繁榮經濟、豐富精神文明、刺激社會良性發展,都是通過市場擴展教育資源,使全民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在大致保證社會公平的基礎上實現資源的增幅,具有社會性和公共性。市場為手段,公共性收獲為目的,是現代教育的一大特色。
二、不同教育類型的經濟屬性
教育是以語言為傳播媒介,傳遞實踐認識并用來指導人們實踐的社會活動。教育是互動的過程,也是一種信息的施受過程,施者對教育信息進行編碼處理,在家庭、學校、社會等場合由受者接受,并進行譯碼處理,形成自己的感知。譯者不同的編碼形式不僅和其自身因素有關,還和其所處的教育機構類型有極大關系,現今我國教育形成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多維共存的格局。
多元的教育,由于其資源主體、目標受眾、經營方式、管理模式的不同,其經濟屬性具有混雜性和多元性。
(一)義務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從投資主體來看,義務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都是國家財政通過專項基金下撥給教育機構從而實現資源的注入,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和公共性。這類教育是以服務的形式,由國家統籌管理,從而保障公民受教育的相對公平。這類教育由國家獨大,著眼于社會穩定,力求保障社會公平,服務于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即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這類教育資源是國家代替公眾注入、國家代替公眾管理、面對最廣大的人民群體,服務于最廣泛的公眾,因而具有公共性。
(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民辦教育和繼續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民辦教育和繼續教育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對傳統的教育體系的補充和發展,不僅能夠減輕國家的財政壓力、彌補教育資金和管理上的不足,而且還能盤活教育體系大局,促進教育發展。從資本的投入來說,這類教育突破了政府單獨投資的局面,形成了政府、企業、個人多元投資的體系,通過市場化的運營使得其滿足公眾的教育需求的同時獲取資金,進行學校日常運行維護或盈利。
(三)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區別于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這類教育有排他性但無競爭性。教學內容一視同仁沒有區別,教學對象、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具有均質性,體現了教學資源的公正性,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但是其投資主體、運營方式又帶有市場經濟的特性。這類教育的收費標準、師資力量、教學資源有差異,掌握較多社會資源的人能獲取更好的教育享受和最頂級的師資服務,因而具有非競爭性的特點。
結語:現代教育的以上三種類型,充分體現了教育的公共經濟性質,是由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式和基本國情共同決定的,也是促進社會公平和增強民族文化的影響力的需要?,F代教育體系種類多樣,因此有關教育機構在制定有關類型教學機構的教育方針和政策時,要加以區別,面對市場和人民,根據他們不同的經濟屬性和社會價值訴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設計和運營規劃。
參考文獻:
[1]周飛舟。論教育的經濟屬性[J].商業時代,2013,11.
[2]張巖峰,王孫禺。談教育的經濟屬性[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