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學生戀愛心理不成熟問題及對策研究
摘要:當前大學生在戀愛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便是戀愛心理不成熟,其主要表現為:一方面,擇偶時過分看重顏值而忽視內在精神,呈現出膚淺浮躁的擇偶心態;另一方面,人格不獨立,不能完全勝任戀人角色。這主要是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因此,要解決大學生戀愛心理不成熟這一問題,也必須從這三個方面同時用力,尤其要發揮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作用,開展切實有效的愛情觀教育。讓大學生明白愛情的實質,從而以一種成熟的心理收獲一份真正的愛情。
關鍵詞:當前大學生;戀愛心理不成熟;問題;對策;思想政治教育
一、戀愛心理不成熟的表現
(一)重顏值、輕內在,擇偶標準膚淺化
曾幾何時,“顏值”這一網絡詞匯如漫天飛雪般,鋪天蓋地地降臨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邦仭奔词悄?、面,“值”即是數值,所以,“顏值”一詞簡單說就是形容人的外貌漂亮程度。而形容某人的長相十分好看時就是“顏值爆表”.近年來,韓國青春偶像劇及綜藝節目在中國的熱播,頓時在中國大地上刮起了一股“韓流”,高顏值的男女演員在這期間不知俘獲了多少年輕男女的心。同樣,中國青春偶像劇也不甘落后,紛紛找來俊男靚女做主演,從而靠顏值博人眼球,來提升收視率。而這些“顏值劇”的背后就是大批狂熱的粉絲團隊,大學生也占了相當大一部分。一時間,“長腿歐巴”成了帥男們的風向標,“顏值爆表”的美女們更經常占據著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在這種審美文化的影響下,大學生多多少少也會不自覺地把這種審美觀滲透到自己的擇偶標準中。不少大學生在擇偶時都是“顏控”,有些女生在挑男朋友時稱,我就要找一米八以上的,身高不達標的一切免談,有了身高之后還要有韓國“長腿歐巴”那樣的大長腿,當然臉也要帥,要棱角分明。與此同時,男生在挑女朋友時有的就更看重長相和身材了。一項調查顯示,在未婚男性擇偶偏好特質中,“漂亮”排第一位。[1]男性在擇偶時最注重的女性的特質是“漂亮”,即他們對于女性的外形和相貌的考慮是第一位的。[2]這種重顏值的擇偶觀導致的結果必然是對擇偶對象內在要素的忽視,如言談舉止、性格愛好、品德修養等等這些隱性特質,而大多數情況下決定一個人適不適合被發展為戀愛對象的也往往是這些隱性特質。正如斯賓諾莎所說的:“夫婦的愛情不應僅以外表的形體為因,但主要地應建筑在心靈的自由上?!盵3]
(二)人格不獨立,未能完全勝任戀人角色
人格是個體在先天生物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與后天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穩定而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4]人格不獨立簡單說就表現為心理行為模式不獨立。細心觀察便不難發現在戀愛中不乏這種類型的男女大學生,他們對父母或戀人具有強烈的依賴性,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決斷,不能夠自立自強,故也不具備承擔責任的氣魄和能力。
1.男大學生的情況
筆者認為人格不獨立的男生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即是當今社會普遍流行的“媽寶男”---什么都聽媽媽的,什么事都以媽媽為中心,“媽寶男”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沒主見,缺乏自信,媽媽才是他的主心骨。即便他們已經成年,即便他們都已經戀愛了仍然如此。戀愛中的“媽寶男”們,對愛情沒有自我的認識和思考;對愛情中的矛盾沒有妥善的處理方式,凡事征求老媽的意見;在對戀人的承諾方面也經常是反復無常,沒有定數。此外,由于“媽寶男”從小嬌生慣養、養尊處優,他們的人生道路多是父母給設定、鋪設好的,基本不用他們操心,于是他們就極少經歷挫折坎坷,他們自己還都像沒成熟的孩子,人格不獨立不健全,所以更別期望他們能對自己的愛情角色有合理正確的定位,抑或對戀人有更多付出、包容和責任了。
第二類是“頹廢男”,這類男生多見于大四實習期間,實習期有相當一部分男生自負傾向嚴重,在校外找實習工作屢屢碰壁:基礎崗看不上、嫌掉價,技術崗沒能力,臟亂差累的活又受不上。于是乎高不成低不就,反而越找越挫傷自信心,最后干脆自暴自棄,要么一氣之下當起了“宅男”,天天窩在宿舍里打網游,過著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逃避現實;要么就經常約起一大幫哥們兒吃吃喝喝,打發時間,麻痹自我。而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他們的女朋友們,要么是在校外踏實實習;要么繼續追求學術夢想,認真復習考研。這樣,兩人精神追求的不一致使兩人的差距越拉越大,這也造成大學畢業時,好多情侶分手的原因之一。一般說來,男生身心要比女生晚熟,但是戀愛中的男生不應以此為借口而不求上進、逃避現實甚至拒絕成長。
綜上所述,不管是“媽寶男”,還是不求上進的“頹廢男”,其共同點都是:他們人格不獨立,內心不夠強大,他們戀愛心理不成熟,戀愛角色定位模糊,進而不能勝任自己的戀人角色,最終也無力追求和女朋友精神上的一致性,與她們共同進步成長。
2.女大學生的情況
當下很多男大學生都會不同程度地抱怨自己女朋友,他們往往不喜歡和那些有“公主病”或十分黏人的女生談戀愛?!肮鞑 迸侵敢螳@得公主般待遇的女性,多數是未婚年輕女性?!肮鞑 ?實際上是彼得潘癥候群(不愿長大的大男孩)的女版。[5]這里筆者認為患有“公主病”的女大學生又可細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黏人型,這類“公主病”女生,意志力和耐受力都很薄弱,因為他們從小在父母的百般呵護下長大,基本沒經受過大的挫折或磨難。此外,這種成長環境使她們養成了很強的依賴性,在家依賴父母,習慣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模式,交了男朋友后,由于慣性使然,就轉而依賴男朋友,做什么事都喜歡黏著男朋友,只知索取,不懂付出,并且責任意識還很淡薄。這類女生絲毫沒有自己的獨立性,她們也不給對方必要的空間,這也就是絕大多數男生都不喜歡特黏人的女生的原因。弗洛姆說:“假如我因為不能自立而依附于另一個人,他或她可能是一個救命恩人,但這種關系不是一種愛的關系。相反,獨立的能力是愛的能力的條件?!盵6]
另一類是支配---統治型,這類“公主病”者當掌上明珠習慣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在愛情中控制欲極強,任性而自我,對男朋友說話的口吻也經常是命令式的,真可謂“霸氣側漏”.如果男友做了稍令她不滿意的事情,她便揪著不放,大發脾氣。有些甚至極端到了恣意妄為、刁蠻無理的地步。實質上,她們有顯著的自戀傾向,她們愛自己勝過了愛他人,與其說她們享受那種戀愛的滋味,倒不如說她們更愿意享受的是那種被仰慕、被追求和控制他人的虛榮。以上這兩種“公主病”雖不同,但又有某些共同點。如她們感受他人情緒及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都很弱,容易導致戀人之間關系緊張,最終也不利于兩人愛情的長久維持。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由于“公主病”女生身心發展失衡,即心理與生理發展不同步,心理年齡還很小,戀愛心理就更不成熟。其次是由身心發展失衡造成的自我評價失衡,要么過分看低自己在愛情中的角色,認為自己什么都做不來,必須依靠他人才能找到生活的重心;要么膨脹自我的戀人角色,總覺得自己高高自上,總渴望著在愛情中支配統治他人??傊褪怯捎趹賽坌睦聿怀墒?、人格尚不獨立,導致自我評價失衡,愛情角色定位不準確,所以最終不能勝任戀人角色。
二、大學生戀愛心理不成熟的影響因素
(一)家庭因素
一般來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大學生戀愛心理的不成熟和其所受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不論是“媽寶男”還是“公主病”歸根結底都是由于家長的溺愛,正如阿德勒所指出的,“被寵壞的小孩所受的教養會使他們期望自己的愿望就是法律,無須努力,他就受到重視,一旦遇到困難,他的唯一解決途徑就是:乞求別人的幫助”.[7]這種溺愛模式的家庭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始終活在父母的陰影下,始終是個長不大的孩子,并且始終不能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者,他們從小便喪失了經過自己獨立思考、權衡而最終做出決策的能力,這注定他們不可能擁有獨立的人格和成熟的戀愛心理。
(二)學校因素
除了家庭教育的失誤以外,學校教育也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大學里開設的與愛情觀教育相關的課程大都流于形式、止于表面,與愛情教育相關的講座也不是很多,在大學生步入愛情生活之前,很多學校并沒有教給他們有關愛情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很多大學生在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愛情、為什么要擁有愛情以及究竟應該如何相愛等問題的情況下,便草率地開始了一段愛情。正因為沒有這些必要的指導和對愛情觀進行澄清,從而更不利于大學生戀愛心理的成熟發展。
(三)社會因素
“在??驴磥?,知識的生成背后,都掩藏著一定的權力話語,用數值來衡量人物的相貌,折射出了時人對外表的看重,也反映出了一個時代的風貌”.[8]由于年輕人最易接受新生的流行事物,再加上他們的人生觀并未完全定型,心理發展也還不成熟,所以極易被時代風貌或社會流行風氣所裹挾。此外,媒體對“顏值”一詞的泛濫使用,使大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都會把它植入自己的意識中,包括自己的愛情觀中。除了媒體的大肆宣傳外,“顏值劇”的風靡也無形中對大學生的擇偶標準起了很大的導向作用,出于對愛情片中高顏值演員的瘋狂迷戀,使得很多大學生在自己擇偶時也渴望擁有高顏值的另一半。
三、解決大學生戀愛心理不成熟的對策
筆者認為,成熟的戀愛心理對于戀愛中的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這關系到男女雙方是否能實現個體到戀人角色的順利過渡,是否能扮演好自己的戀人角色,是否能合理有效地處理愛情中的矛盾以及是否知道該如何去愛。馬克思也曾在給拉法格的信中忠告他:“您應該在考慮結婚以前成為一個成熟的人,而且無論對您或對她來說都需要長期考驗?!盵9]由此可見,心理成熟是戀愛的一個必要條件,所以,有必要探究如何提高大學生戀愛心理成熟度,提出解決大學生戀愛心理不成熟對策,從而使大學生收獲真正、成熟的愛情。
(一)完善家庭教育,培養具有獨立人格的下一代
由上文可知,大學生人格不獨立以及戀愛心理不成熟,很大程度上跟自己從小所受的家庭教育有關,這種家庭教育模式就是溺愛嬌慣,這種家庭環境下培養出的孩子即便長大成人也還是不能獨立自主、自立自強、富有主見。所以,家長首先必須認識到溺愛嬌慣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其次在認識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改正,避免對孩子的溺愛,而應有意識地鍛煉他們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作出判斷的能力;應有意識地給他們提供獨立解決問題的空間,而不是凡事都替他們做主,幫他們打點處理。父母該放手時必須放手,如此,我們的下一代才可能具有獨立的思想和獨立的人格,最終也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人格獨立了,戀愛心理也就自然而然成熟了,這樣才能最終領悟到愛的藝術。
(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戀愛心理成熟度
1.進行切實深刻的愛情觀教育,讓學生習得何為成熟的戀愛心理
“愛是一種藝術嗎?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識和努力”.[10]同樣,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我們應當使人最美好、最崇高的情感-愛情-成為道德進步的工具”.[11]因此,愛情觀教育是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兩課”教師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愛情觀的相關內容要認真對待,不可流于形式,不是可有可無的。針對當下重顏值、輕內在的膚淺化的擇偶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幫助大學生認清這種擇偶觀的錯誤所在,提高大學生理性擇偶標準的能力,教給他們愛情的真諦是什么,成熟的愛情又是什么……在明白了這些基本問題之后,大學生在擇偶和追尋愛情的過程中才不至于被社會上一些錯誤、庸俗的流行風氣所誤導,也才能在愛情的道路上少走彎路、走得更順。當然,除了傳統的教材知識講授外,教師還可以擴展深化自己的授課方式,比如擇取愛情觀方面的經典著作并結合自己的人生體悟,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和學生們分享,這樣不僅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易于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還易于以情帶情、感染學生,達到師生的心靈共鳴,從而使學生在共鳴中習得成熟的戀愛心理,最終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關于愛的思考》中所說的那樣,“學校的課程不僅應該充實人的頭腦,還應打動人的心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