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大學生行為決策中安于現狀偏差問題探究
【第一章 第二章】安于現狀偏差的理論研究綜述
【第三章】大學生行為決策是否存在安于現狀偏差
【第四章】內外源因素對安于現狀偏差的影響
【第五章】安于現狀偏差的心理機制
【第六章 第七章】安于現狀偏差的影響因素及心理機制結論
【參考文獻】高校學生安于現狀偏差在決策中的實證參考文獻
4實驗二內外源因素對安于現狀偏差的影響
4.1實驗目的
探討內外源因素對現狀偏差的影響,且在不同的決策情境中,內外源因素的影響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內源因素主要指被試自身的興趣和需要,外源因素主要指同伴和他人的推薦。
4.2研究方法
4.2.1被試
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在讀學生144人,裸眼視力或者矯正視力正常,沒有閱讀語篇障礙,被試未了解過有關安于現狀偏差的概念,以前沒有參加過類似實驗。
4.2.2實驗材料的編制、評定和匹配
實驗材料與實驗一類似,采用的都是學習、實踐、消費和娛樂四個決策類別,每個類別下的情境也一樣,根據情境和實驗要求將材料重新編制,每個情境下還是有四個決策版本,分別為:現狀版本,內源沖突版,外源沖突版,內外源沖突版本。
實驗情境雖與實驗一相似,但在不同的版本中會插入一句不同的關鍵句,以便對版本進行設置,在現狀版中,默認選項設置的是A選項,B選項為內在因素所導致的選項,C選項為外在因素所導致的選項,如材料中的自身感興趣就為內源因素,同學推薦就為外源因素。通過以上設置,保證每個情境有四個版本,現狀版,內源沖突版,外源沖突版,內外源沖突版。
實驗材料舉例:
學習-選課:(現狀版)每學期初,學校都要求學生選修一門選修課,每個學院都有三門可選的課程。
因擔心有學生錯過了選課時間而沒法選課,因此,學校會隨機的給大家設置一門課,學生可以在選課期間自行修改。你們學院可選的有《中國近代史》、《中國古代史》、《中國現代史》等三門課,默認設置的是《中國近代史》,你對這幾門課的內容和授課老師都不是很了解。這時候你可能會選擇哪門課程:
A、《中國近代史》
B、《中國古代史》
C、《中國現代史》
(內源沖突版)
每學期初,學校都要求學生選修一門選修課,每個學院都有三門可選的課程。
因擔心有學生錯過了選課時間而沒法選課,因此,學校會隨機的給大家設置一門課,學生可以在選課期間自行修改。你們學院可選的有《中國近代史》、《中國古代史》、《中國現代史》等三門課,默認設置的是《中國近代史》,而你對《中國古代史》比較感興趣,你對這幾門課的內容和授課老師都不是很了解。這時候你可能會選擇哪門課程:
A、《中國近代史》
B、《中國古代史》
C、《中國現代史》
(外源沖突版)
每學期初,學校都要求學生選修一門選修課,每個學院都有三門可選的課程。
因擔心有學生錯過了選課時間而沒法選課,因此,學校會隨機的給大家設置一門課,學生可以在選課期間自行修改。你們學院可選的有《中國近代史》、《中國古代史》、《中國現代史》等三門課,默認設置的是《中國近代史》,而你得知室友們選擇的是《中國現代史》,你對這幾門課的內容和授課老師都不是很了解。這時你最可能會選擇哪門課程:
A、《中國近代史》
B、《中國古代史》
C、《中國現代史》
(內外源沖突版)
每學期初,學校都要求學生選修一門選修課,每個學院都有三門可選的課程。
因擔心有學生錯過了選課時間而沒法選課,因此,學校會隨機的給大家設置一門課,學生可以在選課期間自行修改。你們學院可選的有《中國近代史》、《中國古代史》、《中國現代史》等三門課,默認設置的是《中國近代史》,而你對《中國古代史》比較感興趣,這時你得知室友們選擇的是《中國現代史》,你最可能會選擇哪門課程:
A、《中國近代史》
B、《中國古代史》
C、《中國現代史》
S代表學習,P代表實踐,C代表消費,E代表娛樂,S1代表學習情境下的材料1,S2代表學習情境下的材料2,S3代表學習情境下的材料3,S4代表學習情境下的材料4,將16個實驗材料平均分到四組中,首先保證每組都包含了這四個類別,如S1P2C3E4(組一),S2P3C4E1(組二),S3P4C1E2(組三),S4P1C2E3(組四);因為每篇短文都包含四個版本(1234),版本1:現狀版(A為默認選項),版本2:
內源因素版(B為內源因素選項),版本3:外源因素版(C為外源因素選項),版本4:內外源沖突版。采用拉丁方設計來匹配材料:用組一的版本1,組二的版本2,組三的版本3,組四的版本4,組成第一套閱讀材料。用組一的版本2,組二的版本3,組三的版本4,組四的版本1,組成第二套閱讀材料。用組一的版本3,組二的版本4,組三的版本1,組四的版本2,組成第三套閱讀材料。用組一的版本4,組二的版本1,組三的版本2,組四的版本3,組成第四套閱讀材料。(如表8)144名被試隨機分成4組,每組36人,然后讓被試隨機的閱讀其中一套材料,使被試能閱讀到所有的16篇實驗材料,同時實驗的4個版本也均等的出現在材料中。
4.2.3實驗程序和設計
實驗為4*4混合設計,第一個變量為決策情境,包括學習情境、消費情境、娛樂情境、實踐情境,第二個變量為情境版本,包括現狀版本,內源版,外源版,內外源沖突版。因變量為被試在不同情境中的得分。
在現狀版本中,不論選A、B、C哪個選項,都計1分,分開統計,在另外三個版本中,計分方式也相同,不論選哪個選項,都計1分,分開統計。
A‘代表現狀選項A的得分,B’代表內源選項B的得分,C‘代表外源選項C的得分。
被試在現狀版本中的得分(A’)代表了在現狀情境下的選擇的傾向性;在內源沖突版中的得分則代表了同時存在現狀選項和內源選項時,被試選擇的傾向性;在外源沖突版中的得分代表了同時存在現狀選項和外源選項時,被試選擇的傾向性;在內外源沖突版中各選項得分則顯示了同時存在現狀選項,內源和外源選項時,被試選擇傾向。
若被試內源選項得分要顯著高于現狀選項的得分,則說明在決策中內源因素是被試考慮的主要因素,且借助內源因素可改變被試的現狀偏差;若被試的外源選項得分顯著高于現狀選項,則說明外源因素可改變被試的現狀偏差;分析被試在內外源沖突情境中三個選項的得分,可進一步確認在現狀情境下,被試更受內源因素影響還是外源因素影響。
4.2.4實驗流程
整個實驗是集體施測,紙筆結合的方式進行。整個實驗大約需要15分鐘,為了避免社會期望效應,在指導語編制中,告知被試本實驗的目的研究為性別角色對個體日常行為決策的影響,而非研究個體行為決策中安于現狀的效應。讓被試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真實想法進行作答,答案無對錯之分。
4.3實驗結果及分析
共有144名被試參加實驗二,剔除無效數據4分,收獲有效數據140份。通過spss17.0分析處理有效數據。
4.3.1內外源因素對安于現狀偏差的影響
不同版本下被試各選項得分的平均數和標準差見表9.從表9可以看出,當存在現狀選項時,現狀選項得分要明顯高于其他兩個選項,當同時存在現狀選項和內源選項時,內源選項的得分要高于現狀選項;當同時存在現狀選項和外源選項時,現狀選項的得分高于外源選項;當同時存在現狀選項、內源選項和外源選項時,內源選項得分高于外源選項,外源選項得分高于現狀選項。
對不同選項得分進一步方差分析,結果見表10.在實驗一的自由版本中,A、B、C三個選項的得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實驗二的現狀版本中,設置A為默認選項后,F=61.09,P<0.001,差異顯著,選項A的得分顯著高于選項B和選項C,證明安于現狀偏差的存在。在內源沖突版中,B為內源選項,F=231.73,P<0.001,差異顯著,B選項得分顯著高于A(現狀選項)選項,而A(現狀選項)選項得分顯著高于C選項。在外源沖突版中,C為外源選項,F=42.01,P<0.001,A選項(現狀選項)得分顯著高于C選項(外源選項),而C選項得分顯著高于B選項,說明當存在外源選項時,個體還是以現狀選項為主要考慮因素。在內外源沖突版中,F=184.29,P<0.001,差異顯著,B選項(內源選項)得分顯著高于A選項(現狀選項)得分,而A選項(現狀選項)得分又顯著高于C選項(外源選項)得分,說明在存在現狀選項、內源選項和外源選項的情境中,個體以個體內在因素為主要考慮因素,且在改變安于現狀偏差中,內源因素的影響大于外源因素。
4.3.2不同情境中內源因素對現狀偏差的影響
通過進一步分析,得到在不同的決策情境中,內外源因素對現狀偏差的影響,表11為不同決策情境下被試最終選項的平均數和標準差。
由表11可知,不論在哪種決策情境下,內因選項的得分都是最高的。
對不同決策情境中A、B、C三個選項得分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12.
由表12可知,在學習情境下,F=42.58,P<0.001,差異顯著,內因選項得分顯著高于外因和現狀選項得分;在實踐情境中,F=33.77,P<0.001,差異顯著,內因選項得分現狀高于外因和現狀選項得分;在消費情境中,F=61.08,P<0.001,差異顯著,內因選項得分現狀高于外因和現狀選項得分;娛樂情境中,F=25.54,P<0.001,差異顯著,內因選項得分現狀高于外因和現狀選項得分。說明選擇方式在決策情境維度下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被試更容易受內源因素的影響改變現狀偏差,而非外源因素的影響。
為進一步說明問題,將決策情境在選擇方式上做簡單效應分析。結果見表13.
由表13可知,在現狀版本上,F=0.62,P>0.05,差異不顯著;在內源版本上,F=1.28,P>0.05,差異不顯著;在外源版本中,F=0.93,P>0.05,差異不顯著。說明不同的決策情境在選擇方式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所有的情境中,都是內源選項得分高于現狀選項和外源選項得分。
4.4討論
實驗二與實驗一的不同之處在于,在確定現狀偏差存在后,探究改變被試現狀偏差的因素主要是什么。內源原因和外源原因是影響個體決策中比較常見的因素,實驗二將內源選項定義為被試自身感興趣的選項,將外源選項定義為他人推薦的選項。
通過實驗二發現,在現狀版本中,A(現狀選項)得分顯著高于B和C選項得分;而在內源沖突版中,B(內源選項)的得分顯著高于A(現狀選項)和C選項,說明內因可以引起被試的現狀偏差改變。而在外源沖突版中,C(外源選項)的得分顯著低于A(現狀選項)得分,但現狀高于B選項得分,說明雖然外源因素不是使被試改變現狀的主要原因,擔當存在非現狀選項時,被試會優先考慮外源因素。在內外源沖突版本中,B(內源選項)得分顯著高于,而A(現狀選項)得分又顯著高于C(外源選項)得分,進一步說明內源因素是引起個體改變現狀的主要原因。且在學習、消費、實踐和娛樂情境中,內源選項、外源選項、現狀選項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在不同的決策情境中,都顯示出內源選項得分要顯著高于外源選項和現狀選項得分。
大學生行為決策中的安于現狀偏差顯著,但當設置了內源因素,即有跟被試自身需要和興趣相關的選項時,被試優先考慮自身的需要和興趣,其次考慮現狀因素,從而改變現狀;當加入外源因素時,即他人和朋友向被試推薦某個選項時,被試首先考慮的還是現狀選項而非他人推薦的,或者其他人選擇的選項。在現狀選項、內源選項和外源選項同時存在的情境中,被試仍優先選擇內源選項,即自己感興趣的選項,而外源選項和現狀選項的得分沒有顯著差異。說明被試在作出決策時,更多的考慮是自身的因素,個人的需要和興趣往往是人們行動的動力,故在決定要采取行動時,肯定會首先考慮滿足自身的需要。但是,跟實驗預期不符的是,外源選項得分并沒有顯著高于現狀選項得分。通常別人的建議是他人成功的經驗之談,能節省被試做決策的時間和精力,幫助被試作出高效而正確的決定。但在本研究中發現,外源選項得分要低于現狀選項得分,這跟90后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可能有一定的聯系,90后大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我意識要更強烈一些,自我中心的態度也更多一點,在做決策時不太關注別人的建議,甚至不太希望別人給出意見,而主張自己做出選擇。也可能跟實驗情境的設置有一定的關系,被試比較容易將做決策時將自己與自己的需要和興趣聯系起來,而不容易將自己做決策的過程與他人建議的情境聯系起來。導致內源選項得分顯著高于外源選項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