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人類語言中存在的大量動物詞除指稱各種具體動物之外,還被廣泛用來喻指人或表達抽象概念。
例如,“蝎子”\\(скорпион\\)除了用來指稱一種以昆蟲為食、身體末端有毒鉤的節肢動物外,還可以用來表示心腸狠毒的人;“狼”\\(волк\\)除了用來指稱一種形狀像狗、本性殘忍而貪婪,吃兔、鹿,傷人畜的哺乳動物外,還經常用來表示兇狠殘暴、陰險狡詐或貪婪的人。在漢語和俄語中,“豬”\\(свинья\\)除可以指稱一種肉可食用、皮可制革、鬃可制刷和其他工業原料的家畜外,還可以喻指懶惰的人和表達骯臟、愚蠢、貪婪、無禮、丑陋、卑鄙等抽象概念。但語言事實同時表明,不同語言中同一動物詞的隱喻用法往往并不完全一致。如,在漢語中,“兔子”通常喻指動作快速、聰明、狡猾的人,而在俄語中人們通常用兔子\\(заяц\\)比喻弱小怯懦,無自衛能力的人。
傳統語言學把包括動物詞比喻用法在內的比喻性語言視為語言的異體表達形式,從而將其排除在研究的范圍之外。新興的認知語言學是一種從認知角度探索語言本質和力圖對各種語言現象做出統一解釋的語言研究范式或方法,認為語言是人基于客觀外部世界經驗的認知的產物,包括動物詞比喻用法在內的語言現象均可從認知的角度獲得解釋。語言反映人的認知是認知語言學的核心原則。語言只能是人們對現實世界進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成果\\(王寅2012\\)。譬如,“自行車在銀行旁邊”和“銀行在自行車旁邊”兩個句子均不存在語法上的錯誤,但在語言運用中前者可接受,后者卻不可接受。結構主義語言學與轉換生成語法對這種現象均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但在認知語言學看來,由于在上述兩個句子所涉及的知覺場景中,“自行車”是圖形,“銀行”是背景。在概念層面,圖形是較背景更突顯的心理實體;在語言層面,句子的主語則是句子中最為突出的成分?;谏鲜鰣鼍暗母拍罱M織體現在語言上,只有以“自行車”做主語,即“自行車在銀行旁邊”,句子才是可接受的自然的表達。認知語言學也指出,人類雖然具有相同的認知能力,但這并不意味人類存在共同的 概念結構和概念 組 織 \\(Evans &Green 2006:55\\)。面對相同的事物或類似的場景,不同民族由于生存環境的不同和生活體驗的差異,所采取的認知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概念結構與概念組織既可能相同也可能相異。心智表征外部現實,語言是心智的鏡子和心智的外在表征,不同民族基于相同事物或類似場景產生的相同或不同的概念結構與概念組織,也會相應地體現在他們各自的語言表達之中。本文主要以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理論為基礎,對俄、漢動物詞比喻用法進行對比研究,分析俄、漢動物詞比喻用法異同的認知理據。
2.概念隱喻與語言表達
隱喻歷來被視為修辭手段和語言的異體形式,但由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認知語言學的奠基之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1980\\)顛覆了人們對隱喻的認識,學術界也因此出現了一場影響極其廣泛的“隱喻革命”。在認知語言學中,隱喻不再是文體學所說的修飾性的語言形式,而被認為是人們日常交際語言中的普遍現象。更為重要的是,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不是純粹的語言現象,更是人類認識世界和對 抽象事物進行概念化的基本方式。用王寅\\(2012:129\\)的話來說,隱喻就是人們認識世界、組織思維、進行推理、建構語言等須臾不可缺少的心智機制。按照認知語言學的觀點,隱喻是人類行為和思維的本質特征之一,認知語言學因此通常稱之為概念隱喻\\(肖坤學2013:109\\)。日常話語中普遍存在的隱喻表達只不過是人類概念隱喻認知方式的語言表征而已。
作為認知方式,概念隱喻的認知機制就是兩個不同認知域/概念之間的結構映射,其心理基礎是完型心理學的相似性原則和順接原則\\(陳敏2010:13\\)。
隱喻的實質就是通過別的事物來理解和體驗某一事物\\(Fillmore 2003\\)。人們通常把熟悉的、具體的概念域/概念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或相對抽象的概念域/概念上,從而獲得對后者的理解。認知語言學通常用A is B對概念隱喻的運作機制做形式化的描寫。
以鐘南山院士的名言“健康是一顆空心玻璃球”為例,“空心玻璃球”是一個為人們所熟悉的具體概念,而“健康”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翱招牟A颉弊铒@著的特點是易碎,人們在觸碰或放置空心玻璃球時必須小心謹慎;健康是人們幸福生活的前提,但在日常生活中對人的身體健康構成威脅的因素也無處不在,人們若要保持身體健康同樣需要處處留心。
基于“健康”與“空心玻璃球”所具有的這種相似性,我們可以通過“空心玻璃球”獲得對“健康”的理解和認識。如前所述,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雖然具有相同的認知能力,但這并不意味人類存在共同的概念結構與概念組織。針對某一個具體事物的認識或對某一個抽象概念的理解,不同民族往往可能出現認知方式上的差異,即對某一個具體事物或抽象概念可能做出不同的識解。如,在理解“某一事物或現象迅速大量涌現”這一抽象概念時,漢語用“雨后春筍”來表達,英語和俄語則用“like mushrooms after rain”和“какгрибыпоследождя”\\(雨后蘑菇\\)來表達,這與三個民族的不同生活環境和生活體驗及概念隱喻認知方式上的差異密切相關。具體而言就是:由于中國盛產竹子,中國人對雨后竹筍迅速大量生長的自然現象十分熟悉;而英國人和俄國人的生活地區少有竹子生長,卻有大片的森林并盛產蘑菇,所以他們對雨后蘑菇迅速大量出現的現象有著豐富的體驗和深刻的認識。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漢語用“雨后春筍”而英語和俄語卻用“like mushrooms afterrain”和“какгрибыпоследождя”\\(雨后蘑菇\\)來表達“某一事物或現象迅速大量涌現”這一抽象概念,實質上是不同民族基于各自體驗的不同認知方式的表現。
3、.俄、漢動物詞隱喻表達共性與差異的認知理據分析
不同語言中的動物詞在喻指人或表達抽象概念時,雖然不乏相同的用法,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差異?;诟拍铍[喻認知方式的認知機制,即具體認知域/概念向抽象認知域/概念的映射,俄、漢動物詞的隱喻用法大體歸為三種情形。
3.1始源概念和目標概念一致
考察俄、漢動物詞的隱喻表達,我們不難發現,俄語與漢語中的一部分物動詞不僅概念意義相同,比喻用法也高度一致。譬如,無論漢語還是俄語,“鸚鵡”\\(попугай\\)除了指稱一種頭部圓、上嘴大、呈鉤狀、下嘴小、羽毛美麗的鳥之外,都常用來喻指“毫無創新地重復、附和、人云亦云的人”。故此,漢語中有“鸚鵡學舌”這樣的成語,俄語Киселевнескрываетсвоихполитическихвзглядов.Оннепопка-попугай,которыйлишьзачитывалнаТВчужиетексты\\(季謝列夫不隱藏自己的政治觀點,他在電視中不是只會讀別人文章的鸚鵡\\)中的“попугай”同樣喻指人云亦云的人。再如,“蝎子”\\(скорпион\\)是一種身體末端有毒鉤的昆蟲,其愛蜇人的本性常使人產生恐懼心理從而不敢靠近?;谶@一具體特性,漢語和俄語均用蝎子喻指“心腸狠毒的人”。如漢語中有成語“蛇蝎心腸”、“心如蛇蝎”。俄語的“скорпион”具有與漢 語 “蝎子”完全一樣的用法,如Илиты нечеловек,аскорпион,тарантул,илитебесовершеннонеизвестныотцовскиечувства\\(或者你不是人,而是蝎子、毒蜘蛛,或者你完全沒有父親的感情!\\)\\(選自別利亞耶夫《水陸兩棲人》\\)?!绑H”\\(осёл\\)在漢語和俄語中都可用來喻指“愚笨的人”和表達“頑固、倔”這一抽象概念。所以,漢語可以說“你同那頭驢講道理是講不通的”。俄語中也不乏類似的表達,如Этомуослуничегонедокажешь\\(沒法向這頭驢證明什么\\);Зачем,зачемянеулетелснею?Чегояиспугался,старыйосёл\\(為什么?為什么我沒和她一起飛走?我這頭老驢害怕什么!\\)\\(選自布爾加科夫《大師與瑪格麗特》\\)。俄國詩人杰爾查文在《達官貴人》中也同樣用驢來比喻被置于高位卻愚笨之人,如:Оселостанетсяослом\\(驢終究是驢\\),Хотяосыпьегозвездами\\(哪怕你往它身上撒滿星章\\);Гдедолжнодействоватьумом\\(需要動腦的地方\\),Онтолькохлопаетушами\\(它只是動耳朵\\).
其次,在俄語“упрямыйкакосел”\\(像驢一樣倔\\)和漢語“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中,“驢”\\(осёл\\)表達的都是“頑固、倔”這一抽象概念。俄語與漢語中的動物詞如“鸚鵡”\\(попугай\\)、“蝎子”\\(скорпион\\)和“驢”\\(осёл\\)的隱喻用法一致,原因在于這些是俄、漢兩個民族都非常熟悉的動物,兩個民族這對這些動物具有相同的體驗。從概念隱喻認知方式的認知機制來考量,俄語與漢語中源自“鸚鵡”和“蝎子”等動物詞的相同隱喻表達是始源概念和目標概念完全一致的概念隱喻認知方式的產物。
3.2始源概念相同,目標概念相異
俄語與漢語中部分動物詞雖然都有隱喻用法,但它們的所指卻明顯不同。
“豬”在古漢語中被稱為豕和彘。人類蓄養家豬的歷史悠久,它們與人類共同生活,它們丑陋的外貌和貪吃貪睡、隨地排便、隨處亂拱的習性也為人類所熟知。所以無論對漢語民族還是對俄語民族而言,豬都是懶惰、骯臟、愚蠢、貪婪、無禮、丑陋、卑鄙的化身。漢語和俄語都不乏用“豬”\\(свинья\\)比喻“愚笨之人”的語言表達。如漢語中有“你別理那頭豬”,“他是豬,你別太在意”等表達,俄語有許多諸如“тупойкаксвинья”\\(蠢得像頭豬\\)、“метатьбисерпередсвиньями”\\(豬前投珠\\)及“каксвиньявапельсинахразбираться”\\(像豬辨別橙子———一竅不通\\)之類的表達。但檢索俄語語料,我們還會發現,俄語還有 “подложитьсвинью”\\(暗中放豬———做出下流勾當\\)這樣的表達,“豬”\\(свинья\\)在這里表達的是“卑鄙下流的勾當”的意思。而在漢語中,“豬”卻沒有類似的比喻用法。
“狼”\\(волк\\)是俄、漢兩個民族都非常熟悉的一種動物。眾所周知,狼饑餓時有攻擊家畜甚至人類的特性。俄、漢兩個民族都將其視為兇狠殘暴、陰險狡詐、貪婪的化身,俄語與漢語不約而同地用狼來比喻兇狠、狡詐和貪婪的人。如俄語中有 “злойкакволк”\\(像狼一樣兇惡\\)、“голодныйкакволк”\\(像狼一樣饑餓\\)、“волчийаппетит”\\(狼的食欲\\)、“волквовечьейшкуре”\\(披著羊皮的狼\\)、“волчьизаконы”\\(狼的法則\\)、“Иволк,попавшийвперелет,ягненкадядейназовет”\\(陷入困境的狼能把小羊羔叫做叔叔\\)等表達。在漢語的許多成語和俗語中,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豺狼當道、狼狽不堪、狼狽為奸、狼吞虎咽、狼貪鼠竊、狼剩一口氣時,還想吃羊、狼到天邊不改性、狼披羊皮還是狼、狼外婆、中山狼”等,狼也同樣喻指兇狠、狡詐或貪婪的人。狼比其他動物更機敏,經歷了風霜的狼更加老練。俄語還用狼來比喻經驗豐富的行家里手和飽經風霜的人,如,“морскойволк”\\(海上的狼\\)喻老練的水手,但漢語中沒有類似的比喻用法。
“兔子”\\(заяц\\)在俄語的隱喻表達中通常指弱小怯懦、無自衛能力的人和逃票的乘客或觀眾,如,“Онтрусливыйзаяц”\\(他是個膽小的兔子\\)、“Вор-чтозаяц,итенисвоейбоится”\\(小偷是兔子,自己的影子都怕\\)、“ехатьзайцем”\\(兔 子的 方式 乘車,即 逃票 乘車\\)。而在漢語的隱喻表達中,“兔子”通常用來指動作快速、聰明、狡猾的人和月亮,如“動如脫兔”、“兔起鳧舉”、“狡兔三窟”等?!跋铲o”\\(сорока\\)在俄語中隱喻多言多語和無中生有亂說話的人,漢語中喜鵲卻用來象征吉祥和喜訊。
“蟑螂”\\(таракан\\)在古羅斯時代被看作是財富的象征,那時候沒人會想到要消滅它們。甚至在當今的俄羅斯,有人認為蟑螂不爭不搶,避開人們,只是在廚房里靜靜地找食物,因而覺得它們是有修養和有禮貌的。俄語中基于蟑螂的比喻用法比較多,通常用來喻指軟弱或膽小的人和不好的東西或負面的思想,如,“Укаждоговголовесвоитараканы”\\(每個人的頭腦里都有自己的蟑螂\\)。中國人對蟑螂的認識主要有兩個方面:\\(1\\)蟑螂具有超強的繁殖能力和生命力;\\(2\\)蟑螂肚子外形漂亮。蟑螂的別名“小強”來源于周星馳的電影,人們用“打不死的小強”來比喻生命力強的人。廣東人把蟑螂叫做“曱甴”,人們常用俗語“黃蜂腰曱甴肚”來形容像黃蜂那樣的細腰和像蟑螂那樣平坦的腹部,比喻女性身材極好。
俄語中的“утка”\\(鴨子\\)一詞有“謠言,虛假的傳言”的意思,如“пуститьутку”\\(放鴨子\\)指散布謠言;而漢語用“旱鴨子”指不會游泳的人。俄語中的“мокраякурица”\\(濕母雞\\)喻指可憐無助的、邋遢的人以及沒意志、沒主見的人;而漢語的“落湯雞”比喻全身濕透、狼狽的人。俄語和漢語中的“公雞”\\(петух\\)都喻指好斗的人,如俄語“драчливый,какпетух”\\(像公雞一樣好斗\\),漢語“雙方爭吵起來,爭得面紅耳赤,活像兩只好斗的大公雞”。但兩種語言中,用“公雞”進行的比喻用法還有不同的一面:漢語用“鐵公雞”來比喻吝嗇錢財、一毛不拔的人,而俄語用“красныйпетух”\\(紅公雞\\)來指“火災、失火”。
從以上動物詞在俄語和漢語中的隱喻用法可見,俄語與漢語部分動物詞的隱喻用法存在兩種情形:\\(1\\)隱喻義部分相同、部分相異;\\(2\\)隱喻義完全不同。從概念隱喻的機制來看,在第一種情形中,同一個始源概念,既有相同的目標概念,也有不同的目標概念。在第二種情形中,同一個始源概念,其所映射的目標概念卻完全不同。
3.3目標概念相同,始源概念相異
俄、漢語動物詞的隱喻用法還有另外一種情形,即用不同的動物喻指某種人和某個抽象概念。例如:比喻膽小,俄語用“заяц”\\(兔子\\),如“трусливыйкакзаяц”\\(膽小如兔\\),漢語用的卻是“鼠”,如“膽小如鼠”。
表達愛子之心,俄語用的是“медведь”\\(熊\\):“Лихмедведь,дасвоихдетейнеест”\\(熊雖兇惡,但不會吃自己的孩子\\);而漢語用的是“虎”,如“虎毒不食子”。比喻在一個地方兩個強者不能相容的局面,俄語用 的同樣是 “медведь”\\(熊\\),如 “Двамедведяводнойберлогенеживут”\\(一穴不住二熊\\);漢語用的同樣是“虎”,如“一山不容二虎”。比喻寧愿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而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受人支配的心理,俄語用“Лучшебытьголовойкошки,чемхвостомльва”\\(寧做貓頭,不做獅尾\\);漢語則用“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喻指無知的人,俄語用的是“свинья”\\(豬\\),如“метатьбисерпередсвиньями”\\(豬前投珠\\);漢語用的卻是“?!?如“對牛彈琴”。比喻穿著花哨,俄語常用“павлин”\\(孔雀\\),如“ярко,вызывающеодетый,какпавлин”\\(穿得像孔雀一樣鮮艷、醒目\\);漢語則用“喜鵲”,如“她穿得像只花喜鵲”。
指做一件事卻同時完成兩個目的,俄語用 的“заяц”\\(兔\\),如“убитьдвухзайцеводнимвыстрелом”\\(一箭雙兔\\);漢語則用“雕”,如“一箭雙雕”。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俄語用“лиса”\\(狐貍\\),如“Удобройлисыпотриотнорка”\\(狡狐三窟\\);漢語用的卻是“兔”,如“狡兔三窟”。比喻壞人不在當地干壞事,俄語還是用“лиса”\\(狐貍\\),如“Близнорылисанапромыслынеходит”\\(狐貍不在洞旁捕獵\\);漢語用的還是“兔”,如“兔子不吃窩邊草”。
比喻歌聲嘹亮的人,漢語用“百靈鳥”\\(жаворонок\\),如“她是最受歡迎的歌手之一,有‘軍中百靈鳥’之稱”;在俄羅斯“соловей”\\(夜鶯\\)因為最多可以唱出40個音組而被稱作“林中的歌唱家”,如“Неслучайнохорошегопевцадосихпормогутуважительноназватькурскимсоловьем”\\(到現在都可以將好的歌唱家尊稱為庫爾斯克的夜鶯絕非偶然\\)。
俄、漢兩個民族用不同的動物喻指某種人或表達相同的抽象概念,基于概念隱喻認知方式的認知機制來解釋的話,屬于不同始源概念向相同目標概念映射的情形。
4.結語
以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轉換生成語法為代表的傳統語言學理論認為,語言直接反映客觀現實,語言與外部世界是一種對應關系,詞語的意義就是其對應的客觀真值條件;而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人基于客觀外部世界經驗的認知的產物,其表征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概念隱喻是隨著人的認知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創造性思維能力,是認知發展的高級階段,是人們認識世界,特別是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種認知能力\\(趙艷芳2000:102\\)。動物詞隱喻表達是概念隱喻認知方式的在語言層面的體現。本文以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理論為框架從認知角度對俄、漢動物詞隱喻用法異同進行的對比研究,在某種意義上突破了以往圉于語言層面或文化視角進行不同語言詞匯對比研究的局限,一方面為不同語言詞匯的對比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拓展了隱喻研究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