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尤其是民辦高職教育不僅可以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更能促進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當地經濟發展。通過對2009一2011屆全國高等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半年后的調查顯示2011屆高職畢業生有35%在院校所在市就業在院校所在?。ê臼校┚蜆I。這兩項比例連續三屆均明顯高于本科。高等職業教育為所在地貢獻了較多的人才為本地經濟和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資源支持。反過來,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又影響著民辦高職教育的發展。經濟的結構決定了人才的需求結構和需求規格,經濟的發展速度決定了教育發展的速度,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了教育的發展水平。從理論上來講,高等職業教育與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是良性互動的關系但具體的運行狀況是如何的呢?本文將以濟南市為例對民辦高等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研究作一探討。濟南市的民辦高職教育發展相對成熟濟南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筆者選取濟南市為研究對象進行闡述。
一、濟南民辦高職教育適應經濟發展的狀況
民力、高職教育與經濟發展都是內涵和外延比較宏大的概念筆者將通過民辦高職教育與濟南經濟產業結構、地區結構、以及企業人力資源結構的適應性等三個方面把兩個概念聯動起來。
(一)高職教育與濟南經濟產業結構的適應性
濟南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在汽車、機械、鋼鐵、化工、紡織、輕工、食品、建材等產業方面極具優勢。統觀濟南民辦高職教育系統的學科體系,涵蓋電子信息、機械制造、土木制造、財經藝術、醫學教育等幾大領域。從整體而言,濟南民辦高職教育系統基本上對應濟南市的主導產業領域。但是,伴隨著工業化后期階段的到來,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探究可見濟南民辦高職教育與濟南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主要表現在:第一,在傳統產業領域規有的民辦高職院校的相關專業知識框架落后于產業更新速度相應地畢業生的素質與行業標準存在差距;第二在主導產業領域,能夠滿足市場需要的核心技術人才嚴重缺乏。
(二)高職教育與濟南經濟地區結構的適應性
濟南的經濟布局呈現東西狹長方向,大概可以用“一城四區”來概活“一城”,即老城區,以發展總部經濟、都市經濟等服務型經濟為主“四區”,即東部、西部、南部和北部。東部以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形成電子信息、交通裝備、食品藥品等產業群;西部則是以機械裝備、旅游產品、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北部以化工新材料、食品飲料、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為主;南部以生態農業和觀光旅游業為主。然而駐濟的民力、高職院校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坐落在東部,其中西部兩所南部一所北部一所戶部市區六所,單純從數量上來看濟南高等職業教育的力量主要集結在東部,因而不利于高職教育對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高職教育與企業人力資源結構的適應性
縱觀各大招聘網站和招聘會,企業對于人才學歷的要求逐漸放松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要求增強,這無疑對于高職畢業生來說是個機遇?!?012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顯示2011屆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率為89.6%.但是其中66%的畢業生在“民營企業”?!皞€體”就業近六成在300人以下規模企業就業,其中在50人以下小微企業的約三成。這說明高職畢業生的就業領域主要還是中小民營企業。與大中型企業相比較在工資待遇福利以及發展空間方面還存在差距。究其原因除了部分企業的學歷門檻比較高外不可忽視的是高職畢業生綜合素質方面的差距。特別是民辦高校,沒有國家財政的支持,為了能夠獲取更多生源不斷降低招生門檻,更因財力有限,沒有強有力的師資力量使得“寬進寬出”的民辦高職畢業生在就業市場前失去競爭力。
二、濟南民辦高職教育適應經濟發展的調適
(一)專業體系的科學建設
民辦高職教育適應經濟發展最直接最具體的表現是能夠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首先是能夠建立符合當地經濟發展戰略的學科體系。
具體來說在專業設置方面,要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及時進行調整形成靈活、機動的專業體系,同時保證每個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擁有自己的優勢特色專業,發揮優勢專業的影響力,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在課程設置方面要把本專業最前沿的新理論、新工藝、新技術融入到課程中去,同步甚至超前于當前的應用水平,如此才能培養出更能符合市場需要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的廣泛開展
民辦高職院校要依托當地企業廣泛開展校企合作,共同培育符合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一是出于培育應用性人才的需要,“要把學生培養成實用型人才必須實行校企合作辦學,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倍浅鲇诮档娃k學成本的需要。民辦高職院校不同于公辦院校,具有國家財政的支持,民辦高職院校的辦學資金完全來自于自收自支,開展校企合作意味著將實訓基地轉移到企業工廠中,減少了實訓基地建設的費用,同時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對于校企雙方來講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所以,民辦高職院校應積極主動地聯系當地企業廣泛地開展校企合作。
目前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領域也提出校企合作多年但就現實情況來講,遠未達到理想要求。首先在于數量較少眾多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的認知不夠,目前的校企合作局限于大公司大企業與整個高職畢業生就業市場沒有銜接起來。究其原因廳良重要的一點是,缺乏企業、學校之間利益的合理掛鉤和監督。這時需要政府角色的介入。一方面,企業要按給予學校的財力支援比例來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學校根據企業所需人才數量接受企業的資金援助。
(三)辦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在當前生源緊張的情況下民力、高等職校的競爭不可避免地出現學生寬進寬出的局面。從長遠來看真正擁有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高職院校,應該是寬進嚴出嚴控質量關,注重教學成果的學校。另外,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即“關鍵能力的培養”.所謂關鍵能力是指超越職業領域對職業活動的順利進行起直觀重要作用的能力啟是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又是一種專業能力高度抽象而形成的能力。主要有五個方面:組織、交往與合作、學習技能、自主性與責任感、承受能力。前文已經講到規在的就業市場對于高職畢業生來說是一個機遇高等職業院校要致力于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勞動、實踐操作技能高、能文能武的綜合型高素質技能人才,實現民辦高職院校在就業數量和質量上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汪云。德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機制及啟示[J].農業教育研究.2008
2.湯春林。高職教育如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J].職業教育研究.2005
3.王衛峰。淺析濟南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12
4.陳宇。內蒙古高職教育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研究[D].內蒙古大學.